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7年第1期»钩沉»一个协会与一本刊:《科普创作》的前世之旅

一个协会与一本刊:《科普创作》的前世之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章道义

2017-09-12 14:09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名为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普作协)成立后,在中国科协的领导支持下,很快创办了一份综合性刊物—《科普创作》,旨在繁荣科普创作,不断壮大科普创作队伍,提高科普创作水平。当时我国文艺界的团体,一般都办有两个或更多的刊物:一个是指导性、评论性的刊物,如《文艺报》《文学评论》等;另一个是发表优秀作品的刊物,如《人民文学》《剧本》《诗刊》等。那么,《科普创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刊物?是《文艺报》《文学评论》类型的,还是《人民文学》《诗刊》类型的,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开始并不明确。当时,主抓这个刊物筹办工作的是王麦林,她当时任中国科协普及工作部副部长兼中国科普作协秘书长,但具体筹办的则是一位刚从中科院物理所调回的老科普编辑何寄梅。这是一位从科普局、商务印书馆、全国科普协会到科学普及出版社,都一直在从事科普编辑的50岁出头的老编辑,并且有多年的办刊经验,曾一个人带一个助手(编务)办《科学大众》,还编写过一些科普小册子,策划编制过《破除迷信展览挂图》、连环画等科普出版物。从他的经验、能力和学识水平来说,承担这项任务,是完全可以胜任的。他也很努力,从1979年试刊到1980年1~4期的栏目设置来看,基本上是按照他对这本刊物的任务理解和办刊思路来办的。

如1979年试刊号,开头两篇文章是请科学界的两位名人:一位是时任中国科协代主席和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院士,另一位是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院士撰写的。题目也很响亮,前者是《迎接科普创作的春天》,后者是《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贡献》。周老的文章还用大一号的字体排出,突出其引领地位。下面的栏目为:“历史和回顾”“创作经验”“创作随笔”“科学幻想读物”“科教电影”“曲艺”“讲演·广播”“科普美术”“创作评介”,共计28篇文章和美术作品,篇幅为96页,另有4面画页是科普美术作品,可谓洋洋大观。

1980年的第1期,开头也是一组引领性的文章,作者为中国科协副主席刘述周、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温济泽、中国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高士其,是他们在中国科普作协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国科普作协一大)的讲话和书面发言。下面的栏目为:“科学小说”“小品·散文·童话”“讲演·广播·黑板报”“科普美术”“创作评介”,也有4面插页。第2~4期大体也是这种格局。这就是说,创刊时的《科普创作》是一种以发表科普作品为主,兼发一些引领性的讲话、文章和创作评论的综合性刊物。这是何寄梅的办刊思想和办刊风格。

当时好像是还没有成立编委会,也没有主编和副主编。1989年,《科普创作》编辑部庆祝《科普创作》创刊10周年时,发表过一个历届编委会名单,但第一届是根据一些同志回忆的,不一定准确。当时科普作协还没有编制,许多事情都是普及工作部宣传出版处的同志承办的。我是这个处的处长,又是科普作协的副秘书长,日常工作何寄梅大多问我,我还为他审阅过一些稿件。对他的这个办刊思路,我也是认同的。

在《科普创作》1980年第1期94页,曾刊登过一个征稿简则,说明了办刊的宗旨和方针任务、刊物的主要读者对象、刊物的主要内容: ①科普创作理论研究;②科普作品选登;③科普创作参考资料。在理论研究的项目中,包括科普作品的评介及创作经验介绍;在科普作品选登中,突出了科普文艺和科普美术,包括多个体裁、门类和画种,是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没有厚此薄彼的偏向。今天,回过头来看也是无可厚非的。 1980年第1期,还发表过一组对叶永烈创作的少年儿童读物《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讨论,对该书的主题思想、意义、科学内容、体裁、写作技巧、美术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评论,充分肯定了该书的积极意义和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它的某些不足,对作者今后进一步提高创作思想和写作水平,是有益的。作者也写了一篇《〈小灵通漫游未来〉写作经过》同时发表,是《科普创作》创刊后组织的一次成功的评论活动。

遗憾的是,此时的何寄梅已经失聪,和他讲话只能笔谈。当时大家都很忙,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的时候太费劲了。刚好,1980年,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以下简称科普所)获批成立,科普作协与科普所合署办公,编制也就解决了。科普所筹备初期,中国科协任命黄汉炎、梅光、王麦林和我为筹备小组领导成员。黄汉炎为组长,他时任普及工作部部长,由于科普所和科普作协都是从普及工作部培育分化出来的,请他当组长,是要他继续关注所会的成长。梅光原为中国科协机关党委副书记,也是一位“三八式”的老大姐,调过来是准备出任所党委书记。不久,就任命我为副所长,而所长按照当时科协主要领导的想法,是要物色一位热心科普创作的知名科学家来担任,因此暂时空缺。不久,王麦林调任科学普及出版社任书记兼社长,仍兼任科普作协秘书长,并主管《科普创作》。按照她的要求,1981年《科普创作》从季刊改为双月刊,页码从96页减少为64页。

与此同时,在筹建科普所的过程中,我的首要任务是物色和调入一批既有广博科学知识、又有出众写作和研究能力的业务骨干。我第一批选中的是陶世龙、汤寿根、郑延慧、郭正谊。1980年10月,科普所正式宣告成立。汤寿根也正式到职,就任《科普创作》编辑室主任。汤寿根到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筹组《科普创作》编委会。经过磋商,很快就成立了编委会,并于1981年第1期目录页的背后公布:

主编:王麦林

副主编:陶世龙、汤寿根

编委及分工:

科普创作理论:陶世龙、甄朔南、何寄梅

科普讲演:陶 嫄

科普广播:孔德庸

科教电影:李逢武

科普美术:楼青蓝

科学小说:郑文光、饶忠华

科学游记:孔宪璋

科学小品:赵 之

科学诗:张 锋

科学童话:郭以实

科学曲艺:王希富

少儿科普作品:郑延慧

工交科普作品:汤寿根

农业科普作品:常 珏

医学科普作品:蔡景峰、兰思聪

军事科普作品:刘一夫

外国科普作品:李 元

科技发展动态:张开逊

科普报刊巡礼:谢 础

责任编辑:何寄梅、汤寿根、王惠林、林 彬

责任美编:沈左尧

每位编委的工作单位,也在姓名之后注明。从编委分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发表作品为主的科普创作刊物,而且十分重视科学文艺作品,几乎囊括了当时的所有文艺体裁,同时也不忽视工、农、医、新技术等实用性知识科普和少儿科普,以及讲演、广播、电影等重要宣传形式和媒体,是符合当时科普宣传和科普创作的大方向的;从邀请的编委名单看,这是一个科普创作界大团结的名单,其成员大都是当时我国科普编创界的中坚力量,也多是参加上海科普创作座谈会和北京中国科普作协一大的积极分子,是能够承担实际工作的人。

王麦林主编和陶世龙、汤寿根两位副主编就位前,《科普创作》曾在1980年第4期目录页上,刊登过一则《本刊启事》,内容为:“从1981年第1期起,以选登已发表的优秀作品为主,除有关科普创作理论、创作经验和评论性的文章外,一般不再接受来稿。以前制定的征稿简则取消。”就位后,又在1981年第1期的第60~61页,用一个半页的篇幅刊登过一则编辑部启事,说明本刊的“任务是通过推荐、评论优秀科普作品,探讨科普创作理论,以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和创作水平的提高,为了使所刊登的科普作品具有较高的质量,能很好地起到借鉴作用,对提高创作水平有所帮助,从1981年起,采取群众评选和推荐的办法选登国内当前各报刊和科技宣传部门发表的优秀科普作品,除少量稿件外,不再征稿、组稿。过去制定的征稿简则取消……”这说明他们在这一点上,与他们就任前的主办人的想法是一致的。

但他们这种只登推荐作品不登原创作品的想法,被科协主要领导裴丽生知道后,认为不妥,以后参加全国评奖,《科普创作》就拿不出自己刊物首发的优秀作品来,是不明智的。他们接受了裴丽生的提醒,1981年11月就和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联合启动了一次“现实题材科学文艺征文”活动,以鼓励、引导科学文艺工作者更好地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截至1982年6月,征文共收到稿件1500余篇,评出优秀奖16篇、征文奖30篇、鼓励奖35篇。1983年7月16日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协会领导董纯才讲话,科协领导裴丽生发奖,并选编出版了一部获奖作品文集。说明刊物对倡导为现实服务的优秀作品的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随着刊物实际领导成员的变动,刊物的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试刊和创刊时,按照何寄梅的思路设置的栏目没有了,开始两期也没有鲜明体现编委分工的栏目,而是和协会的活动密切结合,在一两篇名人的文章之后,设置一个专栏,刊登这次学术会议的论文或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如:1981年第1期是“少儿科普创作论文摘登”,选自少儿科普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的学术年会;1981年第2期是“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选登”;1981年第3期是“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颁奖大会发言摘登和“笔谈科学小品”;1981年第4期、第5期是“笔谈科幻作品”和“科技知识作品”,然后是编委分工的一些小栏目,如科学诗、科学童话等;第6期是“笔谈科学诗”“科技知识作品”以及“科普广播”“科教电影”“科学童话”“科学游记”“报刊巡礼”……还开辟了“评论”“争鸣园地”和“作协动态”等。这种与协会活动和导向紧密结合,每期突出一两个重点的做法,是一种比较切合当时科普编创实际的新思路,也是可行的。

到了1981年年底,我国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82年2月,《科普创作》编辑部召开了科普创作评论座谈会,强调要开展正确评论,繁荣科普创作。这两年的《科普创作》,一直到1984年上半年,很自然的也就以发表引领性的评论文章为主了,科普作品所占的比重大为降低。

1983年9月,编委会的成员也做了一次调整,并在杂志上公布。主编和副主编还是他们三位,但委员则只聘了八人,他们是:朱毅麟、杨永源、陈清森、金涛、饶忠华、郭正谊、柴淑敏、谢丞桂。也没有公布他们的分工,显然,不再突出组编作品的任务。

1984年1月,中国科普作协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不久,汤寿根被调到科学普及出版社任《现代化》编辑部主任,《科普创作》主编的担子请仇春霖来挑。这一届的主编和编委名单,一直到1985年第1期才在刊物的一个不醒目的地方公布,没有副主编,但却标注了三位常务编委,他们是:汤寿根、王惠林、陈恂清。实际上科普作协专职副秘书长肖枕石一直是在幕后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刊物尽心尽力,直到1989年刊物创刊十周年时才从幕后走向前台,一闪而过。

这期间《科普创作》的办刊思想是比较平稳的,没有什么大的起伏和变化。每期的主要栏目,大体都是:创作评论、作品观摩、作品选登、创作随笔、创作经验、创作体会等,有时还有一些国外作品选登和国外科技信息,以及一些宣传介绍科普人物的文章报道,既有老一代的、学部委员级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工作在技术推广站、卫生防疫站、中专等农村基层的草根科普创作者。从1986年起,每期还开辟了一个按专业委员会集中报道的专辑。从当年第1期起,依次为“工交科普专辑”“医学科普专辑”“少儿科普专辑”“国防科普专辑”“农业科普专辑”“科学文艺专辑”“基础科普专辑”“外国科普专辑”,直至1987年第2期。后几期的专辑,还在封面刊登了这个委员会的主要领导成员的照片。

此后,又用多期的重点栏目,突出选登了国防科普的征文稿件。这是一项连续得到三届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秦基伟、迟浩田三位将军大力支持的征文评奖活动,对普及现代军事科技知识、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在青少年中培育军事科技爱好者,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多家军事科普刊物的发行数量,也因此而大幅提升。之后,又用整整一期的篇幅(1987年第6期),刊登了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颁奖大会的盛况。

在此之后,杂志又不时地增添了一些栏目,如创作研究、科普论坛、编辑之友、出访报告、外国科普组织简介、办刊经验、工作方法、作品赏析、书刊评介等,说明编辑部的办刊思想,已不那么拘谨,越来越灵活了。这一阶段还突出刊登了一些怀念高士其和贾祖璋两位前辈科普大家的文章和照片,以及科普界纪念他们的一些活动的报道。

这一阶段,值得一提的还有几件颇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庆祝中国科普作协成立十周年和《科普创作》创刊十周年。编辑部请了多位领导题词并发表了多篇亲历者的回顾和纪念文章,对记录保存协会和会刊这十年来经历的光辉而又艰辛的历程,很有意义。二是为协会与作家协会共同参与的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一次以科学文艺作品为评奖对象的评奖活动的圆满完成,在1990年第2期,编发了一个十分醒目的专栏,发表了评委们写的七篇文章和获奖作品简介,并在正文第一页,以编辑部的名义,写了一长篇热情洋溢的“敬礼、祝贺和祝愿”的贺词。三是为中国科普作协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届理事长董纯才的逝世,出版了一期专刊。四是用多期的四封,陆续选登了《美哉中华 爱我中华》大型科普美术摄影展览的美术和摄影作品,并用一期的封底展示了展览大会的剪影。

第三届科普作协领导班子成立后,没有即刻更换《科普创作》的主编、副主编,而是到了1991年第一期,才在目录页的上方,用醒目的字体,公布主编叶至善、副主编赵之的姓名。也就是从这一期起,由他们二位来负责担当了。

叶至善是这一届的理事长,在科普界和出版界都有很高的声望。赵之是一位资深报人,曾在《中国青年报》主编过多年《长知识》副刊,创办过《科普小议》专栏,参加过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和科普作协一大、二大、三大,是一位资深科普作家和评论家。这时,他刚刚从《科技日报》离休不久,我们就把他请来担任《科普创作》副主编。当时,叶老年事已高,还要为他的老父亲叶圣陶老先生编文集,无暇兼顾,刊物的实际“操盘手”就落在赵之肩上。他认为《科普创作》应当办成一个科普作家导报,也就是一个指导性的刊物。为此,他还在刊物的封面上加印了“科普作家导报”五个字的标记,以显示刊物的宗旨、任务,并将刊物的栏目,调整为“百家论坛”“专题笔会”“创作研究”“作品评说”“编辑之友”“佳作赏析”“好书背后”“史料探索”“往事回顾”“出访报告”“海外书讯”“科技热点”“征文”“动态”“兄弟刊物”等。

此后不久,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科普创作》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者简介

章道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曾获中科院、中国科协等部委先后授予的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奖以及其他多项奖项。主编《科普创作概论》《科普编辑概论》等多部著作,是一位专业从事科普近70年的科普作家、评论家与活动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