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7年第2期»众弹»繁荣科普原创作品的思考

繁荣科普原创作品的思考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尹霖 陈玲

2017-09-12 14:18

2014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 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 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016 年 3 月,国务院办公 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6 — 2020 年)》,提出要繁荣科普创作,支持 优秀科普原创作品以及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 等重大选题,支持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和科普文艺 创作,同时大力开展科幻、动漫、视频等科普创 作,推动制定科普、科幻创作的扶持政策,加强 科普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笔者谨就繁荣科 普原创作品进行了一些思考,仅供探讨。

我国科普创作现状及面临问题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科普创作 发展较快。以图书为例,2015 年全国出版科普 图书 16600 种(套),比 2014 年增长了 95%,比 2006 年增长了 425%;年出版总册数约 1.34 亿册, 比 2014 年增长了 117%,比 2006 年增长了 171%。 同 时, 高 质 量 作 品 频 频 涌 现, 卞 毓 麟 的《 追 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获 得 201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刘慈欣 的《三体》于 2015 年荣获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于 2013 年重装首发,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赢得了读者的喜爱。随着 新媒体兴起,科普创作的表达形式日益丰富、作 品范畴不断拓展,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形式的 科普作品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然而,我国科普创作依然面临创作人员不足、创作热情不高、缺 少创作大家和原创精品、创作环境和机制不健全 等问题。

科普创作人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年龄老 化,创作热情不高。一是科普创作人员总体数量 不足。根据 2016 年科技部《中国科普统计》显 示,2006 年以来,专职科普创作的人员数量总 体呈增加趋势,但在 2014 年出现减少的现象。 2014 年, 全 国 科 普 创 作 人 员 12929 人,2015 年 为 13337 人,数量比 2013 年分别减少 1550 人和 1142 人。科普创作人员占科普人员总数和专职科 普人员的比例较低。2006 年以来,科普创作人员 占科普人员百分比维持在 0.48%~0.73%,占专职 科普人员的 3.7%~6.1%。2014 年,人数和占比还 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本应是科学传播链上“第一 发球人”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工作者,常常无暇 顾及科普这个并不“显眼”的领域。科普不是他 们的专攻学科,在职称评定中,科普作品也不算 作学术成果,因此很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虽然 具有先天优势,却很少参与科普创作。二是科普 创作人力资源地域和部门分布不均。科普创作人 员主要集中于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山东省、 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和河南省,2015 年这 8 个省市的科普创作人员占全国总数的 51.66%。从 部门分布情况来看,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主要分布 于科协、教育、科技管理、农业和广电部门,其 他部门和领域的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专职 科普创作人员年龄老化,创作热情不高。以中国 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为例,60 岁以上会员占全体会 员人数的 55.2%,正值创作高峰年龄(30~49 岁) 的会员比例仅为 22%。许多科普作家创作热情不 高。从北京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情况来看,部分 会员多年不从事科普创作,甚至中断科普创作的 平均时间达 10.5 年之久。

“形神兼备”的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稀缺,国 外引进作品占据市场主导。有研究者指出,当前 科普原创作品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宣导、轻智慧启 迪,重学术堆砌、轻方法普及,重见招拆招、轻 思想烛照的创作束缚,与翻译引进的国外优秀作 品相比往往显得言之无味,行而不远。第四届中 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报奖图书 345 种, 其中引进图书 38 种,占报奖图书的 11%,基础科学类引进图书数量占同类图书总量的 25.93%, 在所有图书类别中占比最高。当当网数据显示, 2015 年 1 —11 月,少儿科普图书引进和原创的品 种比例在 2∶8 左右,销售贡献比重是 8∶2;排行 前 100 位的少儿科普图书中,引进品种达到 95%。 可见,科普的娱乐化是“形”,娱乐的科普化才是 “神”,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应做到“形神兼备”。

科普创作激励机制不健全、创作环境有欠宽 松,不利于原创精品产生。调研发现,当前科普 创作相关政策多以鼓励、引导为主,缺乏具体实 施细则,导致实施力度较弱,难以引发专职科普 创作人员的创作激情,不利于充分调动科技工作 者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性。科普创作理论建设滞 后,尤其是创作评论不发达,难以形成社会范围 内的科普创作风尚。从行业发展角度看,科普创 作周期长、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投资回报率偏低, 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关注,不利于科普文化产品的产 业化和市场化。由于科普创作的行业组织会员服务 的手段和资源不够丰富、品牌建设不足,导致其自 身的凝聚力、社会号召力有限,未能充分调动科普 创作者的积极性,不能及时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质 优量足的科普内容资源。这些新老问题交织,成为 阻碍中国科普原创再上新台阶的掣肘。

关于繁荣科普原创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5 月的“科技三会” 上发表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创 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 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 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 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普创 作是科普工作最重要的基础。抓科普创作,关键 要抓好科普原创,核心要抓好科普人才培养。繁 荣科普创作应以培养中青年带头人为导向,加强 评论、促进原创,倡导跨界融合、创新创作形式, 努力营造宽松、有利的科普创作环境和人才培养 机制。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在此谨就繁荣科普原 创作品提出几点建议。

加强示范引领,开展科普创作培训,大力扶 持中青年科普创作人才成长。一是建议相关机构 出台有关政策,明确科研经费中科普经费的投入比例,将科普创作成果纳入到主流评价体系中, 鼓励和引导一线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积极 引导推动两院院士等大科学家带头参与科普创作, 扩大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和文艺 工作者跨界合作,融合求真和求美两支队伍,实 现高水平科技成果向优秀科普作品转化。二是在 有条件的社会群体中广泛开展科普创作培训,提 高专、兼职科普创作人员的创作技能,培养科研 人员借用传媒发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思 想的意识。三是科普创作有关机构,如中国科普 作家协会以及各省市科普作协应精心谋划、具体 安排,重点支持一批已经崭露头角、活跃在科普 一线的中青年科普中坚力量,进一步提供舞台和 机会,加强老中青科普专家沟通交流,促进中青 年科普带头人尽快成长。

加强科普创作交流与评论,以评促创,引领 科普创作风尚。2016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 讲话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 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 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加强评论才能繁 荣原创,文学创作的繁荣有着文艺评论家的功劳。 科普创作同样如此。一部作品无论好坏,需要有 反响,才能形成适合科普发展的氛围和大环境, 才能形成孕育优秀作品和人才的温床。一是积极 借助全媒体渠道和平台,围绕科学文艺大型活动、 各种科普奖项、科学事件的发生,及时组织推出 系列科普评论,营造全社会科学与文艺融合的氛 围。二是打造专业期刊平台,加强科学文艺评论, 依托期刊的作家、评论家资源,组织论坛、采风、 笔会,创新交流形式,借此推动科普作品体量的 增长,同时树立作品质量的标杆。三是鼓励科普 作品开发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科普资 源的跨界融合以及多平台运作。出版社、电视台、 网站等应加强横向联系,大胆探索,锐意进取, 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 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交相 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完善科普创作扶持政策,营造宽松有利的科 普创作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推动设立国家 科普创作基金,重点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支 持重大科技成果普及选题的创作,通过科幻、动 漫、科普游戏开发等,加大对科普创作的资助力 度,提高科普创作的报酬。二是设立专项对老一 辈科普创作大家的创作经历、作品和经验进行采 集、研究和宣传。三是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普作家 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的品牌效应、知名度和社会 影响力。四是参照中国作家协会,尝试向科普作 家职业化、建制化发展,从制度上为科普创作人 员开展创作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五是科普创作 主流力量应加大和国际同行交流和联系的力度 , 科普出版产业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各级科协 组织多为科普作协系统创造国际交流机会,提供 必要的支持,以便打开视野,取长补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 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 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 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科普创作事业应 当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用创新的科普文艺之风 振奋民族精神,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内涵、有 文采、有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

作者简介

尹霖,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 究方向为科普理论与实践、科普创作等。

陈玲,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 方向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层科普理论与实践、科学 教育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期待我国的“元科普”力作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