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7年第2期»舶来»日本科幻的第二次黄金期

日本科幻的第二次黄金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山本范子 著 马俊锋 译

2017-09-12 14:20

目前,日本科幻正在复苏。曾经甚至有“科幻作品即使写了也卖不出 去”这样的话,不过现在在图书、漫画、动画等作品的宣传语中,“科幻” 一词却被公开频繁使用。出现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出版社的“科幻 热”与动画、漫画、游戏等媒体形式相互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不 必说,“反乌托邦热”“人工智能热”等对此也有推动作用。

本文首先对第二次科幻黄金期的概况进行整理,随后梳理这段时期正 在推行的相关计划,最后对产生新科幻类型的可能性及其特征进行探讨。

何为第二次科幻黄金期——以《科幻作品的写作方法》为中心

2017年4月,由大森望编著的《科幻的写作方法:大森望科幻创作 讲座全记录》一书在早川书房出版。该书是对一期科幻创作讲座的总结, 讲座由思想家东浩纪经营的GENRON(ゲンロン)公司主办,由大森 望担任讲师(共10次课)。

讲座的课程安排颇具实验性且较为复杂。(中略)勉强概而言之,可 称之为一种公平地进入文坛的课程。社会上关于小说创作的讲座有很多, 参与者一般都是籍籍无名的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后,学员需依靠自己的能 力进入文坛。而GENRON的讲座则不同,学员参加课程本身就是一种进 入文坛的方式。学员在课堂上提交的作品或故事梗概均会在网上公开,讲 师的讲评也会以视频的方式播放。(《科幻的写作方法》2-3页)

《科幻的写作方法:大森望科幻创作讲座全记录》封面(早川书房,2017年)

具体来说,就是先给出题目,学员根据题目提交故事梗概,然后由客座 讲师对学生提交的故事梗概进行点评并打分,随后,得分较高的3个学员完 成小说写作并提交,下一次课程的客座讲师对学员提交的作品进行讲评。

笔者拟在本文中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第一次客座讲师的课堂内容,即东浩纪与东京创元社编辑小浜 徹的对谈。首先是关于“什么是科幻”的讨论,这一问题必须结合日本科 幻的历史发展来谈。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是日本的第一次科幻热。 当时,日本引进了什么样的科幻作品,科幻是如何在日本产生、发展的, 其作品、作者、读者群体等均可举出具体的事例。随后,在赛博朋克流行之后至90年代,“日本科幻的冬季”到来,至 90年代末,“日本科幻的冬季”才终于迎来终结, 其契机就是森冈浩之的《星界之纹章》。之后, 日本科幻开始复活,小松左京奖、日本科幻新 人奖、早川科幻系列J集⑤等相继创办。此外, 早川文库本JA系列的“新生代作家的现实与虚 构”项目,既培养了一批作家,也培养了众多 读者,诸多努力的结果使日本科幻迎来了第二次 黄金期。

第二,《科幻的写作方法》之类书籍销售的时 期。例如,第一次科幻热潮时,野田昌宏《太空 歌剧的写作方法》等著作的出版,手机小说流行 时多种介绍手机小说写作方法的图书出版等。也 就是说,根据需求产生的新图书形式一旦出现, 与之相应的关于写作方法的图书也会很快出版。 2017年,《科幻的写作方法》出版,学费超过17 万日元的公开讲座迅速满员(2017年度第二期讲 座也很快满员),这些事情一方面说明有许多科幻 写手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幻热正在持续。该 书出版后很快就销售一空,并决定再版。可以说, 不论是否参加讲座,通过阅读《科幻的写作方法》 一书而进行科幻写作的人应该大有人在。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日本这几年再次燃 起了科幻热潮。但是科幻复活的原 因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 通过下面的具体事例来寻求原因。

各种各样的科幻计划

科幻广受读者欢迎有社会方面 的原因,例如,第一次科幻热潮时的读者群体成长为科幻创作者。因此,科幻理所 当然地成为了动画、游戏、漫画等创作的小道具 被普及开来,并且成为一种共识。对社会的不安 与焦虑在反乌托邦科幻作品中找到了共鸣,非科 幻读者也深有同感。科幻的概念日益泛化,与纯 文学等其他作品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融入 科幻元素的纯文学、恐怖小说等作品开始出现。 网络的发展使小说可以免费发表,且能得到读者 的即时反馈,成为人气作品后还可正式出版。诸 多原因推动了第二次科幻热潮的兴起。本文并不 以上述社会学的内容为讨论对象,而是将焦点聚 集在出版社和作家“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计划推 动了科幻的繁荣”这一问题上进行讨论。

第一,轻小说作家的启用。

早川书房是以出版科幻、推理作品为主的 “老字号”出版社,在日本科幻尚未盛行的时代即 发行了当时唯一的科幻杂志——《科幻杂志》(SF マガジン),成为日本科幻的领军者。2002年, 早川书房又设立了《早川科幻系列J集》。目前, 一些新的出版计划也正在筹划中。

《科幻杂志》(2016年第4期)

《科幻杂志》(2016年第8期)

《科幻杂志》(2017年第2期)

《科幻杂志》(2017年第8期)

日本科幻更重视幻想之力而非科学性,即在 日本科幻中所谓的文科类科幻谱系一直存在。在 同样是文科类科幻为主的《J集》中,(中略)最初以筒井康隆为代表的一类作家是主流,野尻抱 介登上文坛后,日本科幻中出现了宇宙科幻一派, 林让治、小川一水等此时也进入了科幻界。(中 略)科幻作家在《J集》中陆续登场,尝试拉拢 轻小说作家的早川文库JA“新生代作家的现实与 虚构”项目计划出版的冲方丁的《壳中少女》(マ ルドゥックス·スクランブル)掀起了一股热潮, 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科幻的复兴。(中略)最后,在 《J集》的影响渐弱时,2007年,新人圆城塔和伊 藤计划如彗星般登上科幻文坛。(《科幻的写作方 法》32页)

当然,轻小说中也有许多科幻作品,遗憾的 是,读者群之间有互不相通的现象,某种类型作 品的读者并不了解其他类型作品的作家和具体作 品。年轻的读者只阅读轻小说,年长的读者则基 本不看轻小说。这样,相互间就会遗漏掉一些优 秀科幻作品。一贯面向成年人读者的早川书房积 极启用轻小说作家中一些优秀的科幻写手。凭着 卓越的写作才能,这些科幻写手引起了读者的注 意。写轻小说出身的年轻作家的共通点是,对人 物形象的塑造都很出色。经过轻小说的写作锻炼, 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加上在轻小说界不易发表的 硬科幻设定或描写,年轻科幻写手以压倒性的气 势宣告了自己的存在。并非只有早川书房在启用 写轻小说出身的作家,东京创元社的系列作品集 等也在积极启用年轻的科幻写手。现在,以成年 人读者为对象的科幻作家也加入了创作轻小说的 队伍,形成了一种逆转现象。其中,跨越轻小说 与旧有科幻两个领域的写作人才最为活跃,读者 群也因此得以扩大。值得一提的是,文学界的 重镇筒井康隆2012年发表的《毕昂卡》(ビアン カ·オーバースタディ)就是以美少女为主人公 的轻小说类科幻作品。

第二,媒体与衍生作品的呼应。

近年来,伊藤计划的作品如《屠杀器官》 《和谐》《尸者帝国》⑤等接连被改编成动画,与 此同时,《伊藤计划记录Ⅰ、Ⅱ》(早川书房,2010年; 文库本,2015年)、《伊藤计划电影评论集1、2》(早 川书房,2013年)等发掘已故作家作品的成果连 续出版。再者,《复苏伊藤计划》(宝岛社,2015 年)、《伊藤计划纪念集1、2》(早川文库,2015 年、2016年)等其他作家评论伊藤计划作品的评 论集或受伊藤计划影响的年轻作家撰写的作品集也 相继发售。通过改编成动画、出版相关作品、编 辑杂志专刊、设置书店展览区等方式,日本科幻迎 来了一个大转折。而且,由于早逝的伊藤的巨大影 响,日本科幻界也经常有以“伊藤计划以前”“伊 藤计划以后”来划分时期的观点。

伊藤计划作品《尸者帝国》的剧场版海报(河出文库,2015 年)

另一个动画与衍生作品相呼应的例子是, 2017年4月《正确答案》开始放映,同时,以第一类接触为主要内容的科幻优秀作品选集《错 误答案》(早川文库,2017年)、《特警新人类》 (原作为漫画,2017年改编为动画后公映)的 评论集《“特警新人类”评论集》(早川文库, 2017年)等也出版发行。这些作品集的特点是, 参与者均为科幻作家,动画和漫画迷可以通过这 些作品集渐渐培养起对日本科幻作家的兴趣。

此外,《比布利亚旧书店的记事簿》介绍了 许多真实存在的古今小说,很受观众欢迎,该作 品也给日本科幻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介绍的科 幻小说的旧书价格因之上涨,一度绝版的科幻作 品也因之再版。漫画作品《巴娜德小姐说》《今 日的早川先生》等表现了对科幻作品深深的热 爱,前者通过漫画化获得了小说迷以外的更多爱 好者,对该作品感兴趣的读者也大多会阅读漫画 里介绍的小说。

第三,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

人工智能学会与日本科幻作家俱乐部合作, 学会会刊每期登载科幻作家寄来的短篇科幻小 说。⑤2017年5月,以前所刊作品被汇编成《人 工智能眼中的梦想:AI短篇故事集》(文春文 库)一书出版。

再者,作为人工智能学会创立30周年的纪念 《AI与人类能否共存》(早川书房,2016年)一 书出版发行。书中作家与学者以一对一的形式进 行合作,作家根据题目创作小说,学者在阅读小 说后再写成研究论文。该书共有伦理、社会、政 治、信仰、艺术五个题目,“从五个不同方面描绘 了人工智能普及之后的未来社会”(出版社的宣传 语)。迄今为止,日本关于科普小说的出版物非常少,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了科幻作家的 想象力和AI研究的最新观点,具有之前不存在的 科普要素,因此非常值得关注。

这种尝试在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其原因 与星新一奖不无关系。星新一奖的参评要求中规 定,人类以外(人工智能等)写作的作品亦可投 稿,在参评星新一奖的作品中,人工智能创作的 作品在第一次审查时可以通过。实际上,学者编 写程序使AI写短篇故事然后投稿这种事情不只是 在日本,在世界上都称得上是热门话题。据当时 发表的文章或刊登的新闻来看,作品八成是人所 写,只有两成为AI所写。但读过研制AI的研究 者的详细记录《计算机写小说的时候,AI作家能 否获奖》(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2016年)后可 以明白,事实上并不能这么简单草率地划分。可 创作小说的AI是如何研制出来的?在这本书中, 对小说写作、创造性活动、日语特有的复杂性等 都有详细记录,对用日语写小说时如何考虑结构、 逻辑问题等也有涉及。

当前日本虽然对人工智能有着空前的热情, 但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却挥之不去。工作是否会被 AI夺去?AI发达了,留给人类的工作是什么?对 这些问题的议论从未停止过。小说与研究的结合 是对反乌托邦式思考的一种解答。也就是说,这 一结合是采取的更为现实的对策,克服无意义的 不安,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

第四,作品集。

东京创元社每年都会出版日本年度科幻优秀 作品选,其中不仅收录商业杂志上刊载的作品, 而且还收录有同人刊物上发表的作品。最近,该作品选不仅收录科幻小说,还积极收录漫画、动 画衍生小说、图文小说等作品。不拘于小说的形 式,自由发挥各种科幻想象。

早川书房的动画衍生小说也很有名,关于这 一点在前文已有详细介绍。除此之外,早川书房 还出版了祈愿东北复兴的《ILC/TOHOKU》(早 川书房,2017年)一书,书中“三个科幻作家以 建设成国际直线对撞机(ILC)的不久将来为舞 台,描绘了岩手县、日本、物理学等的未来愿景” (出版社的介绍)。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诞生了 一种新的文学类型——震灾文学。该书虽然围绕 着科学技术·未来·东北这一主题展开,但对之 前的震灾文学也进行了重新评价,还尝试了以告 慰亡灵为目的的怪谈及其他一些创作手法。作为 日本科幻的一种类型,科幻与震灾相结合的作品 及评论现在已经成为日本文学上的一大主题。

第五,书店展览等活动。

自2015年3月开始,早川书房实施了创立 70周年文库计划——早川文库补充计划,以文库 本的形式再版既往的著名作品,以期吸引更多新 读者。2016年,早川书房出版了《早川文库科幻 总解说2000》(早川书房,2016年),刊载了关于 过去出版的2000部作品的解说,这是一个计划已 久的大项目。新老科幻迷对这本书的评价都很高, 并且非常希望再版未曾阅读过的科幻作品。为吸 引新读者,早川书房还在特定时间内以“反乌托 邦文学即卖会”的名义,将古今或东西方的反乌 托邦科幻小说配以新的宣传语和封面加以出版。 早川书房不仅积极与书店合作,还活用社交网络 (SNS)等网络手段扩大宣传。

东京创远社每年也都举办图书展览活动,如 在图书腰封上设置互动问题并回收、制作一些特 制的小礼物等。

现在每个出版社都非常注重利用SNS等网络 方式进行宣传,这并不仅限于出版社的官方网站, 编辑、员工等也都有自己私人的网络账户。他们利用自己的网络账户向读者推荐各种图书,推广 作家信息,与读者进行交流等。最近,出版社经 常在网上招募出版前的样稿阅读者,确定人选后 将样稿寄给当选者,收集他们读完样稿后的感想, 出版时将读者感想作为图书的广告内容进行宣传, 这一做法非常普遍。网络的发达拉近了出版社与 读者的距离,给人一种共同出版图书然后销售的 印象。

第六,电子书籍(再版、重印)及网络小说。

很难买到的绝版纸本书籍现在陆续被再版为 电子书籍。专门出版电子书籍的出版社逐渐增多。 这些出版社积极与作家进行交涉,取得经其他出 版社出版的作品的电子出版版权,以电子书籍的 形式再次出版。此外,各出版社电子书籍的出版 比重也逐渐增大,网络上刊载的杂志等电子书籍 也逐渐增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纸本杂志的 印刷数量在逐渐减少。早川书房的《科幻杂志》 (SFマガジン)虽然每月刊行,但刊行册数减少 了一半(不过,每册的页数却有大幅增加)。再 者,如藤井太洋一样先在KINDLE上以电子书籍 的形式个人出版小说,在获得较高人气后再修改 并在早川书房出版纸本书籍而进入商业运作的作 家也开始出现。

《横滨车站科幻》(角川书店,2016年)是 一部比较特别的作品。该作品最初是发表在推特 (Twitter)上的关于横滨车站的无心的自言自语, 随后成为热门话题并渐渐扩大,汇总并在免费网 络小说投稿网站上发表后获得超高人气和小说大 奖,最后才进行商业出版。这种不曾想象的创作 背景和商业出版形式与现在的信息化社会有密切 关系。此后,这种情况仍然会不断发生变化,新 的状况也会陆续产生。或许可以说,这才是真正 的科幻。

这种以科幻作品为开端的小说创作形式可以 愉快地阅读、自由地写作,有可参与性。因此, 网络小说投稿网站可以吸引许多创作者和读者,从这些网站起步最后进入商业出版、动画化、漫 画化等成功的协作计划也不断出现。

第七,《科幻杂志》的专刊。

2016年《科幻杂志》出版的专刊有:

2月号

《星球大战》

《奥德赛》与火星科幻的谱系

冲方丁PRESENTS新创作者发掘计划

4月号

最佳之最2015

大卫·鲍威追悼专刊——不断改变的男人的故事

6月号

YAKUSIMARUETSUKO的科幻世界

8月号

早川科幻系列总解说

10月号(海外科幻连续剧专刊)

《星际迷航》50周年纪念特集

凯莉·林克之后——描写不可思议的作家们

12月号

VR/AR专刊

2017年《科幻杂志》出版的专刊有:

2月号

反乌托邦科幻专刊

4月号

最佳之最2016

TV动画《正确答案》开始放映纪念小专刊

6月号

亚细亚科幻作家专刊

2017年春季动画专刊

回顾以上一年多的专刊,《科幻杂志》作为 日本唯一的科幻类杂志关注小说以外科幻作品形 态的意识极为明显,其一直致力于将电视剧、电 影、歌手、动画、VR/AR等各界的粉丝引向科 幻,这是科幻读者群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 《科幻杂志》还配有科幻小说专刊,可以看出此举 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其他类作品的粉丝虽然对小 说没有太大兴趣,但在购买并阅读了《科幻杂志》 后,也可能会对科幻小说产生阅读兴趣。

第八,科幻作品新类型——以怪谈科幻为例。

2017年2月,早川文库与讲谈社TAIGA 两个不同的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另一个世界的 野餐:两个人的怪异探险文件》(宫泽伊织, 早川文库)和《恐怖猫头鹰:彼岸的渡网》) (OKISITAKEHIKO,讲谈社TAIGA)。两书作者 均曾获得过创元科幻短篇小说奖,其作品碰巧也 会在同一时期销售。意外的是,从两人描写的内 容上也可以发现共通性,读者的反响很强烈。《另 一个世界的野餐》是小说中的一个新类型,其以 网络上的都市传说尤其是怪谈为中心,融合了科 幻元素。作者最初只是单纯融合了奇异世界和怪 谈的元素,叙述中渐渐加入了许多科学考证,最 后安排了一个任何人都会认为是科幻的结尾。《恐 怖猫头鹰》也基本以怪谈为主,但却巧妙地将科 幻设定编入其中。两部作品均将科幻与怪谈融于 一体。在日本,虽然科幻与恐怖小说相融合的作 品很多,但将怪谈与科幻相结合,并对严谨的科 学考证展开正面描写的作品非常少。或许可以说, 这两部作品是长久盛行的怪谈热潮与最近流行的 科幻热潮相结合的优秀成果。此外,这两部作品 作为青春小说也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对现实的 不安与怪谈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是最近日本社 会真实现状的反映。恐怖的故事加上冷静的科学 解释,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怪谈科幻这一新类 型诞生了。

以上简单概括了一下日本科幻近些年来的发 展状况和特征,原本想对日本科幻进行详细分析 和分类,但笔者认为还是先让读者了解一下大致 的发展方向。日本科幻热潮将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实,仍需继续关注。

(来源:《科普创作》 2017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山本范子,笔名立原透耶,日本北星学园大学文 学部副教授,日本科幻俱乐部会员。近期专注于中国 科幻小说在日本的翻译及研究。

译者简介

马俊锋,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 为现代中日文化、日本科幻小说、科普创作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科普传记创作的趋势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