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7年第2期»缅怀»传承缪老精神 推进科普事业

传承缪老精神 推进科普事业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王康友

2017-09-12 14:29

提起缪老,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他对科普漫画超乎寻常的挚爱。

我来到科普所工作后,曾几次探望缪老。与他聊天,他开口总是不离科普美 术,而他家的海量藏书不啻为一道令人震撼的景观,缪老收藏的漫画及科普美术方 面的藏书极其丰富,积淀之厚,故能成其大,真正做学术的人莫不如此。中国科普 研究所能有这样的大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今年春节,我和所里人事处的同志王 晓丽去看望他的时候,缪老提出编选《中国科普美术作品选》的建议,我表示全力 支持,并由缪老来主编。之后将这项任务交给科普所创作室主任、科普作协秘书长 陈玲来落实推进。自此之后,缪老经常打电话给我,有时讨论起发展科普漫画的想 法和思路,聊兴之酣,迟迟放不下电话。缪老还把他自己的画作赠送给我,陆续邮 寄来,我拜读后获益良多。

缪老将自己的画作赠予笔者

对于缪老提出来的建议我均全力支持,原因 是科普漫画作为科学传播的独特形式,有其形象、 生动、活泼的生命力。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初,扫盲运动推进之时,科普漫画便展现了它 深入底层大众的传播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 直观有趣的形象让人一眼铭记,从而将传播对象 有效地扩大化。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 作导向,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因 素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 抒怀。就缪老的漫画来说,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 是创作的风格无疑是紧贴大众的——哪怕不识字 的读者也能一眼看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作为 科普创作中融合创作的形式,科普漫画也有其不 可替代的优势:覆盖面之广,传播效果直接有效。 科普漫画依托“互联网+科普创作”的时代背景, 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工具,继续保持着它旺盛鲜活 的生命力。基于以上几点,我对缪老的建议非常 支持。将科普美术放置到科普创作的大蓝图下来 考虑,科普美术也是其中的短板,是有待拓展的 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缪老提出发展科普美术 的建议可谓正当其时。

仍然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刚来中国 科协工作的时候,组织人事部的王守东(现任中 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曾告诉我,缪印堂是非 常有名的大漫画家,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缪老的名 字。后来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见过他,只是未曾 有过交流。时隔三十载,我由刚入科协的二三十 岁的小伙子成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一员,去缪老 家拜访,与他交流,共谋科普美术事业的发展, 也是与缪老结下的一段缘分。

(本照片由缪印堂家属提供)

一项伟大的事业能造就伟大的人才,我们 得以见证了在科普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涌现的一 代代杰出的人才:高士其、沈左尧、李元、缪印 堂……正是这些优秀卓越的人才不断推动着我们 的事业往更高的阶段迈进。科普大师的离去,不 仅是中国科普研究所的损失,也是中国科普事业 的损失。从高士其到缪老,无不是深受青少年爱戴的大家。缪老一直很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事业也将把青少年当 作重点培养对象。到2049年,如今的青少年正值 年富力强的时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要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 重要讲话精神,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要 从加强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抓起,着力培养青少年 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缪老一生执著艺术,挚爱漫画,倾注全部心血推动科普美术事业的发展。他虽屡遭病魔侵 袭,仍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以幽默达观的漫画 之笔,传达着科学的点滴光辉,奠定了在科学艺 术界的大师地位。他身上那种对艺术的孜孜追求, 以“艺”报国的崇高理想,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时刻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大师虽去,音容犹在, 精神长存。对大师的缅怀,不仅仅是对逝者的追 忆,更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作者简介

王康友,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 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

上一篇:专题:深切缅怀著名的漫画艺术家缪印堂先生
下一篇:他让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