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8年第1期»创作研究»彰显特色勇于突破

彰显特色勇于突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童话创作述评

《科普创作》

张冲

2018-04-18 15:41

我国原创科学童话在经历了20世纪80 年代的大繁荣后,出人意料地出现了一段调 整期。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鼓励各种形 式的科普创作,2006年,国务院在《国家中 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确立了“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 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的重 要政策和措施,提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 动计划,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 全民科学文化素质”,“鼓励著名科学家及其 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制定重大科普作 品选题规划,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

正是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感召下,科学 童话的创作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科学童话的兴起就是一个明显的 标志。

为了推动科普创作的繁荣,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广电局、科协 联合组织开展了“优秀科普作品奖评选”活 动。这一激励措施,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 秀的科普作家和作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 科学童话创作更是异军突起,一些早已在文 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作者,一进入科学童话创 作领域,就如鱼得水,崭露头角。李丹莉、周俊儒、王功恪、易小娅、马合穆提·穆罕 默德、阿迪力、郭倩倩……纷纷参于科学童 话的创作,连连获奖。被誉为“新疆第一位 主攻科学童话的作家”的李丹莉,在连续四 届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科普作品奖后, 她的《智慧花园——科学童话系列》又获得 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

纵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科学童话作 品,人们不难看出有着许多明显的特色和难 得的创新。

 

中国“少儿科普编创的领军人物”王 国忠曾经说过:“科学童话的题材是多种多 样的,可以写动植物的生活,可以写自然 现象,可以写机器,可以写矿物,可以写物 理、化学方面的知识,也可写天文、地理的 奇迹和发现,可以写现在,也可以写未来。” 可见科学童话的选材十分广泛。然而,对于 每一位科学童话作家来说,他们选取的题材 又需要各有特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着丰富的科普资 源,选择其中最有科学价值的动植物和地矿资源作为科学童话创作的题材,是少年儿童 最感兴趣也最容易理解的。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文艺领域,李 丹莉是一位“拓荒者”。翻开李丹莉创作的 科学童话,一个耀眼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马 上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在她的作品里,无 论是空中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无论 是盛开的鲜花,参天的大树,或者一块普通 的石头,一滴水,一粒沙子,一朵云霞,一 缕阳光,都有着新疆独有的特色。

动物类的大红鱼、雪豹、马鹿、野驴、 貂熊、北山羊、鹅喉羚等;植物类的骆驼 刺、木杨树、罗布麻、雪莲花、苦豆子、沙 冬青、阿魏菇等;矿产类的和田玉、浮石、 酱斑玛瑙、石棉、蛇纹岩等,包括雪山、草 地、溪流、湖泊、陨石,这些在新疆人看来 也许是习以为常的自然资源,其实都各有其 深刻的科学内涵,值得人们去认识和研究。 李丹莉一一把它们挖掘出来,成为自己精 心描写的童话对象。《大红鱼的心声》(图1)、 《我是勇敢的野骆驼》《美丽的相遇》《小小骆 驼刺》《孤独的沙冬青》《小石头的梦》等一 篇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让孩子们在美好 的文字间,既增长了知识,又开拓了思维, 更激发了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图1《大红鱼的心声》(2015年,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挖掘身边的科普资源需要有一双敏锐的 眼睛,它要比放大镜强,比显微镜亮,比X 光更有穿透力,才能发现奇妙无穷的科普题 材。身边的科普资源,对成人来说可能是司 空见惯,对儿童来说却新奇有趣;在此地可 能是不足为怪,在彼地却会是难得一见;在 如今可能是习以为常,在往昔可能是不可想 象。如果我们能发现其中的内涵和奥秘,就 会成为有用的科普素材,构思出优美的科学 童话来。

骆驼刺是戈壁滩上的常见植物,不像 蒲公英那样会让种子飞上空中,也不像风滚 草那样随风周游四方,它只能忍受烈日的灼 烤、旱风的戏谑、黄沙的削割,但它把自己 的根须深深地扎到地下,顽强地生长着,把 自己的绿叶献给辛劳的骆驼,这就是李丹莉 《小小骆驼刺》中的童话故事。鸡喜欢吃蝗 虫,经过训练能成为一群专吃蝗虫的“捕蝗 鸡”,这是周俊儒科学童话《大红袍》中讲 的知识。

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科普题材,其实包 含着作家长期观察和了解自然和生活得到的 感悟。据李丹莉介绍,她创作科学童话《回 家》就经历了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在一个 深冬的夜晚,她看到窗外的雪花无声地飘 落,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结满冰凌花的树枝 美丽优雅地伸向夜空,伸向暗红色的无极, 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童话意境在她的脑海里 呈现出来。于是,她就准备构思一个发生在 雪山上的童话故事——《回家》。这是一个 关于新疆濒危动物雪豹的悲伤凄美的科学童 话。为了写好这部童话,她用了一年的时间 了解雪豹的特征、习性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 科学知识。正是在这种深入认识的基础上, 她才能写出那两只坚强、善良、可爱的雪 豹——托木尔与拉雅,才能把那些濒危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写得楚楚动人。

 

科学童话不是科学知识的图解,不能简 单地把科学内容填进童话的格式中。和文学 童话一样,它也要张开幻想的翅膀,把儿童 引入奇妙的童话世界。

科学童话是幻想的艺术,它在各种体裁 中应是最美丽的一种样式。科学童话凭借着 幻想的翅膀飞翔。儿童善于幻想,在他们的 眼里,任何有趣的东西——无论是一座山、 一块冰,一阵风,还是雪豹、鲑鱼、雪莲、 云杉……似乎都和人类一样,不仅有生命, 而且有意识。因此,一篇好的童话,就应该 是一首幻想的乐章。

童话的幻想首先表现在故事发生的环 境设置上。一般来说有3种不同的童话世 界:一是人的世界(常人体);一是物的世 界(拟人体);一是神的世界(超人体),这 3种故事环境都可以形成不同的童话。然而, 新疆的科学童话更多的是这3种世界的融合, 人、物、神生活在同一世界里,他们可以直 接对话,在同一矛盾冲突中扮演不同的角 色。这种表现比之纯粹的人的世界、物的世 界、神的世界的设置,无疑增加了真实感, 它更容易引导孩子们走到那个似真非真的童 话世界中去。周俊儒的科学童话《山鬼》就 是最好的说明。

《山鬼》通过动物赤豹的眼睛,观察和 叙述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和贪得无厌的肮脏 心理。人类一向自诩是万物之灵,是唯一拥 有思想和智慧的动物。可在动物的眼中,人 类不过是一种不可理喻的两足直立动物,比 任何猛兽都残忍贪婪。他们毫无休止地砍伐 森林、捕杀动物;为了赚钱,变着法子,折 磨动物,破坏环境;自以为是改变环境,享 受生活,其实是自欺欺人,毒害自己。正是 人类这些无节制的活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 恶化,原本“一座绿色的山”竟然“落到一 片荒凉贫瘠的黄土地上,成了一座孤山”。 自然界失去了它的和谐与美丽。就像赤豹看 到的那样,沙漠化一天天扩大,一点点吞噬 着人类居住的绿洲,人迹所到之处,已经没 有了动物自由生存的乐园。作品在叙事上打 通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界限,角色上 人、神和动植物同存共舞,把拟人体、超人 体人物形象直接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使故事 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

李丹莉的《阿魏的QQ好友》,在幻想 上更为大胆。她给植物设置了一个学校,把 植物同学们分成各种特色班,比如“荒漠植 物班”“亚热带植物班”“高山植物班”等。 植物成了学生,自然就有校园生活,于是, 又把现实世界于2005年才开发出来的一个 网络空间搬到了童话世界中。主人公阿魏建 立了一个QQ群,和同学们群聊起来。一个 昵称“隐形的翅膀”的同学帮阿魏明白了许 多事理,学习不断进步,由体育委员变成班 上的学习委员。而这位“隐形的翅膀”正是 原来的学习委员,后来随父母出国的阿魏 菇。这种新颖别致的构思,既增加了现代元 素,又突破了原有创作上的一些框框,不能 不说是一种新的尝试。

科学童话创作一直以来都特别强调“物 性”原则,认为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逻辑, 才称得上是科学童话。其实,科学童话是童 话,它应该遵循的是幻想逻辑。它的逻辑起 点可以是所要宣传的科学知识本身,也可以 不是。艺术真实不等于科学真实。幻想逻 辑是艺术世界的逻辑,它不需要在任何时候 都遵循科学的逻辑,否则就不要写什么童话了。一些人定义的“物性”原则,只是把物 的主要特征单一化、固定化,以此来拟人, 以此来“尊重科学”,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人 们的想象空间,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科学童 话形象和科学童话世界的创造,把一些作者 的手脚捆绑起来了。李丹莉的创作实践无疑 是一次突破,一种创新,一个启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 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 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 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 因素。”想象是活化了的知识,知识与想象 并重,就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学习 知识的原动力。

我们要鼓励创造性思维,在我国科学童 话创作总的倾向还是幻想不足的前提下,更 应该鼓励幻想、幻想、再幻想。在艺术不失 真的前提下,幻想得越大胆越有趣越好。

 

我们也有这样一些科学童话:它们在用 鸟言兽语讲述着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都包 含一定的科学知识,语言流畅活泼,小读者 也可以接受。但是,它们不能算是优秀的科 学童话,原因在于作品的主人公,不是用行 动、矛盾、冲突,也就是情节来传播科学, 而是像教科书那样介绍知识。这就大大影响 了科学童话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些作品里常常会出现一些“知识硬 块”。所谓“知识硬块”,是生长在科学童话 作品中的一种知识“毒瘤”,是一种与童话作 品的情节发展和形象塑造很不协调的“寄生 物”。它使小读者们望而生畏,不敢正视;即 使勉强读下去,也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有时甚至如坠云里雾中,不知学到了什么。

是的,科学童话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科学 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但是,科学童 话里的主人公,不管是活蹦乱跳的鸟兽虫鱼, 还是无生命的石头、云彩、星星,甚至是一 种科学概念,都要服从文学创作的要求。

正如恩格斯所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 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 它指点出来”,“作者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 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革命导师的这段话,对科学童话的创作同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科学童话应该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把科 学知识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从而潜移默化 地影响小读者,而不是通过某种“人物”的 嘴来发表科学演讲。所以,我们要求应把科 学元素溶化于童话之中,成为一种“溶液”, 既不是“乳浊液”,也不是“泥浆水”。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的科学童话作家用他们自己的 作品做了很好的示范。

《小博士漫游生命科学王国》(王功恪、 易小娅)是一部以揭示人类生命演化历史和 未来发展为题材的科幻童话。全书放眼生命 科学,以游记的形式把一系列现代科技知识 串联起来,参观生命长廊博物馆,走进基因 工程产业园,畅游基因美食一条街、生物导 弹制造基地、新世纪人体器官制造厂、电子 生化人中心……直至穿越时空,到太空人造 生物圈去历险。这一连串亲历亲为的童话故 事把DNA的身世与未来、细胞的奥秘与“变 脸”、人工种植血液的不可想象、人脑工程 的高深莫测、基因工程的神奇与魔力、生 物导弹的无坚不摧、蛋白质芯片的异想天开 等,全都展示了出来。

主人公小博士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曾 写下这样一段话:“这真是一场让人回味无 穷的旅行,有超越生命极限的种种蓝图,还有变废为宝的精彩演出,交流与循环从来都 是相依相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可 是我仍旧想念我那蓝色的小星球。我渴望双 脚踩在地球上。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如此 深爱这片热土,虽然未来,地球可能不是唯 一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甚至,只是一 个巨大而熟悉的物种储备站,但是我爱这颗 蓝色的星球!”知识与情节、科学与情感水乳 交融,这样的科幻童话当然能吸引小读者了。

科学童话中的细节描写,实际上既是 对故事的描写,也是对“知识”的描写。要 注意的是,不可只满足于写出“知识”,在 通过细节写出知识的同时,必须做到合情合 理,顺乎自然。将故事同知识融为一体,就 可以避免出现作者直接出面讲知识的那种 “知识硬块”。

《我是勇敢的野骆驼》是写一头野骆驼 和狼较量的故事。其中有个细节这样写道:

““后面的狼紧追不舍,我跑进了盐翘地。 这盐翘地可不是闹着玩的,一般动物根本不 敢进入。盐翘如坚韧的刀刃,进入的动物们 随时有划伤的危险。

“我其实也不敢轻易来这里,但是生死抉 择之际只好冒这个险,好在我坚厚的蹄踩还 可以忍受盐翘。身后的狼果然没跑多久就龇 牙咧嘴,脚上划着大口子,血也流了出来。

“狼被我远远甩在身后,我也不再在盐翘 地久留,跑出盐翘地,来到一洼水前,美美 地饮水解渴。”

就这一个细节把野骆驼的智慧写了出 来,而且介绍了野骆驼和狼在生理上的区别 以及有关盐翘地的知识。

 

“最好的故事是人物和层层推进的悬念 冲突的有机结合”(美国诺亚·卢克曼语)。 科学童话作为一种特定的文艺形式,出现拟 人化的童话角色,他们就被赋予了人的性 格。因此,将科学童话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什 么样的心理素质,能不能将培养科学思想、 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格等融进科学 童话的人物身上,使之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 的作用,也是值得科学童话创作中加以重视 的问题。

科学童话《大红袍》(周俊儒)是写一 群捕蝗鸡和蝗虫斗争的故事。老公鸡大红袍 和小公鸡小金星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文章 一开头这样写道:

““‘大红袍’是一只老公鸡的绰号。大红 袍年轻时,红冠星眼,铁爪鹰翅,高高翘起 的尾羽绚丽多彩。现在的大红袍老了!它步 履蹒跚,粗壮的老爪上布满了累累伤痕,一 只爪子上还冻掉了一个后趾,结成了一个疙 瘩。它的双翅已经没有了一振生风的力量, 翅膀下垂,有点收不拢。它的脖子总伸不 直,脖子上的毛脱落了不少,倒有点像非洲 撒哈拉大沙漠里的鸵鸟。它的眼睛也少了明 亮的光彩,代之以浑浊朦胧。它的鸡冠歪向 一边,带着岁月染成的紫红色……”

““大红袍”的这一亮相,一个活脱脱的 老公鸡的形象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就是这样一只老公鸡成了“将军”,被 人类派来管理一群年轻的捕蝗鸡。于是,队 伍中有只叫“小金星”的小公鸡不满了:“什 么将军?它老得连路都快走不动了,人为什 么还用它?我们年轻有为,人们为什么不用 我们?有什么事情它能做到而我们做不到 吗?”小金星的个性凸显出来,矛盾冲突随 之而来。

然而,大红袍毕竟久经沙场。他知道捕 蝗鸡“是为捕捉蝗虫而生”的,这种命运会给他们的“生命带来别的鸡没有的欢乐,也 将带来别的鸡没有的生存的艰难”。因此, 他必须在训练中处处严格要求年轻的捕蝗 鸡,“一遍遍地吹着破口哨,让鸡们集中散 开、散开集中。散开时,让鸡们只管跑,跑 多远都行,一吹口哨,必须立刻从远处往回 跑,抢时间,不按时赶回来的罚站”。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老“将军”也能与 时俱进,听取小金星的建议,把自己吹哨指 挥改成由小金星吹号指挥。为了消灭铺天盖 地而来的蝗虫,大红袍有理有节地指挥捕蝗 鸡出击。“哗──”成千上万只训练有素的 捕蝗鸡拉成长长的战线,向蝗虫发起进攻, 有如从天而降的神兵。呀,鸡吃蝗虫,那真 是“哑巴见他妈──没说的”。鸡的眼睛是 那么尖,无论蝗虫怎样在草中躲藏也逃不出 鸡的视线;鸡的奔跑速度是那么快,蝗虫们 拼命地连蹦带跳,可刚刚落地还未再跳起, 就被鸡赶上一口啄住;即使蝗虫在空中飞 行,鸡也会拍打翅膀,腾空一跃,准确地把 蝗虫捉住。就在大家齐心协力捕捉蝗虫时, 大红袍并没有闲着,他跟踪诡计多端、狡 猾透顶的母蝗虫大叉脚,经过一场马拉松 式的较量,终于杀死了大叉脚。虽然最终 他还是因为年老离开了捕蝗鸡们,但他却 培养了一位年轻气盛、富有经验的鸡群首 领——小金星。

读了这篇科学童话,人们不仅明白了 为什么要用鸡来捕杀蝗虫的科学道理,而且 懂得了要完成一项任务需要怎样的志向、纪 律、精神和智慧,有了学习的榜样,这就大 大增强了科学童话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周俊儒是专注创作生态科学童话的,先 后著有童话集《三个狐仙》《山鬼》《女神》 《最后一只小鸟》(图2)等童话专集。在他 撰写的几十个自然生灵遭受人类残害的故事中,他着力塑造了一系列饱含生态意识、生 态理念的人物(或动物)形象,使儿童从中 了解到保护环境、保卫家园是何等的重要。

 


图2《最后一只小鸟》(2006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着力塑造科学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是多年 来评论界一直倡导的重要观点。孩子阅读科学童话,当然是期待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所 带来的情绪和知识享受,但阅读以后能让孩 子牢牢记住的往往还是童话中的人物形象, 如果我们能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 神揉进童话人物的外形、行动和心理活动之 中,那传播科学的效益将更加显著,时效也 将更加长久。

读了《北极狼哈利》(郭倩倩),你会 为麝牛的善良和北极狼的感恩所打动;读了《小草籽》(周俊儒),你一定也会为小草籽寻 找“一点点土,一点点水”的坚强信念而默 默祈祷;读了《想飞的云杉》(李丹莉),你 不仅会为它变成风筝上天而欣喜,也会为它 不懂得是“靠大家的帮助才飞向天空的”而 惋惜……作者笔下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 山川沙石不仅有生命而且有感情,就像人类 一样的生活、游戏、饮食、恋爱。为了生存和繁衍子孙后代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 拼搏。正是新疆的科学童话作家塑造了一个 个生动而形象的童话人物,才使我们对那里 的科学资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新疆科学童话创作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 步,新疆的科学童话作家已经成为全国科学 文艺创作的一支生力军。我们期待这里能涌 现出更多优秀的科学童话作品,为我国科学 童话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冲,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 《苍蝇和火车赛跑》《启蒙知识童话》《小老鼠 的隐身衣》等60多部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 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科普作协优秀科 普作品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叙事医学”对医学科普创作的启示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