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8年第4期»作家档案»张辰亮,博物君的科普人生

张辰亮,博物君的科普人生

《科普创作》

张晓磊

2018-12-14 16:55

 

一本与众不同的科普书

在琳琅满目的科普书架上,我发现了一 本图书。它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蟹壳青色 的硬皮封面,书封是黄色宣纸上用工笔绘制 的各色海洋生物,用笔精巧略有神异。不由 得让人心生疑惑,传统的中国画谱怎会登上 科普的书架?随手翻开来试读,在不经意间 一口气读完整整一个章节。这是一本对清代 博物图谱《海错图》的深入考证,不过你还 可以当它是一本好看的画册,是娓娓道来的 散文小品,抑或是让吃货垂涎三尺的食谱, 当然它还是一本符合学术规范的考证论文 集。这些,竟然毫无违和感地组成了一本科 普图书,它的名字叫做《海错图笔记》。

一年后,我采访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坐 在我对面的是一位刚刚三十岁的年轻人,清 瘦的身材,略微低沉的嗓音,他认真倾听你 的每个问题,聊到开怀,他会笑得有几分调 皮。他叫张辰亮,是《博物》杂志的资深编 辑,博物科普图书《海错图笔记》的作者, 新浪微博上拥有 910 万名铁粉的“超级大 V”——博物君。

 

热爱昆虫少年的科普梦

张辰亮是地道的“80 后”北京孩子。与很多城市孩子不同,儿时的他从不沉迷电子 游戏,而是对昆虫情有独钟。所有的课余时 间,他不是抓昆虫、养昆虫、做标本,就是 阅读昆虫类的书籍,或是上相关论坛和其他 爱好者交流心得。张辰亮的父母非常开明, 他们支持儿子的爱好,希望儿子将来能够从 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父母不仅允许他在家里 饲养昆虫,每每一家人开车到郊外游玩,多 半也会选择山间或者海边这些更容易观察昆 虫的地方。最令张辰亮难忘的是报考大学的 时候,家人带着他去一所所大学咨询,但因 为本科的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的昆虫专业, 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与昆虫专业最为相关的植 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后,张辰亮如愿考取 了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研究专业的研究生,终 于实现了多年来的梦想。提到家人,张辰亮 的话语中流露着满满的感激。

科普与科研对许多科技工作者而言,是 一件很难平衡的事情。张辰亮曾经希望成为 一名像法布尔那样的昆虫学家,但是硕士期 间涉足科研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如果专职做 研究,随着当代昆虫学科的不断发展,他只 会在其中的某一个领域不断深入,这让他感 觉有些枯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张辰亮更 愿意把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分享给更多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有一个爱好,我喜欢把 我知道的东西告诉别人。我知道这个东西了我高兴一回,我告诉你了你也高兴一回,因 为你也知道了;而多了一个人知道,而且是 通过我知道的,我又高兴一回。”作为一名 昆虫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张辰亮对职业的 选择毫不犹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专 职做科普的”。

 

他的作品用两个字形容——讲究

作为一名科普作家,张辰亮属于厚积 薄发的类型。在出版他的第一本《海错图笔 记》之前,他负责运营的《博物》杂志官 方微博已经拥有了 200 多万粉丝,他是大家 心目中无所不知的博物君,是时而高冷时而 卖萌、与粉丝打成一片的玉亮哥哥。张辰亮 的科普作品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讲 究。在与粉丝的大量互动中,他更清楚什么 样的科普内容更受欢迎,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更容易被接受。编辑出身的他,本着“辨厥 妍媸,严为去取”的原则,在文字的把握上 更是有着深厚的功底。从文章的篇幅长短、 语言风格到谋篇布局的脉络,张辰亮都有自 成的理论。

同一主题的文章,在微博上以 1000 字以 内为宜,在杂志上不要超过 3000 字,如果写 书,篇幅就要更长一些。张辰亮解释道,不 同的载体,读者的心理需求不同。看微博是 吃快餐,读杂志是吃正餐,而购买书籍来读 就是享用大餐,因此蕴含的信息量与文字风 格也要有所差异。段落上同样有讲究。段落 尽量要短,用一两句话把一个小问题说清以 后,就可以再起一个自然段,这样会让读者 的思路相对清晰,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读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在幽默与 理性的文字中,似乎还夹杂着淡淡的忧伤。

我参与过北海滩涂上的样线调查。全 队一天找到了 35 只幼鲎,这次的数据显示, 北海的野生鲎的数量比 20 年前减少了 90%。 活了几亿年的东西,20 年,一眨眼就没了。

海边的大广告牌上印着海草、儒艮、中 华白海豚、文昌鱼和中国鲎的照片,告诉当 地人这些生物都需要保护。我问队里的专家: “现在还有儒艮吗?”专家说:“没了好久了, 现在我们在保护海草,希望儒艮来吃,但是 人家不来了。”

环境的恶化,人类的无奈,在平实的话 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张辰亮特有的语 言风格。他认为一篇好的科普文章,应该是 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到文字中去,比较柔和地 传递立场,而不是在味同嚼蜡的长篇大论后 加一个大标语式的结尾。因为,“这样会让读 者看着舒服。太强势地去向他人灌输一个观 点,会让对方产生逆反情绪”。

张辰亮对自己的科普作品,特别是《海 错图笔记》中最值得自豪的地方,是他会站 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反过来带动读 者的思路。编辑的职业习惯让他在编审或阅 读文章的时候,总会提很多为什么。提来提 去,他就发现文章中有些问题作者并没有能 给出答案,而这无疑给读者的阅读留下了 不愉快的体验。所以当他自己进行创作的时 候,对于每一个观点、每一个问题,他都要 顺着读者的思路再三思考,“读者读到这里, 会有哪些疑问?”他要在读者产生疑问的时 候发现,原来想要的答案就在文章的下一句 里。聊到这里,我也为读他的文章为何有一 气呵成的畅快感寻到了答案。

张辰亮的作品,看似简洁,信息量却大 得惊人。作为一名博物科普作家,张辰亮始 终坚守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考证要一丝 不苟。《海错图》原著由于年代所限,内容 上有不少谬误。张辰亮出版的两册《海错图笔记》一共介绍了《海错图》中记载的 58 种中国海洋生物。每写一种生物,张辰亮都 会进行大量的文献考证和分析,不断提问, 不断查证。仅仅考证在《海错图》中被称为 “人鱼”的生物,短短一千字的章节,他就 翻阅了《山海经》《正字通》《博物志》《职 方外记》《徂异记》五种历史文献。用“上 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考证 原则形容他的严谨毫不为过。第二个原则 是,自己笔下介绍的每一样事物,最好是亲 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张辰亮说:“如果只是 把知道的材料堆砌起来,充其量只能叫做百 度百科。好文章的亮点在于加入作者的亲身 体验,这些独一无二的经历才是文章最吸引 人之处。”《海错图》的作者聂璜曾经提到鳓 鱼头里面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仙鹤。张辰亮 便和擅长标本制作的朋友合作,从菜市场买 来鳓鱼,把头骨平摊开来,一点一点摸索试 探,最后真的拼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 他把拼接的过程用相机记录下来,编入了正 在写作中的《海错图笔记》第三册。

张辰亮的科普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 精益求精的过程。《海错图笔记》第一册中 使用了大量实拍的照片。考虑到《海错图》 原著的画谱风格,在第二册出版的时候,在 保留原作画著的同时,张辰亮请了许多《博 物》杂志的优秀画师来帮忙,将照片换成了 精美的手绘。同时他还找来大量西方、日本 的古代博物手绘,让读者了解古代世界各 地的人们怎样描绘海洋生物。《海错图笔记》 前两册出版至今已被重印了十几次,成为当 之无愧的科普畅销书。但是每一次重印,张 辰亮都要做些修改,并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元 素。他会加入最新公开的相关历史文献中的 插图,也会去掉一张枯燥的配图,用近来了 解到的新鲜知识取而代之。

 

他的科普态度有些与众不同

在张辰亮看来,科普的价值不在结果, 重要的是用科学思维进行考证和分析的过 程。在《海错图笔记》第一册的写作中,他 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但是他更想把结 果直接展现给读者,却意外发现可信度降低 了。写第二册的时候,他详详细细地把每一 步考证和每一次分析都写到了文章里,与读 者一起分享探索的过程。对于《海错图》中 的许多悬案,比如钱串鱼是什么,鲎帆是怎 么回事,并无定论。张辰亮给出的答案是开 放性的,他分析了很多种可能性,也给读者 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张辰亮做科普,始终本着一种润物细 无声的态度,他不唱高调,不与意见相左者 争论。他安静地写自己的文章,用特有的冷 幽默与粉丝互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践行着 科普工作者的责任。棱皮龟作为世界濒危物 种,经常被中国渔民捞起吃掉。张辰亮利用 自己的微博影响力在互联网上科普了棱皮龟 的濒危性,得到了众多相关博主和广大网友 的支持。每每再有棱皮龟被捕捞的事件,许 多热心网友便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进行举 报。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上形成了正面的舆论 效果。全民自发保护濒危动物远比摇旗呐喊 或是法律硬性制裁更加柔性,也更加有效。

提到微博影响力,张辰亮运营的《博 物》杂志官方微博在科普界绝对称得上神一 样的存在。抛开点击率不提,单篇微博动辄 三五千的粉丝评论,就会让很多一线娱乐明 星望尘莫及。张辰亮不仅在微博的选题上足 够吸引人,与粉丝的互动技巧更是让微博保 持着超高人气。一次,张辰亮在微博上介绍 蛛蜂蜇人很疼,有位粉丝评论道:“想买个蛛 蜂,那样就有东西可以疼我了。”张辰亮用他惯有的高冷段子风格回应道:“没有卖蛛蜂 的,你踩香蕉皮吧,也疼。”戳中粉丝笑点 的微博往往会获得出其不意的高点击率。每 当一条微博阅读数不理想,张辰亮便会在评 论区找一些带“梗”的评论,用另外一个更 有趣的“梗”带动网友转发。虽然大家转发 的初衷是搞笑,但是最终还是达到了扩散知 识的效果。张辰亮把这种方式笑称为科普的 “旁门左道”。

与我之前采访的多位科普作家认为科普 首先要有趣有所不同,张辰亮坚定地秉承正 确性是第一重要的。他认为,科普是写给别 人看的,哪怕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读者也会当 真,也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他认真地反问 我:“为了有趣你说谣言,这还叫科普吗?我 们好多东西只为了有趣,根本不考量东西是 真是假。”就像《海错图》中记载的蟳虎吃 螃蟹,虽然有趣但事实证明这是古人错误的 臆断。张辰亮承认这是写作过程中非常痛苦 的地方,因为每一位科普作家都希望写出来 的文章有趣受欢迎,但为保持作品的正确性 不得已要舍弃一些好玩但失真的部分,这势 必会导致作品有些沉闷。不过张辰亮认为, 在正确的基础上兼顾有趣,才是最见写作功 力的。“作家的功力就在于怎么把沉闷的内 容尽量写得好玩一些,让大家愿意看。”

在正确性与有趣之间,张辰亮将科普 要“说人话”放在了第二重要的位置。张辰 亮认为,科研工作者单纯把论文语言稍微 转化一下就当作科普,这个程度是远远不够 的。张辰亮在写作的时候,通常会进行一次 思想的穿越,他幻想自己坐在饭桌边和家人 亲戚聊天,每写一句话,他都会想这样说亲 戚们能不能听懂,是不是愿意继续听他说下 去。如果大家没兴趣,怎么“掰扯一下”才 能让三姑六姨都听得懂还爱听。只有保证了 正确性和语言的浅显易懂,才能把有趣提上 议程。

除了运营《博物》杂志官方微博外,张 辰亮的个人微博“无穷小亮”也拥有 325 万 粉丝。他的主要受众是大中学生以及刚刚步 入社会的年轻人。张辰亮认为向这些人科普 是他的主力方向。一是因为年龄段比较相 近,他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想听什么,科普 起来比较顺畅。二是年轻人即将会成为社会 中坚力量,他们的话语权代表着未来社会的 话语权。 除年轻人之外,张辰亮还希望广大 农民群众也成为科普的受众。他说:“我觉 得农民群众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接受科普的 人群,因为他们和大自然的接触最为紧密。” 张辰亮在日本、中国台湾时与不少农民进行 过沟通,发现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他 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中国农村 人口的科学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张辰亮在普及科学的同 时,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他自谦这是因 为《海错图》的性质让《海错图笔记》拥 有了传统文化的色彩。但是在他的书中, 我们真真切切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 化,听到了我们的祖先与大海之间发生的 有趣的故事,体会到了古人对海洋资源求 真探索的精神。

采访结束,我借用了《海错图笔记》第 二册的前言向他告别,“你去继续考证吧!” 希望博物君下次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作者简介

张晓磊,文学博士。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 市,天津人。现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方向为中国基层科协执行力、科学文化等。

上一篇:以古开今: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科普创作新思路——评张辰亮《海错图笔记》
下一篇:膏蠘、拨棹:膏腴满腹,蟹中之舟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