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9年第1期»自然纪录片研究小辑»探寻自然的奥秘:我国自然纪录片的前世今生

探寻自然的奥秘:我国自然纪录片的前世今生

《科普创作》

王俊杰 周月莉 金佳璇

2019-03-18 17:25

我国电视纪录片诞生于1958年,至今 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我国电视 纪录片经历过辉煌,也遇到过低谷,但总体 来看发展仍比较缓慢。电视纪录片的种类多 样,若按题材来划分,自然纪录片是其中的 一种。而自然纪录片和人文地理纪录片、生 态纪录片、自然地理纪录片、动物类科普纪 录片有诸多交叠之处。段善策在《西方人文 地理类纪录片镜头与剪辑特点探微》中提出: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录 片类型,它从人文视角解读地理,将历史、 考古、建筑、天文、动植物、现代生活、民 族民俗与地域相勾连,令观众在空间的转换 中,感受时间的力量,体验人与人、人与自 然的矛盾与和谐。”[1]王矗在《生态批评视域 下的生态纪录片叙事风格研究》中提出:“生 态纪录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生态纪 录片即一切表现物种的生存发展状态,或表 现物种与物种、物种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 纪录片,狭义的生态纪录片通常是指以人类 社会生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话题,或表现 一定生态思想和生态美学思维的纪录片。”[2] 目前,学界对自然纪录片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为了论述的严谨性,我们可以把自然 纪录片描述为:以自然界的动植物、自然风 光为主要记录对象,以对自然现象、动植物 的探秘性解读作为节目的制作理念,以反映 动植物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动植物与 人类的关系等为节目内容的影视作品。自然 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 更讲究真实与自然,神秘而又充满活力。从 纪录片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大陆的自然纪 录片从最初的政治化纪录片,慢慢回归到自 然纪录片的本体,开始以自然界的动植物、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要记录对象,探究 自然和人的关系。本文按照自然纪录片的回 归进程探究自然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展望未 来,探寻其发展规律及存在的问题。

自然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政治化自然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何苏六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提 出:“中国电视纪录片近50年的历程,是一 个回归过程。由政治回归到人性;由虚幻的英雄回归到生活中的个人;由空洞的说教回 归到真实的记录;由边缘回归到社会现实; 由个人化的行为回归到社会化的责任,等 等。每一步都是对于纪录片本体和本性的探 寻和归依。”[3]215我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 1958—1977年都可以称为政治化自然纪录 片时期,“由于特殊的政治气候,国家对这 一时期的纪录片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宣传 成为头等的重要的功能”。[3]2大部分自然纪 录片都有政治宣传的影子或者说就是为宣传 而拍。但不能否认的是,首批纪录片工作者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开创如此复杂的事业, 其敬业和牺牲精神值得敬佩。

1963年,为了深入贯彻“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北京电视台拍摄了 《长江行》和《美丽的珠江三角洲》两部电 视纪录片。《长江行》片长30分钟,是我国 第一部介绍长江沿岸风貌的纪录片。“以一 条客轮为导游,一路拍摄,一路介绍,点面 结合使用影片,具有一种轻松流畅,真实自 然的效果”。[4]240《美丽的珠江三角洲》片长 20分钟,影片突出当时农村的地域特色和季 节特色,抓取集体和家庭典型,在摄影上煞 费苦心,展现出珠江三角洲农村欣欣向荣的 景象。

1975年拍摄的《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 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部以自然世界为主 要内容的自然纪录片,该片记录了中国登山 运动员再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摄影为邬宗岳、刘永恩等人。

民族化自然纪录片时期(1978— 1992年)

改革开放伊始,百业待兴,电视纪录 片自然成了具有激发热情、鼓舞民族信心作 用的有力工具。“由于承载着这种教化功能, 在纪录片创作中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重大 题材的关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 特色。因此,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 以及长城运河等,自然成为最佳的对象和载 体”。[3]34石屹在分析这一创作上的变化时也 强调,“经济的发展,技术条件的改善和观念 的更新是这一时期纪录片在创作上产生这种 变化的根本原因”。[5]

这一时期之所以被称为中外合拍时期, 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先后投入拍了 好几部规模盛大的系列合拍片,如果说前一 个时期是起步学习阶段,这一时期可以被称 为探索提高阶段。在和国外优秀的纪录片制 作团队合作碰撞时,中国的纪录片人了解到 不少国外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和方法,以及他 们的纪录片创作观念和理念,特别是他们纪 实的观念给了国内的纪录片制作者很大的冲 击。后来的《话说运河》《沙与海》《望长城》 不断地把纪实手法和观念带入纪录片的创作, 给中国的纪录片带来一阵阵清风。“从纪录片 词汇、镜头、风格上,都依稀可以看到跟以 往纪录片之间的一道道分水岭。”[3]46值得说 明的是《丝绸之路》是第一部中日两国合拍 的纪录片。合作双方是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广 播协会。纪录片拍摄于1979—1982年,共 17集,是我国首部大型纪录片。该纪录片 每一集时长不等,有的一集一小时以上,有 的20多分钟,再加上播出时间上的不确定, 间隔时间太长,因此《丝绸之路》播出反响 平平,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力。《丝绸之路》 的播出,给电视工作者一个重要的启示:“电 视是每天都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进行的一种 播出方式。”[5]

1982年开拍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佐田企划”合 作拍摄的。“它共有25集,每集20分钟。 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每周 一集,中方主创人员有戴维宇、陈汉元、乔 广礼等。”[3]60《话说长江》在制作方面成熟 了很多,并有了突破性,比如,第一次在大 型纪录片中使用固定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交 流,调动观众参与,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融 入感;形成固定播出时间,让观众形成一种 仪式感,按时观看;大手笔拍摄也是取得成 功的关键要素。《话说长江》的空前成功, 让纪录片制作者看到了希望,也给观众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望长城》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自然纪录 片达到的另一座高峰。它是由中央电视台与 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联合摄制的。《望 长城》作品共分四部:第一部《万里长城万 里长》,第二部《长城两边是故乡》,第三 部《千里干戈化玉帛》,第四部《烽烟散尽 说沧桑》,总长度约626分钟。为了便于播 出,每部分上、中、下三部,每部约156分 钟。《望长城》播出后轰动一时,好评如潮, 掀起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热潮。它确立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向纪录片本体纪实性语言回归的 创作观念和手法。

《望长城》取得成功有以下几个关键要 素:第一,大量采用长镜头。长镜头可以 逼真地描写一定的场景和事件,在《望长 城》中,最长的两个镜头达到五分十秒和三 分四十秒,遇到障碍或者“穿帮”的情况也 照拍不误。力图给观众送去“完整的,不加 雕琢的‘原汁原味’‘土得掉渣’的素材性 信息”。[4]321长镜头保证了纪录片故事的真 实性。第二,同期声的运用。节目总编导刘 效礼特别强调节目要创新,要在声音上有突 破,声音的创新是节目成功的基础。一切声 音必须在现场完成,并达到播出要求,不准 后期造假。在声音探索方面,《望长城》有 很大的突破,破天荒地设置了“音乐音响总 设计师”这样一个职位。“在会上,明确要 求录音师与摄影师寸步不离,全程实录现场 同期声音。”[3]67在《望长城》以前,绝大多 数的纪录片的声音都是通过后期制作来完成 的。“纪录片不仅要给观众视觉信息,还要 提供听觉信息,这样才能使观众产生真实的 感觉”,1987年伊文思的助手赛林·洛丹瑞 在中国与纪录片同行们的一次对谈中说道。

以上这些纪录片,以丰富翔实的内容, 将中国的古老文化、悠久文明、自然风貌、 中外文化交流、各民族融合发展、民族精神 等做了比较充分的展示。每一部大片的诞 生,都建立在继承前者创作经验的基础之 上,同时又对前者有所突破。大型电视纪录 片创作上这种富有动态变化,而又不断推陈 出新的良性循环的运作过程,对于电视纪录 片事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可以说,没有前面 量的积累,就没有后来纪录片《望长城》质 的飞跃。

自然化自然纪录片时期(1993年至今)

这一时期被称为自然化时期。进入新世 纪以来,我国的电视自然纪录片和自然纪录 片电影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在创作观念、 拍摄技术、手法上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 同,并且开始创办自然纪录片栏目,如2001 年开办的《探索·发现》节目,是我国第 一个大型人文与自然地理类探索节目,在 CCTV-4播出,同年《自然传奇》在CCTV-1 播出。这些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举动,也正 因为这些创举,后来才会出现更多优秀的自 然纪录片。

2002年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在英 国“自然银幕电影节”上获奖,这也是中国 影片首次在这个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 电影节上获奖。2007年播出的《森林之歌》 是我国自然纪录片历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商业自然纪录片。

上映于2008年的《美丽中国》是由中 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BBC)联合制作 的,这也是双方的第一次合作。《美丽中国》 是一部介绍中国各地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 的大型自然纪录片。

2016年上映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导 演陆川,拍摄历时2年,是一部动物纪录片 电影。它由SMG尚世影业、迪士尼影业、北 京环球艺动影业联合出品,“该片讲述了大熊 猫、雪豹、金丝猴三个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家 庭的暖心成长与生命轮回的故事”,上映票 房达到6500万人民币(中国内地),刷新了 自然纪录片新的票房纪录,又好又叫座。

除此之外还有《航拍中国》《本草中国》 《本草中华》等优质的自然纪录片。特别值 得一提的是,相对于南极和北极,人们把西 藏高原称为世界第三极──高极。世界最高 峰珠穆朗玛峰顶峰在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国的 国界线上,是地球最高的地方。自然纪录片 《第三极》筹拍于2013年年初,截至2014年 7月,出动6个调研小组、4个摄制小组,总 计拍摄500天,行程遍及西藏、青海、四川、 云南等青藏高原的60多处秘境,也是迄今为 止我国投入成本最大的涉藏纪录片。《第三 极》由五集电视纪录片和一集花絮片组成, 每集46分钟。全片近40个故事,以自然为 背景,人类活动为中心,通过生动的故事展 现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们的祥和生活, 反映藏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传统生活方式 得到延续、自然环境得到保护等情况。《第三 极》创造了中国纪录片史上诸多之最。它是中国首部4K超高清大型纪录片,是全球迄今 为止最全面的西藏自然人文影像考察:首次 在地球5000米以上最大的湖泊冰潜拍摄;首 次在雅鲁藏布江沿岸200米的悬崖悬空拍摄; 首次“高清记录”羌塘无人区的动物生态链; 拍摄转场行程超过5万千米,是迄今转场最 多的有关青藏高原的纪录片。

新媒体时代自然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从古至今,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会 产生新的传播秩序,重新定义传播规则。在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产生,使原 来的传播媒介产生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传统意义的纪录片在传播平台与制作过程上 是封闭的,与那些原生的网络作品相比,传 统的纪录片生产很难体现与观众的互动性, 更谈不上如何去发掘舆论热度。

如今,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纪录片 要想在现行传播模式下焕发活力就必须要从 自身转变,尽可能地从形式、内容、制作方 式、播发平台上紧跟网络传媒模式的快速发 展步伐”。[6]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2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 示: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 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 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 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短视频应用迅速崛 起,74.1%的网民使用短视频应用[7],来满 足其碎片化的娱乐需求,这为自然纪录片的 传播提供了用户基础。自然纪录片也将实现 井喷发展。腾讯、爱奇艺、优酷视频三家视 频网站瓜分新媒体纪录片用户,形成“三足 鼎立”的局面。此外,哔哩哔哩视频网站 的活跃用户也不可小觑。张同道在《2017 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一文中指出: “2017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39.53亿 元,年生产总值为60.26亿元,同比分别增 长14%和15%。中国纪录片已形成一个以 专业纪录频道、卫视综合频道为主力,以新 媒体为重要支撑的基本格局。”[8]由于人们 选择的渠道变多,新媒体这种互动性强、选 择便捷、反馈便利的平台很容易成为用户的 第一选择。新媒体时代下,自然纪录片的发 展局势如下。

第一,注重自然纪录片知识产权的开 发。知识产权在国内被称作IP,是英文 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它在影视行业 的存在方式很多元。培育IP、开发IP市场 成为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我们熟悉的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成了一个热门大IP, 由于前两季口碑较好,才会形成后续火热的 讨论和关注。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云 集将来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制作的《本草 中国》的成功,使中药成为继美食之后的又 一热门题材。然后由同一个公司制作,在爱 奇艺和东方卫视共同播出的《本草中华》也

获得了超高的点击量和收视率,此外,广东 卫视的《秘境神草》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江苏卫视继《本草中国》之后,又推出了纪 录片《茶界中国》。现在,中药已经成为一 个很火的IP,引发的品牌效应不可小觑。我 国电视纪录片的IP开发正在日益得到重视, 开发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第二,短视频发力,给自然纪录片更大 的发展空间。国家版权局网络版权产业研究 基地于2018年4月23日在北京发布《中国 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18)》。报告显示: 短视频产业在2017年也实现了迅猛增长, 用户规模突破4.1亿人,同比增长115%,预 计2020年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超350亿。[9]值 得注意的是,直播、短视频产业都是从2014 年之后才兴起并迅速普及的。短视频已成 为当下最令人瞩目的黑马,领跑所有互联网 行业。近几年观众多数在视频平台上点播纪 录片,短视频又是人们的主要选择对象,所 以,将自然纪录片做成短视频更能吸引观众 的兴趣。

第三,自然纪录片更加商业化。在新媒 体时代,自然纪录片有了更多的传播平台, 商业化就成了自然纪录片的生存途径。这些 新媒体平台给予自然纪录片更大的生存空 间,使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不再局限于小范围 中。自然纪录片的商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趋势。比如,腾讯视频成立了“企鹅影视纪 录片工作室”,优酷致力于打造纪实电影院 线。哔哩哔哩网站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B 站”,在2017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 节上,B站首度公布了纪录片“寻找计划”, 将为B站用户“寻找”更多优秀的纪录片内 容,同时对创作者进行全产业链的扶持。事 实上,各大视频网站在制作原创纪录片的基 础上,都在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推动自然纪 录片的产业化进程。

结语

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一个 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纪录片具有保存记忆、保存历史的功能。我 国的自然纪录片经历了60年的发展,纪录片 的创作者们仍在上下求索,砥砺前行。中国 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动植物种类繁多,给 自然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创 作出了堪称精品的传世之作,如《话说长江》 《话说运河》,还有最近几年播出的、质量较 优的《森林之歌》《第三极》《世界遗产在中 国》等。但总的来说,自然纪录片相较于人 文历史纪录片数量不足、精品少,与其他影 视作品相比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目前来说, 借助互联网平台,在市场化运营的作用下, 自然纪录片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自然纪录 片的主创人员应该抓住机会,大显身手。 总之,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纪录片的 发展既有许多优势,又充满了挑战。纪录片 应该本着求真、自然的本质,抓住机遇,努 力缩小和国外自然纪录片的差距。虽然纪录 片的形态、模式、美学与传播方法概化了, 但是纪录片——记录自然,见证历史,揭露 真相,拷问人性的本质永远不会变。新媒体 平台不仅为传统自然纪录片的发展指明了出 路,而且在技术的支撑下将许多看似不可能 的想象变为现实。在新的传播秩序里,自然 纪录片应该主动拥抱新媒体。

 

作者简介

王俊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 士研究生导师,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 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评审委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影视艺术传播、纪录 片与微视频创作。

周月莉,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8级新闻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

金佳璇,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 意学院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在读,主要研究 方向为广播电视学。

 

参考文献

[1]段善策.西方人文地理类纪录片镜头与剪辑特点探微[J].媒体时代,2010(8):63-65.

[2]王矗.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生态纪录片叙事风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3]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5]石屹.全景式观察中国电视纪录片[J].中国电视,2007(7):47-52.

[6]杨竹.纪录片网络化生存的方式路径和发展趋势[J].传媒论坛,2018(2):123-124.

[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http://www.cnnic.

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8]张同道.2017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8(5):110-115.

[9]国家版权局网络版权产业研究基地.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18)[EB/OL].[2018-04-28].http://

politics.gmw.cn/2018-04/25/content_28491717.htm.

上一篇:展现并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的 自然纪录片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