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20年第2期»海外圆桌论坛»愚公移山:人类世的现代寓言

愚公移山:人类世的现代寓言

《科普创作》

王丁丁

2020-06-22 15:4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是一则广为人知的中国古 典神话故事。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行 路,愚公便提议集结子孙后代之力挖土移 山,终有一天能够改造地貌,将高山夷为平 地,解决行路人世代的难题。毛泽东对这则 神话进行了社会主义讽喻性解读(allegorical  reading),赋予这个故事另一层意识形态的 隐喻。他以大山暗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人民只要团结一 心,持之以恒,就能铲除这两座大山,实现 属于人民的革命胜利。

无论是教科书式的经典解读,还是社会 主义解读,常常强调愚公移山“痴心妄想” 背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不论任务如何艰难,需要耗 费多少世代人力,只要目标坚定,就必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且不论移山的实现最终依靠的是机械降 神(deus ex machina),即神力的慷慨相助, 经典化阐释的结果就是,人们往往忽视神话 故事其他的解读方式。如在这则创作于战国 时期的小品文中,非常直观地传达出古人渴 望征服自然的心愿。故事中,大山成了自然 的缩影。它作为空间障碍,阻隔了人们日常 的交通往来,“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自古以来,险峻的高山便是天然屏障。地形 山势限制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和频率,于是一 方面催生出人们对山峰崇高姿态的敬畏,另 一方面希望“毕力平险”,征服这样耸绝的 自然地貌。

无论移山还是填海,实现自然改造的 理想存在着两种向度趋向。首先,在大山大 海面前,人的力量仍然十分渺小,往往必 须借助超越的神力才能达成目标。然而,古 人借由神话想象才能实现的工程,对于使用 机械的“现代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如果 说神话中人自身能力的延展,必须依靠神迹 才能完成,那么在控制论的后人类时代,人类早已借助人造的机械力量,完成了身体的 升级,主体性的弥散。也正是随着工业化进 程,地表形态的改造成为“人类世”概念中 不容忽视的一方面。

人类世这一概念最早由密歇根大学生态 学家尤金·斯托默(Eugene Stoermer)于20 世纪80年代初提出。2000年,曾获诺贝尔化 学奖的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向世界 正式普及了这一说法,他认为人类活动对地 球地质、大气、生态环境等系统的影响超过 了其他所有自然过程的总和,足以构成一个 全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这一地质概 念尚未正式确立,但各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 已经在不同维度上勾勒出地球诞生45亿年后 人类世时代特有的记号。学界对于人类世开 始的年代仍没有定论,但较为流行的说法是 大约起始于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在加拿大纪录片《人类世:人类纪元》 (Anthropocene: The Human Epoch)中,导演 爱德华·伯廷斯基(Edward Burtynsky)和珍 妮弗·拜希瓦尔(Jennifer Baichwal)在影片 中列举了如下几种人类影响的类别,包括挖 掘开采、地表改造(terraforming)、科技化 石(technofossils,指“生物圈中留存的人造 物,如塑料和混凝土等,它们最终将进入地 球岩层”)、地下隧道挖掘(anthroturbation)、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以及物种灭绝 (extinction)等。其中讨论到人类改造地貌 时,较为突出的例子是各种矿产资源的开 采。影片通过旁白叙事,讲述了人类是如何 在短时间内改变地球亿万年来形成的自然地 貌的。“地球的历史储存在岩石中……人类 一年从地球攫取600亿~1000亿吨物质,移 动的沉积物比所有河流加起来还要多。”有 趣的是,尽管在旁白的叙述中泛泛地使用了 “人类”,但围绕地表改造主题选择的场景和案例,无一不在强调机械化的开采和挖掘过 程。伯廷斯基以他一贯宏大的镜头美学,向 我们展现了一种极致的工业时代的人造景 观。为了方便开采和运输矿产资源,山体被 开凿成层叠的阶梯状,挖掘机在其间作业, 卡车沿盘山路川流不息。最令人震撼的画面 是世界上最大的挖掘设备——德国产Bagger 288巨型露天采矿车。它是地表最庞大的可 移动机械,长220米,高约96米,重13500 吨。这台钢铁巨兽的旋转挖矿轮不断掏空山 体,每天可以“吃”下24万吨煤矿。这尊机 械城堡位于德国小镇伊默拉特(Immerath), 与神话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这座有着几百 年历史的小镇为了给伽茨崴勒(Garzweiler) 煤矿腾地方,不得不被遗弃。


图1 加拿大纪录片《人类世:人类纪元》海报

现代化的机器力量或许就是愚公移山故 事结局的机械降神,当人类能够操控机械, 完成古时候完全无法想象的庞大改造工程 时,却离想象中的神性相去甚远。现代版的 愚公移山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着,高山被 夷为平地,留下无数废弃的坑洞。本来渴望 改善生存环境的愚公们,却可能会面临更大 的生存危机——环境污染。废弃矿坑、黏土 坑、采石场等是垃圾填埋选址的最佳地点,而对于沿海城市或国家来说,垃圾填海则在 实践着现代版的精卫填海。人造垃圾生成 的“科技化石”降解进入岩层和大陆架,渗 滤液、塑料和重金属颗粒汇入地下水、河流 和大海,最终都将成为标志人类世的地质符 号,化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

移山填海神话的第二重向度在于其超 越的时间性。神话中改造自然的计划通常指 向未来,即意味着跨越代际,是一代人有生 之年无法立即实现的宏愿。这又似乎与人类 世所暗含的未来指向重合——人类世必然是 一种未来的叙事,一种站在未来回望历史的 表达。

人类世的现代神话在时间这条向量上为 我们敲响两声警钟。

其一,如果地球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物 种走向灭亡,当未来的智慧发掘出人类存在 时期的历史遗迹时,也会像人类发掘史前生 物化石一样,给人类历史划分年代。人类世 用单一物种限定一个地质年代的属性,既放 大了人类在环境与生命互相影响和改造过程 中的作用,又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全 人类的头顶,时时刻刻提醒人类存在的“原 罪”。人类世就是未来对当下的考古,一声 后末世(post-apocalyptic)的叹息。

正如伯廷斯基和拜希瓦尔的《人类世》, 以环境为题材的纪录片常常借助宗教营造 出一种苍凉的末世感。《欢迎来到索多玛》 (Welcome to Sodom)是一部关于加纳电子垃 圾回收和污染的澳大利亚纪录片。索多玛是 《旧约圣经》中的堕落之城,影片中的黑人传 道者不断发出悲怆的呼号,宣称这座因回收 电子垃圾而受到严重污染的城市就是索多玛: “很久以前,地球是所有人的天堂。但他们不 尊重这片土地,他们不在乎动物,也不在乎 彼此……神灵看到人们的所作所为,非常生气。作为惩罚,神灵夺走了他们的一切,除 了希望。他们点燃大火,火势滔天凶猛,燃 烧一切。烟尘之下,天堂陷落。”

中国纪录片《悲兮魔兽》则聚焦内蒙古 煤矿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罹患尘肺病的工 人。导演赵亮引用但丁《神曲》,将矿坑比 作地狱和炼狱。片头爆破之声传来,山体炸 成碎石,漫天漫地的尘土,迷蒙散去后徒剩 黢黑坑洞。这部纪录片与其他作品相比,进 一步展现了空间的割裂和并置。亨利·列 斐伏尔(Henry Lefebvre)在《空间的生产》 (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中指出,每种生产 方式都会创造出属于它独有的(社会)空间。 工业化的机械生产和资源开采创造出与内蒙 古传统游牧生产完全异质的景观和空间,正 如旁白的诵念:“曾经,我们在因太阳而喜悦 的甜美空气中歌唱。而此刻,我却在破碎的 土地上哀伤。”


图2中国纪录片《悲兮魔兽》海报

这两部纪录片直接指涉《圣经》神话传 统,借由“堕落的索多玛”和“炼狱”这样 耸人听闻的末世景观,试图传达出一种经典 的历史决定论——假如不做些什么,世界将 会迎来上帝的审判、生存的终结。又或者, 我们已然身处地狱。世界起源于神的创世, 终结于神的审判。这也是人类世背后的末世宣言。

其二,人类世也是关于“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的警示。站在国家和全球经济的角度 来说,环境污染和治理一定是政权和资本都 很难自发产生动力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这 就要求当下刻不容缓地普及教育,需要我们 站在面向未来、面向全人类的角度重新思考 当前的发展。当人们谈论起全球化,不应 当只强调经济和社会建设层面的全球合作共 赢,更何况在所谓的“共赢”局面下,必然 会发生财富和资源不均等倾斜。相反,随着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蔓延,这 一全球性事件本身也在提醒人们关注全球化 的另一面——共同承担危机和风险。无论是 传染病、金融危机还是环境恶化,全球化这 张大网已经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政权、生 产方式纳入其下,没有人能够脱开干系和责 任,也没有人能袖手旁观。

然而,事实是“环保”在很多国家仅 存在于精英话语层面。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中 产阶级以上的民众来说,环保只是一个“时 髦”的观点,污染似乎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毫 无关系。从曾经的中国硅屿到现在加纳的阿 格博格布洛谢(Agbogbloshie),这些倾倒欧 美发达国家电子垃圾的“发展中国家”后院 成了人类世话语中最先迎来末世的地点。也 许只有当更为紧迫的巨大共同危机出现时,才有可能像《流浪地球》中想象的那样,人 类终于愿意摒弃仇恨和偏见,穷极几十乃至 几百代人,互相帮助合作,试图实施一个漫 长而宏大的救世计划。

人类世的提出本来作为一个自然地质的 概念,“人类”二字作为定语似乎设想了某种 “命运共同体”。没有种族、没有国界、没有 阶级、没有主体和他者。《人类世》纪录片 取材和取景地遍布各大洲,地域跨度甚广, 看似毫无逻辑关联的地理位置恰恰证明人类 世是一种全球化的叙事,也因而警醒人们这 些变化存在于整个地球的尺度上,所以是必 须集合全人类之力改善的危机。

今日再读《愚公移山》,联系当下人类 与环境的关系,必然产生一些全新的解读。 神话故事的阐释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 时代变迁可以延伸出全新意义的。只有不断 重读和反思经典,它们才不会沦为书本上的 死文字,而成为我们共同认知中活的知识。

山是现时的也是历史的,山体是欣欣向 荣的生态系统,也是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家 园,铭刻着亿万年来地球的历史和记忆。

在《愚公移山》故事的最后,天帝感动 于愚公的诚心,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 背走两座山。但故事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大 山移走之后,留下了什么。是坦荡通途?是 砂石荒野?还是无底的深渊?

上一篇:人类世视野下的中国科幻文学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