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先睹为快»《加油!向未来》点评

《加油!向未来》点评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陈虎

2017-08-02 20:51

2016年8月4日,我无意之中在当天的《北京晚报》上发现一篇介绍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大型科学实验秀节目——《加油!向未来》。什么科学类节目能跻身中央电视台一套周末黄金时间播出,时长还在90分钟?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官网上找到了这个节目,并认真地看了一遍,果然值得点赞。这确实是一个制作精良、兴趣盎然、充满科学魅力的大型科学实验秀节目,是我至今看到的、国内生产的、最上乘的同类节目。时值第九届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举办的“中国龙奖”(国际科教节目类评奖)征集作品接近尾声之际,我赶紧联系到该节目制片人王宁,建议他们送作品参评“中国龙奖”。当时,王宁还不无担心地对我说:“如果只是陪衬就太遗憾了。”我的回答是:“可以理解,祝你好运!”而好运终于降临到这个节目头上,初评顺利过关,终评得到国内外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摘得2016年“中国龙奖”金奖的桂冠。我为中国电视人的努力成果骄傲,也想基于我自身学识与经验谈一谈对这个电视节目的看法。

《加油!向未来》从社会意义角度上讲,可以把它定义为科普类节目;从节目形态上讲,国内把它称之为益智类节目或从内容上直接定义为科学实验秀节目;而国际上一般称之为game show(竞赛秀)或quiz show(竞猜秀)。这类节目是在电视屏幕上非常流行,且长盛不衰的一种节目类型或节目形态。这种节目形态在内容上不受限制,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就是以世界知识为内容的竞赛、竞猜秀节目,北京电视台的《东芝动物乐园》则是以动物知识为内容的竞赛、竞猜秀节目。当时,这两档节目被称为“知识节目娱乐包装”,第一次将电视的传输知识功能和那时还不太雅的“娱乐”这个词结合在一起。这两档节目的巨大成功带动了竞赛、竞猜秀节目在中国大陆的蓬勃发展,如今已是遍地开花,各台不惜重金甚至从国外引进模式打造的品牌娱乐栏目多为此种类型的节目。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推出的《中国诗词大赛》这个节目。该节目内容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纯属传统文化,而节目表现形态是竞赛、竞猜。由于该节目抓住了竞赛、竞猜秀节目的核心特点,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一个成功的竞赛、竞猜秀节目,它的核心特点、成功要素是什么呢?我于1997—2006年出任亚洲电视奖评委十年,看到过亚洲各国制作的很多此类节目,为此我在撰写的《中国电视节目与国际电视奖的接轨》一书中曾就成功的这类节目归纳出三个要素,现结合《加油!向未来》叙述如下。

第一个成功要素为通过舞美,灯光、音响等各种元素,精心设计创作一个讲究的、抢眼的竞赛环境。即演示大厅和现场环境设计得高雅、大气,充满与主题对应的权威和神秘气氛,有人称之为节目的气场。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加油!向未来》做到了。该节目画面投入观众眼帘的第一个感觉为,这是一档大制作、大手笔的节目,弥漫着神奇的科学奥秘,值得一看。当然,作为科学实验秀节目,由于演示实验过程的要求,它较之一般竞赛、竞猜秀节目,场面更宏大,甚至外景拍摄都要加在其中。各种镜头的运用,特别是特写镜头的运用也较之更丰富,这都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个成功要素为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技能性或智力型竞赛,创造一个始终抓住参赛者和观众心理的竞赛过程。这个要素是三个成功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对此,我在《接轨》一书中有如下一段描述:“对观众来说,最强烈的吸引力来自节目竞赛环节、竞赛表演的设计。无论是采用何种竞赛方式还是采取猜问题的方式,大到整体比赛结构的设计,小到一个比赛回合,每一个现场环节对观众而言都要有某种迫切的期待感,欲罢不忍。即通过竞赛的不确定性、出乎意料性,滑稽性的和抉择的两难等手段,使观众的心随比赛的进程跌宕起伏,就像(当时)获得第一名的作品在介绍自己节目的文章中说的‘快节奏和各种要过关的技能考试让竞赛者包括观众总是保持着肾上腺素分泌(即兴奋度)在高水平状态’。”

我认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竞猜比赛的总体设计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比较到位。每一个选手、每一个答题的成败不仅与自己的命运有关,而且与赛场上其他人的命运、与比赛的总结局息息相关。因此也让在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有扣人心弦之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加油!向未来》节目虽然实验展示内容更显突出和重要,这个环节设计有可视性和趣味性,而结果的竞猜仍旧起到吸引观众产生某种迫切的期待感、欲罢不忍的作用。根据节目组材料介绍,该节目在创作上专门有一个团队负责设计节目中的各种实验,让它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这样一来,实验过程的展示、竞猜的悬念、选手的输赢三者有机的结合将《加油!向未来》节目成功的核心要素发挥得恰到好处。

第三个成功要素是通过滑稽幽默的主持人(一般是男士)与公众人物(明星)、参赛者和相关观众的有机结合,始终保持现场气氛的跌宕起伏和凝聚力。这是我十年前出版的书中写的总结,如今这个趋势不仅仍在保持,而且更加强烈,《加油!向未来》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正是由于撒贝宁、张腾跃的主持,各界公众人物,特别是影视明星们的加盟,以及未来博士(邓楚涵)的角色设计,大大提升了节目的人气和亲和力,进而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当然,《加油!向未来》节目的成功不仅仅是把握住了这三个要素所致,节目组在其他很多环节上也动了不少脑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该节目科学顾问团队负责人、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中心陈征博士评价,《加油!向未来》是中国科普节目向前迈出的很大一步,“走到这步,对科普工作是重大突破。”陈征认为:“原来,严肃的科普节目不敢太娱乐,观众小众;娱乐节目不敢有科学,掉收视率。而这档节目,在收视率和科学严谨两个方面找到了平衡点,只有公众收看了电视节目,我们才有可能吸引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进而主动认识科学、了解科学。”陈征博士说得对,寓教于乐,对于大众媒体而言,如果没有娱乐因素吸引观众,哪来科学内容的普及效果。

《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将于2017年7月继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周日晚上黄金时间与广大观众见面。在此也衷心祝愿第二季《加油!向未来》做得更具有吸引力,让整个社会,特别是让年轻的一代切身感受科学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的无限的魅力。

参考文献:

陈虎.中国电视节目与国际电视奖的接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相遇在植物工厂
下一篇:《荒潮》与陈楸帆的重构世界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