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与叶永烈的笔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尹传红、徐彦利
2017-09-12 14:07
在中国的科普、科幻界,叶永烈曾经是一个风格独特、广受瞩目的“主力队员”;在当今的纪实文学领域,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作家。在“科”字轨道上运行、“十八般武艺”几乎样样涉足的“叶永烈”,跟那位在历史深处游弋探寻、写了许多名人传记的“叶永烈”,常常被误认为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叶永烈的作品覆盖范围之广、创作数量之多、产生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而他于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构建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开拓勇气和勤奋执着,亦在中国的科幻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叶永烈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他的父亲叶志超先从军后经商,还做过当地一家医院的院长,在当时的温州工商界颇有名望。1951年,正念小学五年级的叶永烈心血来潮,写了一首题为《短歌》的小诗,投给家乡的报纸。一个多星期后,这篇习作被《浙南日报》(《温州日报》的前身)刊登出来,他备受鼓舞,并从此爱上了文学。1957年,叶永烈考上北京大学化学系。虽然读的是理科,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写作,进校仅两三个月,他就开始在《北大校刊》上发表诗作。随后,又有诗作相继被《北京日报》和《前线》杂志刊用。当时北大理科是六年制,他在大学生涯中积累了扎实广博的知识,为后来从事科普和科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中国掀起“大炼钢铁”运动。同年9月,还在读大二的叶永烈随同化学系的部分老师和同学被派往湖南邵阳县工作三个多月,帮助该县建立化验室,培训化验员。在此期间,他第一次走上讲台,亲身实践科学普及工作。与此同时,他还结合培训内容,撰写了《两种矿物肥料介绍》和《度量衡的换算》两篇科普文章,分别刊载于《邵阳报》和北京的《科学小报》。
1959年5月2日,叶永烈撰写的一篇关于焰火的文章—《夺目的夜明珠》在《科学小报》上发表。相较之前发表的两篇科普文章,这篇作品的文学色彩要浓厚得多,可以视为他的第一篇科学小品。这一年,叶永烈的业余创作成果丰硕:他多方收集材料先后编写了《湖南民歌选》和《科学珍闻三百条》两部书稿(但均遭退稿),另外还撰写了50多篇科学小品(大部分完成于1959年暑假)。
1960年2月,20岁的大学生叶永烈平生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科学小品集)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是叶永烈创作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不仅实现了他出书的“零”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因生动活泼的文笔而成为《十万个为什么》(初版)的主要作者,开始参与大量条目的撰写工作,挑起了创作这部科普名著的大梁。初版最初为五卷,共947个“为什么”,叶永烈一人撰写了326个条目,占全书的1/3左右。而且,他还是这套书最年轻的作者—写书时只有20岁,出书时才21岁。
《十万个为什么》涉及各种各样的知识。为了写好那些“为什么”,叶永烈翻阅浏览了大量参考书,好在北京大学的藏书极为丰富,这使他得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另外,在写作中,他非常讲究每一篇的写作手法,这样又使他的写作技巧得到了迅速提高。《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叶永烈的成名作,并与他的人生命运紧密相连。
1963年大学毕业后,叶永烈被分配到上海一家科研所工作。然而,文学创作一直吸引着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下定决心改行。当时,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欲把《十万个为什么》改编成电影《知识老人》,他希望调到该厂担任电影编导。由于有《十万个为什么》这块“敲门砖”,厂领导十分青睐这位“久闻大名”的作者,因此工作调动非常顺利。叶永烈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一干就是18年。这期间,他编导了许多广有影响的科教片,其中,《红绿灯下》还在1980年荣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业余时间,叶永烈几乎投入了所有的精力从事科普与科幻创作,并且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1980年,叶永烈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从事专业创作。1987年,他又调到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从科普创作转向文学创作。
叶永烈才华横溢,兴趣广泛,勤奋高产,在科普、科幻与纪实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截至目前,已出版300余部作品,累计3000万字。其中,在科幻暨科普领域,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品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在国内均称翘楚。
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科幻小说,集中于其创作生涯的前期,即20世纪60—80年代。影响较大的有《石油蛋白》(1976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1977年)、《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丢了鼻子以后》(1979年)、《演出没有推迟》(1979年)、《飞向冥王星的人》(1979年)、《腐蚀》(1981年),以及以金明为主人公的“惊险科学幻想系列小说”,如《暗斗》(1981年)、《黑影》(1983年)等。这些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作品,为中国科幻史留下了一座丰碑。
二是科普作品,包括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相声、科学诗、科学寓言等,几乎涉足科普创作所有的品种,基本与科幻小说创作处于同一时期或稍早,同样成就斐然。如在大型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承担了化学、农业方面的许多条目的撰写工作,出版了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和《化学元素漫谈》《知识之花》等著作;此外,还有散见于全国诸报刊的许多科学小品。
三是纪实文学,集中于其创作后期。1983年自科幻小说《黑影》完成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叶永烈不得不放弃科幻和科普创作,转而进入纪实文学创作领域,其作品数量和创作成就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这类作品主要有《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兴亡》《陈伯达传》《出没风波里》《邓小平改变中国》《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傅雷与傅聪》《樱花下的日本》《真实的朝鲜》等。这类作品写作视域广阔,题材多样,资料翔实,妙笔生花,拥有比科幻、科普作品更广泛的读者群。
四是行走文学,即最近10年所写的一类新作。包括“叶永烈看世界”系列(共22卷,500万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已经出版19卷):《美国!美国!》《我在美国的生活》《非常美国》《三探俄罗斯》《米字旗下的国度》《漫步欧洲》《如画北欧》《目击澳大利亚》《从迪拜塔到金字塔》《彩虹南非》《加勒比海风情》《神秘的印度》《这就是韩国》《樱花下的日本》《梦里南洋知多少》《真实的朝鲜》《风从东方来》《南国风情录》《中西部揽胜》《行走台北》《宝岛各地》《叩开台湾名人之门》。这类作品数量庞大、图文并茂。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记、所思凝聚笔端,并且注重细节、人文、历史、科学,真正是引领读者“看”世界。
五是近年来从事“上海三部曲”长篇小说创作,已出版45万字的《东方华尔街》和45万字的《海峽柔情》,正在创作第三部《邂逅美丽》。
除自身创作之外,叶永烈还主编了十余种科幻小说选集,如《中国科学幻想小说选》《中国惊险科幻小说选》《中外科幻小说欣赏辞典》《世界科幻名作文库》《中国科幻小说世纪回眸》《中国科幻小说经典》;同时,他还积极与国外科幻机构联系,组织翻译中国优秀科幻小说介绍到国外出版,在推广普及科幻文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与德国汉学博士董莎尔共同主编了SF AUS CHINA(中国科学幻想小说选),另外推出了中国科幻小说集的法文版、英文版和日文版。
叶永烈曾经这样评述自己的创作人生:“我不属于那种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红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如同一堆干草,火势很猛,四座皆惊,但是很快就熄灭了。我属于‘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从11岁点起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到60年后的今天。”
作者简介
尹传红,《科技日报》主任编辑,《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已发表新闻及科学文化类作品逾200万字,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该死的粒子:理趣阅读司南》《吃的困惑》等书。
徐彦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自1996年起发表作品,目前已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奇幻森林历险记》1部,中短篇科幻小说、漫画脚本等400余篇,研究论著多部。现任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