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历险记》打磨记
《科普创作》
寒木钓萌
2018-01-28 14:33
《微观世界历险记》(中国少年儿 童出版社,2015年)
晃眼间,《微观世界历险记》从首次出版到再版 已4年有余,回首当初的创作思路,也有了更多感悟。
赶鸭子上架
5年前,《我们爱科学》的杂志主编让我写一 套科普书,我欣然答应。然而几天后,她说,这 套书是面向小学一二年级的。
我顿时傻眼,连连摆手,急忙推脱。 如何去给那么小的孩子讲科普?我心目中那 些无比有趣的科普知识,应该适合小学高年级乃 至初中生才是。
也许,正是最初的这种没信心,让我在写这 套书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
注意难度!注意知识的难度!
注意使用到的每一个字,它是否生僻?笔画 是否过多?
注意使用的每一个词,它对于孩子们是否 陌生?
……
出版后,我从各种渠道了解到,这套书不仅 既有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读者,更有不少初中 生。而可能的原因,愚以为主要是两点:故事和 知识。
故事很重要
若是一篇1000字的文章,我们使用故事的手 法进行科普,则难度超大。因为你的故事还没展 开,字数就用完了。
而对一套15万字以上的科普丛书来说,如果 都是科普知识而无故事,则孩子们难以从头到尾 读完。
于是,使用故事便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就像一部 吸引人的连续剧,很少有人看到一半,然后就不看另 一半了。
毫无疑问,科普知识很有趣,但我们还需让 它更有趣,因为这不是20世纪70、80年代,只 要是纸张上有字,大家都会去读一读。现代社会, 不仅有各种有趣的动画片,还有孩子们拿起就放 不下的iPad游戏。
然而现实是,科普作者并非编剧出身,他们 的大脑里全是一些有趣且自认为很震撼的科普知 识。你让他们去讲故事,他们会不屑。5年前的 我,也这般幼稚。
幸运的是,当年的我得到了《我们爱科学》 编辑部多位前辈的很多反馈和指点,这让我越发 意识到:一个好的科普作者,他应该同时是一个 好编剧。
必须讲故事,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赶鸭子 上架。
《微观世界历险记》并非先有故事,才有里 面的科普知识。那时的我,痴迷于原子世界的各 种神奇,以及内部蕴藏着的魔鬼力量。
而家里的两岁男宝宝,他不喜欢大街上的蓝 色宝马车,却异常痴迷于满身泥巴的挖掘机,原 因很简单:挖掘机大,很大。
喜欢大,这可能是人类的本能心理之一。而 要把原子世界的这种巨大能量告诉孩子们,就要讲 核裂变和核聚变,就要涉及质能转换,以及电子、 质子、中子等知识,对小学生来说,这太难了。
幸运的是,我可以慢慢来,至少有15万字可 以掌控。
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
无疑,这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
于是,故事就这样定了,我要把5个主人公 不断地从大变小,先是跳蚤、螨虫级别,接着是 尘埃级别,再是细菌级别……就这样一路变小, 直到光子。
如果孩子们喜欢那种从地面不断钻入、直到 地心的故事,显然,他们一定也喜欢这种主人公 不断变小的故事——这是孩子们从出生就带着的 本能喜好。
故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从事科普写作11 年,越发认识到,文章的优劣不在于你在其中科 普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有多少读者愿意沉浸在你 的科普文章里。
百科全书式的书籍页页都是知识,但少有孩 子在非需要时主动去读它。《哈利·波特》里面 哪怕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涉及正确的科学知识,但 因为孩子们愿意看,也看懂了,学会了,那么, 仅从科普的意义上来说,《哈利·波特》就大于 那些百科式的书籍。因为,《哈利·波特》的读 者太多了。
幽默有趣
幽默搞笑隶属于故事的范畴,因其重要,分 开来说一下。
不少家长联系我,说他们的孩子特别喜欢 “微观系列”,前后看了几遍,常常是看着看着就 大笑起来。
家长的反馈让人欣慰。而现在的问题是,如 何让科普故事变得幽默有趣?阿西莫夫给了我们 答案。
在阿西莫夫的自传中,他这样说道:
“……我有这些想法是因为最近有一个好朋 友,也是一个科学小说的作家,他的作品我非常 的敬佩,在谈话中,他很尴尬地提出一个问题: ‘你的好主意都是怎么来的?’
“……我很诚挚地回答:‘我怎么得到我的主 意?思考,思考,不断地思考直到我几乎想要从 窗口跳出去。’
“‘你也一样?’他说,明显地松了一口气。”
是的,就是这样。为了让孩子们能一口气读 完《微观世界历险记》,并在读的过程中发笑那么 几次,记得那时的我,有时早晨一睁开眼,就会 进入构思状态。
举一个文中的例子,为了穿插“动量守恒” 这个知识点,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说的是师 徒四人变成尘埃般大小,并在某个屋子里飘浮时:
家里尘埃太多,留在家里很危险,所以我们 决定到野外去。
怎么出去呢?这是个问题。
八戒说:“窗户在南面,我们可以背对窗户, 朝北面大口吹气。然后我们就能飘向窗户了。”
“嗯,这是一个好办法。”
悟空说:“寒老师,我们还可以用双手滑动空 气,像仰游似的,游向窗边。”
“不错,我们现在两个方法一起用!”
于是,我们5人都拼命地滑动双手,同时还 大口地吹气,不一会儿,我们5人开始慢慢地向 窗边移动……
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然后,我们几个又开 始慢慢地远离窗户了。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八戒,你是不是放屁 了?”小唐同学问。
“师父,我不是故意的。”八戒小心翼翼地说。
八戒刚说完,就被小唐同学揪住了耳朵:“我 们几人大口大口地吹气,吹得我们头晕眼花。可 因为你这一个屁,全白费了。请问你放的是大象 屁吗?”
“师父,你别揪了。”八戒低着头,一脸惭 愧,“如果下次还放,我保证会转过身放,助大家 一臂之力。”
“哈,咱们的飞行,又多了一种动力。”悟空 一脸高兴。
……
通俗的知识
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存在哪些知识适合普 及、哪些知识不适合普及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找到一种合适的方 式将它普及。
基于这种想法,在《微观世界历险记》撰写 过程中,遇到高深的知识时虽会有忐忑,但我更 多的还是想办法采用一些形象化的方式将其处理 好。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一个段落读起来没有 画面感,这就不是一个好段落。
比如这套书中,下面的段落愚以为是很有画 面感的。
战场上的联络兵——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白细 胞。平时,它们就像巡逻兵一样,在身体各处到 处转悠。如果发现病毒,它们就会扑上去,吞掉 这个病毒,并在体内对这个病毒进行加工,提取 病毒的特征“碎片”,并把这个碎片扛在自己肩 上,然后,它们开始长途跋涉,去寻找并联络可 以对付这种病毒的T细胞。
树突状细胞在身体内的这种神奇功能,是被 一个叫拉尔夫·斯坦曼的科学家首先发现的。2011 年10月3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拉尔夫·斯 坦曼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 金,另一半奖金由另外两个科学家共同获得。
科普的核心之一是通俗,而能有多通俗,这 通常取决于我们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微 观世界历险记》中,其中有一册专门讲述身体内 的各种白细胞,如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等。如果我只是简单地查阅各种细 胞的大概功能,然后就匆忙动笔写,整个故事无 疑将失去生动。显然,如果认识得不够透彻,我 就不可能在故事中大胆地驾驭它们,编织它们。 万一错了呢?
有的科学知识过于复杂,需要很多的基础知 识才能看懂,此时,实在是难以用一种形象化的 手法将其讲述。没有关系,跳过去便是。不在于 这套科普书涉及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孩子们读懂 了里面的多少知识。
换个角度
给孩子们介绍科普知识时,如果都是采取说 明文的形式,则孩子们接受程度就会较低。此时, 如果可以的话,变换角度,让科普的东西自说自 话,则更吸引小孩子一些。比如《微观世界历险 记》中,有一个标题为《水分子的抱怨》的知识 板块,我是这样处理的:
是的,我叫水分子。我有一个西瓜模样的大 脑袋,还有两只苹果一样的小圆脚。丑?那是你眼 光有问题!实际上,我可爱得就像米老鼠。不信你 把我倒过来瞧一瞧,你看,我像不像米老鼠?
如果你们允许我说一句话,那么我只想说: “我很委屈!我们分子很委屈!”
你听你听——“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有没有搞错?好像没有我们分子什么事似 的。但你可知道,所有细胞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综上,就是《微观世界历险记》的基本写作 思路。回首这套书,它有不足和遗憾,当初对故 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种从大到小的故事架构, 其实还可以更引人入胜一些,当然,这也会耗费 更多的篇幅。而里面的科学知识,其实还可以再 少那么一些些,密度不要那么大。
孩子们还小,匆忙地告诉他们更多,与让他 们对科学更感兴趣比起来,后者更为重要。
作者简介
寒木钓萌,从事科普创作10多年,出版过《百变 马丁发明发现故事:地狱岛上地球人》《数学西游》等 作品。作品《微观世界历险记》被科技部评为2016年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