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8年第1期»名家赏析»叶永烈科普作品略谈

叶永烈科普作品略谈

《科普创作》

刘军

2018-04-18 15:32

在 2017 年出版的叶永烈科普全集中,科 普读物有《叶永烈笔下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电影的秘 密》《化学的世界》《空气的一家》《白衣侦 探》等,这些篇什有的是叶永烈从事科普创 作之初的处女作,有的是其根据工作性质或 个人兴趣的驱动而写就,内容涉及广泛,篇 幅短小精悍,表达灵动活泼,影响深远,引 导了一代代读者的科普启蒙,成为广大读者 珍贵的青春阅读记忆。

 

化学与文学的结盟

叶永烈的科普作品题材非常广阔,如刑 侦破案、熊猫习性、电脑使用、收藏鉴赏、 电影拍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科学运用 等,都是他笔下信手拈来的素材。在他早期 的科普创作中,占比最大的,最具有说服力 的,还是关于化学的内容。如由他主笔撰写 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科学小品中,绝大 部分是化学,或与化学有关。而《化学的世 界》《碳的一家》《空气的一家》《石油的一 家》《炸药的故事》《化学与农业》诸篇,则 直接以化学元素为主体。可以说,叶永烈之所以走上科普创作这条道路,化学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叶永烈之所以成为与众不同的 科普作家,其化学专业的背景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1957 年,原计划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 的叶永烈,根据当年该系新闻专业的报考形 势,听从了北京大学朋友的建议,改文从 理,报考了化学系。在化学系念书的 6 年时 光里,叶永烈成为一个“动手派”,通过在 实验室做科学实验和严师的精心栽培,他逐 渐掌握了专业的化学知识,养成了钻研探索 的科学精神,以及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敏感 和热情。这种化学熏陶,对于叶永烈的文学 创作,尤其是科普文学创作,益处不尽,影 响终身。

如果说化学专业背景赋予叶永烈严谨的 科学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那么一直以 来,对文学的爱好,是使他大胆跨出化学 圈,开始跨界合作的原动力。11 岁时,小 学六年级的叶永烈给《浙南日报》投了一首 小诗。诗歌发表后,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他的青少年时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 名著,其中包括很多科普书籍,如苏联作家 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就以其鲜明的思想性、准确的科学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深深感 染了叶永烈。

叶永烈在科学和文学两方面,做到了很 好的调和:正是对文学的爱好和追求,使得 他有了优于一般化学科研工作者的审美情趣 和表达艺术;也正是有化学的专业素养和背 景,使得他有了过硬的解决科学问题、解答 科普疑惑的能力。化学与文学,在叶永烈身 上,产生了水乳交融的反应。尽管他自认为 是化学阵地的叛徒,他当年的化学系老师也 心痛地说白培养了他,但在科普创作的阵营 中,读者收获了不可多得的作家叶永烈。 当然,叶永烈的科普作品,不仅仅止步 于化学领域。他之所以能打开一个又一个崭 新的领域,挑战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在于 他的用心。叶永烈做感兴趣的事情,同时也 善于在枯燥的工作中发现探索的乐趣。如北 京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电影制片厂工 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此后他根据 拍摄经验,写成了《电影的秘密》。“文化 大革命”期间,叶永烈下放到“五七干校”, 做了 3 年植保员。他在劳动生活中,以苦为 乐,积极观察,写出了《治虫的故事》等, 他以科学的钻研精神,赋予下放教育生活新 的意义。又如,他在电影制片厂拍摄以熊猫 为主题的纪录片时,对熊猫产生兴趣并结下 缘分,后来写出了《国宝熊猫》一书。这些 工作之余的副产品背后,凝聚着叶永烈的辛 勤汗水和智慧之光。

叶永烈说自己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对 种种感兴趣的事情,写下一本又一本题材各 异、内容千差万别的作品。这种兴趣,可认 为是他对未知世界饶有兴致地探索和孜孜不 倦地钻研。例如,他迅速接受了电脑写作这 一概念,逐步尝试从 286 电脑开始,不断摸索新的电脑程序,了解新的操作模式,紧跟时代发展浪潮,后写出了《电脑趣话》。

 

感恩与爱心的融合

叶永烈的有些科普作品是受命写作,在 编辑部的邀约之下完成。1959 年,刚读完 大学二年级的叶永烈写了平生第一本书—— 《碳的故事》。他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 气,将书稿邮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1960 年 该书顺利出版。责任编辑曹燕芳看中了叶永 烈的文艺才华和专业背景,大胆决定,将上 海几所中学教师撰写的《十万个为什么》中 的化学分册的内容,交由叶永烈重新撰写。 由此,叶永烈与《十万个为什么》结缘,他 从 1961 年写到 2013 年,参与了《十万个为 什么》6 个版本的写作,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叶永烈是爱憎分明的人,也是重感情的 人。编辑曹燕芳和少年儿童出版社,都在他 成为当代著名科普作家的道路上起到了引路 和助推的作用。对此,他心怀感激,时常念 及,他说:“我格外珍视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 曹燕芳给予的帮助,虽然她早已退休,但我 总是去看望她。我也因此与上海少年儿童出 版社建立了不寻常的友谊,直到去年(2000 年)还为该社写了新著。”又如,当年在北 京大学的恩师傅鹰、李安模等,叶永烈常怀 感恩的心去追忆老师们对他的宽容与扶助, 在《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启动时,叶永烈 就提议请傅鹰担任化学分册的顾问。

《十万个为什么》是叶永烈的成名作和代 表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虽然他因为这 套书受到牵连,遭到批判和抄家,甚至下放 到“五七干校”,但只要《十万个为什么》需 要再出新的版本,他是一贯的热情支持与积 极参与。这也使他成为该书第一到第六版全 程参与的作者,也是该书写作内容最多的作者。之所以他对这套书情倾注如此大的热情 和激情,除了上面提到的编辑老师和出版社 的扶助外,还因为这套书是他相亲的礼物。 当年那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就是因为这套书 而认定这个人,组建了一个家庭。叶永烈夫 妇二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所以,他对 《十万个为什么》的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

读叶永烈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受到知识 的教育、文艺的熏陶,还能感受到作者涌动 的激情和令人羡慕的亲情。譬如在《电脑趣 话》一书中,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叙述,了 解一个电脑门外汉逐渐转变为熟练的电脑操 作者的喜悦与兴奋,在惊叹作者旺盛的精 力、不屈的探索精神之外,还感动于这个家 庭的其乐融融——文章中多次出现作者的小 儿子为他准备新式电脑,为他创造便利以及 作者教爱人使用电脑的细节。

叶永烈的科普创作道路并不平坦,在北 京大学读书时,为了避免成为第二个刘绍 棠,他悄悄写作,不张扬、不外显,得到了 来自编辑部多位老师和领导的关爱;在“文 化大革命”中,他面临被抄家、被批斗的厄 运,是热心的邻居仗义执言、雪中送炭;他 参加工作后,才知道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原来 早就相中了他,给予他宽容的呵护……叶永 烈在这种爱的氛围中生活、成长,同时他也 不惧寒潮、不怕困苦,怀一颗感恩之心,将 爱的思想和智慧的种子植入科普作品和科幻 小说之中,以一己之力,为广大青少年提供 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因此,读叶永烈的科 普作品,不仅能感受到科学智慧的魅力,也 能受到人格与精神的洗涤和熏陶。如他在介 绍金刚石时说道:“世界上的金刚石,几乎没 有一颗不是劳动人民找到的,可是,没有一 颗不像‘皮特金’一样,被帝王将相夺走。” 在介绍电脑的功用时,他说:“这两个关于 莎士比亚的小故事说明,电脑铁面无私,是 假的,就戳穿骗局;是真的,就提供佐证。” 诸如此类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引导,与故事叙 事融为一体,水到渠成,让读者在接受科学 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得到情绪上的感染。

 

内容与形式:科普通俗化

叶永烈的科学小品代表作《十万个为什 么》,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一 反教科书式的严谨陈述,以轻松活泼的文 笔、风趣幽默的格调,迅速集中读者的注意 力,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氛围中,了解科学 知识,发现科学之美。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个浩大的长期工 程,由一篇篇简短灵动的科学小品组成。他 的《化学的世界》《碳的一家》《空气的一 家》《白衣侦探》《电影的秘密》等科普读 物,都能为读者打开一扇科学之窗,使其眺 望到不一样的科学美景。

叶永烈擅长讲故事,有自己较为成熟的 一套叙事模式,其科普作品最大特点是有 趣。这种有趣,得益于有趣的形式和有趣的 内容。

在形式方面,叶永烈多次强调,他的科 普作品不是学术著作,只是常识性的小册 子,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使读者了解科学 的发展历史和对人类的作用。因此,叶永烈 注重科普作品体量之“小”、题材之“微”。 他的科普读物多以系列长篇形式出现,但每 一个长篇,都是由一节节体量不大的短篇构 成;每一节短篇,关注的都是一个具体而微 的科学元素,在每一节短篇中,叶永烈以简 明扼要的文字,描述复杂的科学现象和深奥 的科学道理。这种体量上的“小”,给读者 带来一种阅读上的放松和视觉上的愉悦;这

种题材上的“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兴之所至,随意翻阅,每有阅读,必有 收获。这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灵动的阅读状 态,也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感,帮助他们克 服对科学的畏难情绪。

在形式方面,叶永烈也特别注重叙述的 腔调——即是一种与读者面对面对话的谈 话风。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经常能看到这 样的语句:“你有这样的经验吗?”“雨后, 你漫步在街头或田野,会感到空气格外新 鲜。”“每当开学的时候,你总是高高兴兴地 背着书包到学校去。”“真巧,电影制片厂的 摄影棚里,正在拍故事片,我们就一起进去 瞧瞧,听听吧。”“就拿你平常画画来说,画 一个立方体”……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作 者多用第二人称,制造一种读者就在现场的 感觉,而且,“我”与“你”在共同面对科 学现象或科学知识时,姿态是平等的,是一 种朋友式的交流,絮絮谈话,轻轻低语。甚 至,作者为了使这种谈话风更有现场感,多 用口语和叹词,如 “如果你有办法跑进冷云 里去看一看,唷,云里满是闪烁着亮闪闪的 冰晶。”“好吧,让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看 看‘鬼火’是什么。”“结果,糨糊虽然调 成,却把搪瓷杯铐‘老’了,变成‘满脸皱 纹’——裂啦。”……这种叙事的腔调,特别 有代入感,能够让读者产生兴趣,不由自主 地走进科学的世界。叶永烈特别怀念当年在 北京大学写《十万个为什么》的状态,说那 个时候的写作,有青春气息。我想,这种青 春气息,与其写作时与读者文字交心、平等 交流,有密切关系吧。

在内容方面,叶永烈牢牢把握住科普读 物的品格,不把它们当作点心或小摆设。他 的科普读物虽有活泼的文风和文艺的形式, 但其内容却是紧跟时代脉搏、紧随科学前沿 的。科普读物的内核是科学,为了使理性的 科学引起读者的兴趣,叶永烈在内容方面也 是做足了功夫的。例如,为了解释一个复杂 晦涩的科学原理,他用打比方的形式,通过 引入读者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内容,与科 学原理作比较,以此来诠释科学内容;或者 赋予科普主体生命,或拟人化,使原理的论 述更加畅达明晰;再如,叶永烈运用大量古 今中外的历史故事、案例、典故来辅助论证 科学原理,令读者大快朵颐,兴趣盎然。他 尽量使枯燥的科学道理生动起来,活泼起 来,这种贴近日常生活和历史掌故的写法, 很容易获得读者的青睐。

作者简介

刘军,文学博士,江苏省昆山博物馆副研 究员。曾在《文艺研究》《新文学史料》等刊物 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文学评论集《文学的灯 火》,与人合著地方文化研究丛书《山水形胜》。

上一篇:叶永烈科学文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