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9年第4期»科普创作与出版»医学科普图书创作及出版盘点(2018—2019年)

医学科普图书创作及出版盘点(2018—2019年)

《科普创作》

林宏 吴一波

2020-01-07 13:25

医学科普类图书是大众读者获取医学知 识的重要途径。专业书籍晦涩难懂,无法普 及。而科普书籍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插图,满足了大众 获取医学知识的需求。同时,医学科普书籍 还担负着去伪存真、消灭谣言、传播正确知 识的重任。据统计,2018 年互联网平台热销 医学科普书 215 种。其中,国外引进 16 种, 国内原创 199 种。在国内原创作品中,癌症、 食疗、医药、心理健康这四个方面的关注度 较高,并且相关书籍比较多,分别为 26 种、 8 种、12 种、5 种。其他类别医学科普书有 148 种。2019 年互联网平台热销医学科普书 160 种。其中,国外引进 20 种,国内原创 140 种。在国内原创作品中,癌症、食疗、 医药、心理健康这四类分别有 8 种、5 种、 10 种、9 种。其他类别医学科普书有 108 种。 不难看出,2019 年出版的医学科普书的数量 有所下降。人们对于癌症的研究热情似乎有 所下降,但对于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日益增 长。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大势所趋,体 现了国民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可以说是一件 好事。我们不妨按照以上四个主要方面来看 一看 2018 — 2019 年出版的医学科普书籍。

癌症:人类本能的恐惧

人类的抗癌道路可谓漫长而艰辛,自 1761 年癌症被确认为一种特殊的疾病以来, 人类从未停止对癌症的研究和对抗。临床医 学、临床病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 理学等各个相关领域致力于从临床症状、组 织病理、遗传因素等多个层面探索癌症的病 因、影响因素、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然 而,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还只是冰山一角,大 部分癌症患者还无法被治愈,一旦确诊,就 相当于给一个鲜活的生命判了“死刑”。正 是因为如此,在过去的 200 多年里,癌症领 域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与此同时,大众对癌症的关注度也是逐 年上升的,各种讲座、文章层出不穷,但质 量却参差不齐。片面的描述和过分的解读极 易误导读者,让读者认为癌症就是绝症,绝 症就等于死亡,而这种观念显然是不对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的知识盲区和对癌症 的恐惧成了不法分子圈钱逐利的突破口, 不仅让群众花了很多冤枉钱,甚至让许多 身处困境的癌症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当前大众对癌症的态度也带来了此类科普书创作和出版的契机。

在 2018 年出版的科普书中,比较有代表 性的有:叶森的《谈癌不色变》代表专业人 士为科学发声,提供了正确的、易懂的癌症 相关知识。这本书提到的“自然疗法”“印 象自然疗法”值得借鉴,并鼓励患者,重拾 对生命的期望。此书收录了我国十大高发癌 症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知识,力求向 读者传递科学、真实的癌症知识,以及不惧 癌症的积极态度。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 可操作性非常强,并且详细阐述了很多真实 案例,仔细阅读后,读者很容易根据自身的 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案。但 是,这本书倾向于预防癌症和癌症的辅助治 疗,已患癌症的人还是应该以医生的建议为 主,积极进行治疗。此外,李忠主编的《癌 症病人应该这么吃》,李治中(菠萝)主编 的《深呼吸:菠萝解密肺癌》,人民邮电出 版社出版的《癌症的消亡》也为广大群众提 供了正确的、权威的防癌、抗癌的知识。


图 1 《谈癌不色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年 9 月)

2018 年,国外引进的科普书中,由中国 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夏志翻译的《癌症 基因:掌控你的遗传密码》,从分子遗传学角度阐述了什么是癌基因,帮助读者了解遗 传咨询。这本书被著名图书评论杂志《科克 斯评论》评选为“2016 年度最佳好书”,除 了理性的分析癌基因对个体的影响,还深刻 剖析了感性思维的心理学根源,角度新奇独 特,值得一看。

2019 年,与癌症相关的科普书数量有所 下降。郑红刚在《癌细胞的真相》中,用漫 画的方式展示了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生动 有趣,给医学科普书籍开辟了一种新的写作 方式。

癌症发病率的上升本就是当代医学进步 的产物。癌变率是随年龄逐年上升的,所 以平均寿命越长,癌症的发生率就会越高。 一方面,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 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没必要杞人忧天,患 得患失。

食疗:中国人的养生之道

中国人的食疗历史源远流长。《神农百 草经》是我国已知的最早著作,它记载了许 多可用作食疗的食材;战国时期的《黄帝内 经》有对药酒的记录:“经络不通,病生于 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张仲景的《伤寒 杂病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李 时珍的《本草纲目》都不乏对食疗药方的记 载……食疗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养生之道,有 着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在多年的传承中不断 地发展和完善,最终流传至今。

食疗隶属于中医,倡导食物和药物没有 明确界限的理念。有些食物对某种疾病起到 预防或治疗的作用,而有些食物却能加重病 情,这就是所谓的“忌口”。同时,对于食 疗,我们应该辩证地看,虽然有些食物具有药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依靠食疗 治愈。为了达到好的治疗效果,食疗经常作 为辅助治疗。有些“专家”夸大了食疗的作 用,并且过分强调药物的毒性,然而一切抛 开剂量谈功效和毒性的理论都是不科学的。

食疗养生之道能够深入人心,与当今医 疗现状有很大的关系。从西医角度来说,看 病难,看病贵,知名三甲医院难挂号,私立 医院良莠不齐,关于医院和医生的负面新闻 铺天盖地……在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下,每位 患者的诊疗时间有限,短短的几分钟,并不 能让患者理解医生的诊疗过程,而患者往往 又对医生抱有过高的期望。在多种因素的影 响下,医患矛盾不断激化。而从中医角度 说,神农尝遍百草,数代人的智慧凝结成的 药方流传千年,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当之无愧 的中华文化的瑰宝。这种老一辈人口口相传 的经验,往往最令人信服。然而有趣的是, 虽然人们相信中医,但是并未对其有过高的 希望。食疗养生作为中医理论的一个分支, 具有门槛低、易于操作、风险系数低的特 点,也为此类科普书的创作提供了温床。

2018 年的医学科普书把重点放在如何 通过饮食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上。由张开屏 编写的《吃出营养吃出健康:乳品的科学吃 法》,介绍了乳制品的营养吃法,给群众提供 了一种健康科学的饮食方法。群众需要科学 的指导,需要专业人士耐心地把专业的知识 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本书就是一个很 好的范本。值得一提的是,李忠编写的《癌 症病人应该这么吃》则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癌 症患者的食疗方法。详细解释了如何选择食 材、烹饪食材、分析食物的营养功能成分, 介绍药膳的配伍方法,可以说是从生活的细 微之处给癌症患者和家属最贴心的指导。书 中也提出要注意饮食和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结合自身状况。饮食指导具有个体差 异性,不可一概而论。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的《饮食的悖论》,是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 史蒂文·R. 冈德里根据 40 多年的临床工作 经验,总结出的健康饮食观念,并由赖博译 成中文。这其中不乏与传统中医理论相斥的 内容,可以说是东西方饮食疗法的碰撞,是 一轮新的营养革命。“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 会编写的《走进中医:领略中医药文化的无 穷魅力》,祁营洲编写的《中医祁谈:热爱生 命的人不孤单》,毛德西编写的《名老中医养 生经》都不乏对生活中养生误区的纠正,以 及对食疗养生概念和方法的介绍,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精髓,意在提 高国民健康意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都 不同,而且很多食品不宜同时服用,所以应 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食疗,不能自己擅作 主张,或者拿着一本食疗书完全模仿。

2019 年食疗类科普书在大方向上并无很 大的改变,这里不再赘述。

药品:永不停息的革命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堪称世界医药史的 缩影。早在公元前,希波克拉底就发现了柳 树叶汁可以止痛退热;1828 年,法国药学家 亨利·勒鲁和意大利化学家拉斐尔·皮里亚 成功地从柳树皮里提纯出水杨酸,但由于其 强烈的副作用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1897 年, 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给水杨酸分子 加上了乙酰基,合成了副反应小、药效更好 的乙酰水杨酸,开创了人类医药文明的新纪 元。在随后的 200 多年里,人类没有停止对 阿司匹林的研究,并证明了阿司匹林对心血 管疾病、痛风、癌症的作用。

小药丸、大革命在 2018 年出版的从国 外引进的医学科普书中,有两种非常著名。 由英国作家迪尔米德·杰弗里斯编写、滕 芳翻译的《阿司匹林传奇:一颗小药片引出 的大历史》缅怀了这一医药史上的奇迹。这 类书籍能让读者更加深层次地了解药物的起 源和功效,值得一看。语冰翻译的《魔丸的 诞生》讲述了避孕药的历史,涉及女权、宗 教、文化史等很多方面。这颗小小的药丸代 表人类文明的崛起和智慧的结晶,是女权运 动的胜利奖杯。值得一提的是,海洛因和阿 司匹林均出自霍夫曼一人之手。两者的研发 仅仅相距 11 天。霍夫曼点燃了普罗米修斯 之火,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灾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的力量始终是 渺小的,若不能合理利用这些药品,等待我 们的必将是沉重的打击。

2019 年,药品依旧是医学科普书中的热 门话题。《新药的故事》从专业的角度出发, 讲述了药物的发展历史,并针对热点话题做 出专业解答。比如:宫颈癌疫苗是否有效? 新乙肝疫苗价格为何如此昂贵?给人们提供 了一种专业的分析思路,值得借鉴。

心理健康: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作为百家之首,其 思想成了被认可的主流文化,并对心理健康 提出了标准——仁义礼智信。儒家强调的心 理健康模糊了自我的概念,将社会行为和社 会关系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准绳,认为符合 道德和礼数标准的人就是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不断延续, 为封建统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随着中 国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对儒家 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中,西方文化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与儒家不同,强调 了自我的重要性,并逐渐被大众接受。德国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这样形容心理学的 发展历史:“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 有短暂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心理健康近 年来才得到广泛的关注。以前,很多人对心 理健康有这样的误解:心理健康就是没有精 神疾病。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一方面,心理 出现问题的人不被亲友理解,反而被说成小 题大做;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心理医生提 供诊断治疗。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 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也随之增加,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并逐渐受到关注,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心 理健康类科普图书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 2018 年出版的医学科普书中,值得 一提的是由顾沈兵主编的《家庭心理健康 自助手册》。作者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在不 同的年龄阶段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可用于心理健康的自检。同时,这本书也 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杨国枢的《中国人的心理》深入分析常见的 心理和行为,可以作为了解心理健康的入门 图书。

2019 年, 关 于 心 理 健 康 的 科 普 书 比 2018 年所占比重略大。其中,《精神健康 300 问》以大众的需求为向导,介绍了各种常见 心理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案和护理需求。让 我们对精神类疾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方 便自检。

2018 —2019 年,医学科普书籍保持了 往年种类繁多、热点突出的特点,体现了人 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社会对医学知识 的关注。癌症的治疗和预防始终是热点话题, 每年都有新的科研进展。食疗、中医、养生类图书在医学科普书籍市场独占鳌头,体现 了国民对祖国传统医学的信任。医药的研究 对疾病的攻克和人类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起 着重要作用,其中安全用药也是一个值得重 视的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逐年提升, 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理疾病高 发和经济水平提高有关。尊重科学,辩证地 对待民间知识,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初心。

作者简介

林宏,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 学专业本科在读。

吴一波,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 药学系硕士在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专业 委员会青年学组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达 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学术部副主任,上海交 通大学健康与医学传播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