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20年第1期»创作研究»一套大型医学科普丛书成功的因素与启示

一套大型医学科普丛书成功的因素与启示

《科普创作》

王晓义

2020-04-13 07:45

题记

一套大型医学科普丛书的成功,既离不 开创作者所在单位的动员、科普组织与主管 部门的支持等外部推力的推动,也离不开读 者的需求与认可、编委会有效的运行机制、 科普出版与创作的无缝对接等中间接力的维 护。但更重要的是医生进行科普创作内生动 力的有效激发,这让医生能进行并愿意进行 卫生健康科普创作。与医生相似,科普创作 的内生动力在科学家身上一样存在,激发科 学家的科普创作内生动力也有章可循,如果 能创建支持科普创作的生态环境,这套科普 丛书创作的成功是可以借鉴的。

《人生必须知道的健康知识科普系列丛 书》共49个分册,涵盖12类,系统介绍了 医学救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 科等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意外伤害、诊 疗手段等医学常识,全面介绍了知病治病、 自救互救、保健养生、康复理疗、防灾避险 的知识和方法,是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 医学诊疗手册[1]。


图1  《人生必须知道的健康知识科普系列丛书·脊柱 外科·关注脊柱健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年1月)

翻看这套大型卫生健康科普丛书不难发 现,该丛书的第一批9种图书是2012年8月出版的,与最后一批图书的出版时间相隔 4年多。这套书先后获得了2014年度全国优 秀科普图书奖、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 秀科普图书金奖。同时,这套书已免费配送 到武警总部机关和边远地区部队,社会公益 基金组织也将它列入了边疆地区爱心书屋配 备书目,社会效益显著。在经济效益上,该 丛书1版1次实现了10000套的发行量;部 分品种重印,累计发行量20000多册。所以 说,这套卫生健康科普图书的创作是成功的,尤其是在纸质图书发行量普遍下滑、成 年人读书率不高的背景下。

那么,图书成功的背后有哪些值得借鉴 的经验呢?经过调研,笔者认为其成功主要 靠三个“力”——医生科普创作的内生动力、 外部推力和中间接力。其中,外部推力和中 间接力是条件与基础,内生动力是关键,内 生动力的激发和保持是根本。这套书的创 作队伍由60多位主编和近600位编写人员 组成,如果没有内生动力作保障,要完成 这项浩大的卫生健康科普图书的创作是难 以想象的。

一、医生科普创作的内生动力

医生既是行走在科研前沿的人,也是 处在实践一线的人,可以说是顶“天”立 “地”的。将新的医疗科研成果应用于疑难 杂症的诊疗是医生的职责。但是,人们一般 对新事物,特别是事关自身安危的新事物存 在一种天然的抗拒心理。消除这种抗拒心理 一定需要科普,这是医生进行科普创作的直 接内生动力。

很多疾病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 的。同时,小病不查导致大患的病例屡见不 鲜。引导公众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一 定的卫生健康知识,正确预防疾病,达到人 人健康生活的目的,不仅是医生的职责,也 是医生的一种职业追求。就此而言,为传播 基本卫生健康知识进行科普创作是医生的现 实内生动力。

“上医治未病,中医至欲病,下医治已 病。”这是医生的一种理想追求——高明的 医生治疗还未发生的病。要实现这一点必须 用卫生健康知识武装公众,最大限度减少疾 病的发生。卫生健康知识科普创作是实现这 一追求的有效途径,也符合医生的理想,是 医生进行科普创作的理想内生动力。

尽管医生进行卫生健康科普创作的三种 内生动力都存在,但它也如埋在干土下的一粒 粒种子,遇不到适合发芽成长的环境也许永远 永远不会生根发芽,更谈不上开花结果了。

二、外部推力激发医生的内生动力

正如阳光雨露对种子发芽具有重要意 义,创造激发医生科普创作内生动力的环 境显得尤为必要。纵观这套书的创作历程, 笔者发现外部推力对激发医生科普创作的 内生动力起到了类似阳光雨露的作用。外 部推力分为直接推力和间接推力两种,前 者来自医生所在单位,后者来自行政部门与 社会组织。

(一)直接推力

据了解,这套书的编写是作为武警总医 院的政治任务下达的,从组织上保障了该书 的进度。同时,该丛书总编委会的设置也对 该套丛书的进度进一步保障。总主编是时任 院长郑静晨院士,副总主编包括主管业务的 副院长、医务部负责人、科训科负责人等, 编委则包括所有医疗科室的负责人,同时也 是49个分册的主编。每个分册单独设立编委 会,由该分册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组成。

综上,行政组织(从医院领导、管理 部门到业务科室的各层级组织)与业务组 织(两级编委会的有机结合)为该丛书的创 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在该丛书的创作 中,行政动员与业务动员实现了良好的结 合。这两种动员成为激发医生科普创作内生 动力的直接推力。

(二)间接推力

该丛书的编写获得了三种间接推力的 推动。

其一,获得了国家科普工作牵头负责单 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并 被纳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民科学素质行 动计划纲要书系”“社区科普书系”。不仅如 此,当时主管科普工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为此丛书写了序言。在序 言中,盛赞丛书总主编郑静晨院士是“一位 奉献于医学科普事业的“第一‘发球员’”[2]。 并认为:“《人生必须知道的健康知识科普系 列丛书》的正式出版,必将为医学科普园里 增添一朵灿然盛开的夏荷,用芬芳的笑靥化 解人间的疾苦,用亭亭的气质点缀人们的美 好生活。”

其二,该丛书得到了卫生部的支持。时 任卫生部部长黄洁夫为该丛书写了序言。认 为该丛书能让老百姓“懂得疾病的规律,熟 悉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掌握改变生活方式 的技巧,促进和提高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逐步增强疾病预防意识”。还认为该丛书具 有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其三,得到了两家专门从事科普创作的 学会的支持,“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和中国科 普作家协会强力推荐”的字样赫然列于封面 之上。

以上三种间接推力对激发医生科普创作 内生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搭建了科 普创作的平台,同时对直接推力起到了巩固 和放大作用。但在实践中,三种间接推力仅 是事前的激励性承诺,只有落实在作品上才 能成为现实,正所谓“有为才有位”。因此, 将激发的内生动力转化为行动,产出作品, 还需要制订明确创作的规划和进一步的引导 与支持,这就是中间接力。

三、中间接力呵护创作开花结果

(一)读者的需求与认可是第一段中间 接力

医生是懂患者的,而患者及其家属就是 未来的读者。为了编写好每一本书,各册主 编集思广益,向参与创作的医生征集临床中 遇到的患者需求,然后把需求转化为一个个 问题,分门别类归入各章,并用自身积累的 诊治技术和经验给予通俗而简要的解答,从 而形成每本书的问答体例。这种体例对读者 而言既方便阅读,又方便查询。

实践表明,该丛书以读者需求为中心、 以问题为导向的卫生健康科普创作方式得到 了读者的高度认可。在参与全国优秀科普图 书奖评选时,该丛书在大众网络投票阶段获 得了很高的票数。还有其他一些被读者认可 的证明,如该丛书还被多个省份的“农家书 屋”采购、被社会公益基金组织列入边疆地 区爱心书屋配备书目等。

(二)编委会的组织引导是关键的第二 段中间接力

看病是医生的拿手戏,写学术论文也 不在话下,但是写科普文章就有些勉为其难 了。因此,要先进行科普创作培训,让医生 会写科普。为此,总主编郑静晨院士率先开 讲,并请了相关的医学科普作家和有医学科 普创作经历的专家言传身教。选择热门的、 比较容易做科普的科目,推出科普文的范 本,这也是首批6本书稿的由来。采用出版 推动的模式,先成稿先出版,使后来者既有 压力也看到了希望。最后,以社会评价(获 得国家科普大奖)为引领,推动后续图书的 编写。

该丛书编委会内部建立的“培训学习助 推、成稿示范引导、出版发行推动、分阶段实施落实、积极评价引领”的运行机制,是 医学科普创作成功关键的第二段中间接力。

(三)科普创作与出版的无缝对接是最 后一段中间接力

该丛书的成功少不了最后一段中间接 力——科普创作与出版的无缝对接。科普出 版编辑了解读者与市场,了解科普图书出版 的要求及营销规律,从源头上帮助总编委会 和各分册编委会做好了科普图书的内容设计、 语言设计与插图设计,制定了合理的进度。

科普出版编辑的提早介入还确保了该丛 书的科普性。首先,在内容撰写方面,使作 者充分注意了语言通俗性、科学性与简明性 的有效结合,进而实现了其科普性。其次, 使作者注意到各分册之间的统一性、协同性 和整体性,为整套书创作风格的统一奠定 了基础。最后,结合读图时代的读者阅读习 惯,在专业图片的基础上,又插入了一些装 饰性图片,活跃了版面,从设计形式上落实 了科普定位。

以上三种中间接力的呵护使医生的科普 创作内生动力得以现实,最终完成了该丛书 的科普创作。

四、对科普创作的启示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强调科普的重要 性。2008年8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 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指出: “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 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3]2016年5 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 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 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 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4]这些要求表 明,做科普不再是“不务正业”,而是与科学 研究、科技创新一样重要的“正经工作”。

科普创作作为科普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和 科普的源头,在新时代诸多有利条件下迎来 了更好的发展期。因此,总结《人生必须知 道的健康知识科普系列丛书》的成功创作经 验,并将其推而广之,显得很有必要。

(一)科普创作的内生动力在科学家身 上普遍存在

参与该丛书创作的约600人既是医生, 也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实践表明他们都有做 卫生健康科普创作的直接内生动力、现实内 生动力和理想内生动力。

与此类似,其他领域的科学家虽然大多 数只在科研的前沿,不在实践的前沿,但是 他们也是社会的成员,也需要社会的了解和 理解,因此他们同样有进行科普创作的直接 内生动力。同时,得到持续科研经费支持也 需要社会的理解与认可,因此他们有进行科 普创作的现实内生动力。进行科普创作的理 想内生动力在他们身上也存在,因为科学是 为未来而做的,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二)激发科学家的科普创作内生动力 有章可循

从该丛书的成功创作可以看到,正如激 发医生的科普创作内生动力一样,激发科学 家的内生动力也有章可循。科研单位和主管 部门可以在业务考核、政策制定方面对支持 科普创作有所侧重,形成直接推力,进而激 发科学家科普创作的内生动力,直接推动科 学家从事科普创作。

与此同时,全国学会作为科学家自己的 组织,在科普创作支持与表彰方面应进一步 积极作为,形成激发科学家科普创作内生动 力的间接推力。

(三)创建支持科普创作的生态环 境——中间接力

在激发科学家科普创作内生动力的基 础上,还要创建支持科普创作的生态环 境——中间接力,把科学家科普创作的意愿 变为行动。

首先,破除科学家的旧认识——科学 家的天职似乎只有搞科研、做创新,除此之 外别无他务。要端正科学家对社会责任的认 识,增强其科普工作意识,要求其“努力成 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 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1]。 其次,端正管理人员对科普创作的认识,形 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共 识,主动支持和服务科学家的科普创作。再 次,科研单位要制订科普工作计划和规划, 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科普创作,消除 科普创作的现实困难。最后,媒体和出版单 位要主动作为,向科学家约稿,请科学家进行科普创作,积极刊登和出版科学家创作的 科普文章与科普图书,使科普创作与传播共 生、共荣。

当科学家的科普创作动力被激发,又有 外部推力的促进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间 接力的呵护,相信各个学科的科普创作都会 迎来繁荣昌盛的明天。这不仅是提高公民科 学素质的需要,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更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作者简介 王晓义,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高等教 育与职业教育编辑部主任。先后主持4项国家 出版基金项目,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编 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在核心及以上期 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策划责编的图书先后获得 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 科普奖图书金奖等。

参考文献 [1]  武警总医院.《人生必须知道的健康知识科普系列丛书》出版发行[EB/OL].(2016-01-28)[2019-10-11]. http://www.sohu.com/a/56900373_100195. [2]  张华.医学美容——后天美丽也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序二. [3]  胡锦涛.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8-12-16)[2019-10-16].http://www. gov.cn/ldhd/2008-12/16/content_1179001.htm. [4]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讲话[EB/OL].(2016-05-31)[2019-10-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上一篇:化学科普创作与出版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