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20年第1期»创作研究»文科生如何从事科幻研究

文科生如何从事科幻研究

《科普创作》

刘健

2020-04-12 20:57

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英 文版摘得世界科幻协会“雨果奖”。这是中 国乃至亚洲科幻作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而 以此为契机,原本多年来一直处于小众领域 的“科幻文学”迅速成为大众传媒的焦点。 与此同时,研究界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 关注科幻这支“寂寞的伏兵”。2019年春节, 根据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 浪地球》以46.5亿元勇夺春节档票房冠军, 更是为已经开始升温的“科幻研究热”增添 了新的燃料。

然而,对于很多新进研究者,尤其是 一些准备从事科幻文学研究的文科研究生 来说,科幻小说算不上是个友好的研究领 域,很多被尊为经典的科幻作品,真正拿到 手里,常会看不懂。其实,不要说是刚刚接 触这个领域的新人,就连窦文涛、高晓松等 大咖都曾经在自己的节目中承认,对《三 体》之类的科幻经典作品一开始是读不进去 的。毕竟,作为一种类型文学,科幻小说与 普通读者之间有一道门槛,也就是科幻小说 的“科学性”。

这里所说的“科学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言论、思想、主张等主观表达是否符合客 观事实,是否符合已经被证明的科学理论或 科学常识,而是通过一系列严密的以人类既 有的科学认知、科学假说及创作者自身建构 的自洽性理论说辞为基础搭建而成的幻想世 界体系,而这个体系的界限通常是不会超出 人们对既有世界的物理学认知或假设的。可 见,科幻小说的“科学性”实际上包含了对 “科学技术”的现实理解和合理想象,是一种 对“科学技术”的艺术化处理。这是正确理 解所有科幻小说的基础。

要迈过这道门槛,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 是把古今中外所有科幻小说都拿来读一遍, 然后再进行“大数据”分析。可是,我们毕 竟不是AI,这么做难度较大。所以,我们需 要借助一些既有的研究资源实现快速入门。 如果在此之前你对科幻一无所知,那 么作为初学者的你就需要先接触一些入门材 料,这里推荐的有中国科幻作家郑军编著 的《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百 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光影两万里:世 界科幻影视简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 版)及科幻作家萧星寒编著的《星空的旋律: 世界科幻小说简史》(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 版,新版2020年1月上市)。这三本书的共 同点就是浅显易懂。事实上,它们最初设定 的目标读者群都是普通的科幻爱好者。对于 准备从事科幻研究的新人来说,它们起到的 主要作用就是“扫盲”。因此,建议泛读即 可,为的是帮助研究者建立对科幻这一文学 类型的整体认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科幻 文学自诞生以来就有着强烈的世界性,科幻 经典作品往往没有国籍之分,要想真正深入 地研究科幻,必须在入门时就建立起“世界 意识”。

在完成了扫盲课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 初级阶段。推荐精读英国伦敦大学亚当·罗 伯茨(Adam Roberts)教授所著的《科幻小说 史》(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是关于科幻小说起 源与迄今为止发展情况的第一部全面的批判 史,不仅从多重角度追溯到科幻小说在古希 腊的先驱,讲述了宗教改革以来科幻小说在 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将注意力投 射到20世纪走上文化巅峰的多媒体科幻。


图1  《科幻六讲》 (接力出版社,2013年10月)

能够起到相辅相成作用的是由科幻研究 界的泰斗之一、曾任美国科幻作家协会主席和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主席的詹姆斯·冈恩 (James Gunn)教授与国内著名翻译家郭建中 联名主编的《科幻之路》丛书。这套丛书编 入了科幻文学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代表作, 并附有评析。可以帮助入门级研究者在较短 阅读时间内熟悉科幻文学各个重要发展时期 的典型文本。与《科幻小说史》相配合,则 能帮助入门级研究者从学术角度建立起对科 幻小说的整体认识。《科幻之路》丛书在国 内有两个版本:福少版和北大版。福少版由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97年出版发行 了前四卷,1999年出版了后两卷。北大版又 被称为“未名·科幻之路”丛书,由北京大 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两套丛书内容相差 无几,只是因为版权原因,福少版中的少量 作品未能编入北大版,但影响有限。

除上述的基础材料外,入门级研究者还 可以通过自选的方式继续给自己加码:①约 翰·克卢特(John Clute)所著《彩图科幻百 科》(Science Fiction:The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书 以10年为一阶段,对科幻文学及其各种形 式(包括小说、杂志、连环漫画、电影和电 视)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权威性地全面回顾, 对各阶段给科幻文学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事 件做了引人入胜的分析和介绍,而且因为是 全彩本,所以能够展现出更为鲜活的科幻历 史。②石川乔司、伊藤典夫所著《世界著名 科学幻想小说选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这本书其实是一部世界科幻名作简 介集或速查手册,尽管是一本老书,但是其 内容之丰富、翻译之严谨,放在今天,也完 全没有过时的迹象,此书可以作为《科幻之 路》的补充。由于编者是日本人,其中除了 世界经典科幻名篇,还有不少日本科幻精 品简介。③克里斯蒂安·黑尔曼(Christian Hellmann)所著《世界科幻电影史》(The World Fantastic Movie,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年版),同样是一本老书,同样能够帮你打 开学术视野,而要真正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科 幻,只停留在纸质文本上是远远不够的,必 须把科幻影视也纳入其中,所以花点时间读 这本书,就可以极大地延伸你的科幻“视界 面”。④吴岩所著《科幻六讲》(接力出版社 2013年版),本书出自当代中国科幻研究领 军人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教 授之笔。相比于那些大部头的理论书,本书 采用问答形式,深入浅出,回答了很多入门 级研究者在初涉科研研究时都会碰到的一些 问题。⑤《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①,这本 书是吴岩教授当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科幻 选修课时使用的教辅材料,其中收录了国内 外众多科幻大咖的文章,涉及科幻研究的方 方面面,可以作为入门级研究者的基本研究 素材。⑥王艳、刘晓娟、许洋所著《精编英 美科幻小说史(英文版)》(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科幻专业外语,作为了解。

在拥有了基本装备并加完码后,有的小 伙伴已经可以高高兴兴开始研究,但肯定 有小伙伴还留有疑惑。究其原因,大概是 无法理解科幻文学研究中涉及的专有概念, 如“软科幻”“核心科幻”“宏细节”等。其 实,这并不奇怪,即便在号称“科幻大国” 的美国,科幻小说也只是一个亚文化群落, 并不在主流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普遍关注视野 之中。于是,科幻小说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式 的文化生态——你时常可以看到写科幻、编 科幻、读科幻、评论科幻、研究科幻的都是 同一群人,甚至同一个人。这就使科幻研究 逐渐形成了专属性的理论话语体系。事实 上,之所以要科幻研究的初学者花更多的时 间阅读基础材料,就是为了能冲破这些专属 话语体系形成的“迷雾”,从而更顺利地过 渡到下一阶段。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科 幻文学特殊但不例外,它的理论话语其实是 可以跟主流的文艺理论兼容的(当然要做到 这一点需要你进阶到更高段位),同时,一 般的文学研究方法基本上也都适用于科幻文 学研究。

在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科幻研究萌 新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这里分门别类 地给大家介绍一下,科幻研究的主要领域:

第一部分:科幻文论。①《西方科幻文 论经典译丛》,这套丛书是在吴岩教授的主 持下,在“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和国 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专项资金资助下翻译出 版的,囊括了西方科幻文论研究中最重要的 论著。其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 包括布莱恩·奥尔迪斯(Brian Aldiss)、戴 维·温格罗夫(David Wingrove)所著《亿万 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Trillion Year Spree: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罗伯 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弗雷德里 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阿瑟·B.艾 文斯(Arthur B.Evans)所著《科幻文学的 批评与建构》(Criticism and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Literature),达科·苏恩文(Darko Suvin)所著《科幻小说变形记:科幻小说 的诗学和文学类型史》(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On the Poetics and History of literary Genre),达科·苏恩文所著《科幻 小说面面观》(Positions and Presuppositions in Science Fiction),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所著《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 (Asimov on Science Fiction)。这套丛书无疑 是从事科幻文论研究的基础,建议大家认 真学习。②《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 设丛书》,这套丛书是由吴岩教授主持完成 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成果。共四 册,由重庆出版社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 出版,包括吴岩编著的《科幻文学理论和学 科体系建设》、王逢振主编的《外国科幻论 文精选》、王泉根主编的《现代中国科幻文 学主潮》和吴岩所著的《科幻文学论纲》。 ③《科幻新概念丛书》,这套丛书列入了国 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增补项目,由福 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6出版,其中涉及 科幻文论的包括吴岩、吕应钟所著的《科 幻文学入门》,王建元、陈洁诗主编的《科 幻·后现代·后人类:香港科幻文论精选》, 林健群主编的《在“经典”与“人类”的旁 边:台湾科幻文论精选》,张治、冯臻所著 的《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除上面提到 的这三大丛书外,近年来有关科幻文论的论 著和论文逐渐增多,大家可以通过常用学术 文献检索渠道获得。

第二部分:中国科幻文学研究。①姚义 贤、王卫英主编的《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 赏析(全五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年 版),该书为中国科普研究所资助项目,号 称“中国版科幻之路”,曾荣获第八届全球 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非虚构作品金奖。该书 精选了中国本土科幻小说诞生至今百余年 间,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并邀请专 家学者为这些作品撰写评析,堪称迄今为止 覆盖面最广、研究质量最高的一部中国科幻 文学通识著作,是所有有志于中国科幻文学 研究人士的必读图书。②吴岩主编的《贾宝 玉坐潜水艇: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研究》(福 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本书是国内 较早出版的一部研究清末民初中国科幻小说 起源的专著。清末小说(晚清小说)是近年 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中国科幻小说 的原创时代也起源于此。随着晚清民国时期 各种出版物的重新整理和电子化,为学界提 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而当我们翻开这些泛 黄的纸张,一些远超出你想象边界的崭新世 界将呈现在你面前……当然,近年来由于众 多学者的努力,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研究已 经有“显学”,除了《贾宝玉坐潜水艇:中 国早期科幻小说研究》,还应多关注近期出 版的论文和专著。③任冬梅所著《幻想文化 与现代中国的文学形象》(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6年版),本书的重点是研究晚清和民国 时期以“社会幻想小说”形态出现的科幻小 说中的“中国形象”问题。相比于晚清和新 中国成立以后,民国时期对于中国科幻小说 的发展历程而言,无疑是荒漠时代。当然, 这种“荒漠”状态既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 必然性,也有文献整理不足这种主观因素。 但是,荒漠从来都是探险者的乐园,说不定 就会有意外收获。④“久隆计划”①,这是 一项旨在收藏与中国科幻和幻想文学艺术相 关的实体期刊、图书、连环画、电子期刊、 同人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等具有历史和 资料价值的出版物的大型网上公益活动——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巨大且在不断扩展的 沙盒副本。该计划以已故科幻爱好者、号称 “中国第一科幻迷”的徐久隆先生的名字命 名。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有关中国当代科幻 文学研究的各种素材或研究线索。

第三部分:作家作品研究。①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所著《如何 创作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How to Write Science Fiction & Fantasy,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5年版)。长期以来,对于进行作家作品 研究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创作经验却硬要想 当然。这个问题对于科幻小说研究来说尤为 突出。而著名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 创作的这本如何创作科幻小说的书,让我们 能够较为方便地了解科幻小说创作的真实情 况,让我们能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想当 然。②国外优秀科幻作家作品。这个副本基 本上都是留给外语专业或外国文学专业的研 究者专享的。相对而言,门槛比较高——要 想做得深入得能看原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 题是大多数研究者缺乏对科幻小说本身类型 特征的深入了解,研究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切 入,往往不能做到充分解读。③董仁威所著 的《穿越2011:中国科幻名家评传》(人民 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和《中国百年科幻 史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这两 部作品均由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人董仁 威主持编纂,记载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科幻 小说创作者、评论者和研究者的生平或小 传,是从事中国科幻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础向 导。④陈洁所著的《亲历中国科幻:郑文光 评传》(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是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之父”的 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的传记。郑文光是新中 国科幻小说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第一位 凭借科幻小说创作荣获国际奖项的中国作 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领 域形成了以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肖建 亨、刘兴诗、金涛、王晓达等为代表的科幻 作家群体,造就了中国科幻小说的第一个 “黄金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代科 幻作家的文学史价值的重新发掘已经变得越 来越迫切。⑤王卫英主编的《中国科幻的思 想者:王晋康科幻创作研究文集》(科学普 及出版社2016年版)和颜实、王卫英编的 《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 赏析》(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年版)。王晋 康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旗手,是继郑 文光后中国科幻界第二位“终身成就奖”得 主,而刘慈欣则是“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 王晋康、刘慈欣、韩松、何夕并称当代中国 科幻“四大天王”。而在这些代表性作家身 后,大批70后、80后作家也正在走向创作 的成熟期,其后还有大量90后,乃至00后 的优秀科幻创作者不断涌现。所以,如果你 的目标是研究当代中国科幻作家及作品,那 就绝不会缺少目标和素材。

第四部分:比较文学研究。①“三 大本”:《剑桥科幻参考》(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cience Fiction)、《牛津科幻手 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Science Fiction) 和《劳特利奇科幻参考》(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cience Fiction)。这三本书是国 际公认的从事科幻文学研究的基础读物,对 于想从比较文学领域切入科幻研究的人来 说是必备“神器”,强烈建议阅读原版。目 前,只有《剑桥科幻参考》以《剑桥科幻文 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之名出 版了中译本。②长山靖生所著的《日本科幻 小说史话:从幕府末期到战后》(南京大学 出版社2012年版),本书是日本科幻小说史 研究的权威著作之一,也是从事中日科幻小 说比较研究的入门读物。不过,这个中译本 只记述到了1945年前后。20世纪50年代 以后日本科幻小说的发展,是在本书的续作 中继续记述的。但这部续作暂时还没有中译 本,需要的话可以找原版阅读。当然,要想 全面了解日本科幻,除了小说和影视,还不 能忽视日本的另外两大特色领域——动漫和 特摄。③拉切尔·海伍德·费雷拉(Rachel Haywood Ferreira)所著《拉美科幻文学史》 (The Emergence of Latin Americ an Science Fiction,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长期 以来,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业界,人们对于 拉美科幻文学都知之甚少,《拉美科幻文学史》 的出版,多少弥补了这部分的缺失。因为其 主要记述的是19世纪拉美科幻文学的发展历 程,所以给进一步的研究留下了更为广阔的 空间。④武田雅哉、林久之所著《中国科学 幻想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日本学者撰写的中国科幻文学史为我们提供 了全新的视角,是一部难得的学术佳作。不 过,其中涉及的中国科幻小说文本还是要找 原文对照来看,不要盲目迷信。

当然,上面的四个部分只是现有的基本 部分,科幻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随时都可 能有新领域出现,大家及时关注就好。而在 大家做好了一切准备,将要正式决定在科幻 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时,笔者给大家几句忠告: 首先,要发自内心热爱科幻。当今,中 国科幻研究还是一片待耕的田地,这既是机 遇也是挑战,由于存在很多的研究空白,需 要研究者有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和勇气。所 以,对于刚刚开始自己学术生涯的研究者或 寻求换轨发展的学者来说,还应认清风险, 谨慎决定是否要在这个领域继续深入。客观 地说,有很多比科幻更容易的选题可做,未 必非要一棵树上“吊死”。

其次,要得到周遭人的理解和支持。长 期以来,“科幻”在中国都只存在于小圈子 里,是一种“亚文化”,甚至用孤芳自赏来 形容都不过分。而大概率的情况下,热衷于 科幻研究的你,很可能也是处在学术环境的 孤独寂寞中。在某些情况下,周遭对你有重 要影响的人或许不理解,甚至不支持你的科 幻研究工作。术业有专攻,不能强求所有人 的看法一致,但不要因此放弃人际交流和沟 通,要努力争取周遭人,尤其是一些关键角 色的理解和支持,至少不会成为你研究工作 中的障碍。

再次,要把个人的人生规划和学术生 涯规划结合起来。如果你今后不准备长期从 事研究工作,最好选一个小问题,小切口深 突破,把问题做深做透。即便未来不再从事 研究工作,你的研究成果仍旧会被其他的研 究者反复引用,从而彰显它的价值。如果今 后你希望长期从事科幻研究,并作为终身事 业,首先要选定大方向,然后再寻找那些现 有研究中的盲点逐个突破,搭建起自己的研 究框架,最终,你定会在科幻研究领域小有 所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于科幻这样一 个新兴研究领域来说,除了一般研究者应该 具有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野心、有 饥饿感,否则便会沦为平庸。

作者简介

刘健,笔名吕哲,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 授,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知识就是 力量》杂志特约撰稿人,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 星云奖双奖得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 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中国科普摄影大赛获奖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探析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