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普创作与出版的若干思考
《科普创作》
刘朋
2020-04-13 00:49
提及科普创作与出版,很多人进行过 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然而对于不同的学科和 领域,在进行科普创作与出版时所考虑的具 体问题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结合近年来 的出版现状,探讨化学科普创作与出版的难 点、关键点及热点。
一、化学科普的必要性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 从原子和分子层面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 及变化规律。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研 究对象就是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当然也包 括人体自身。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发展水平是人类文明的 重要标志之一。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壮丽的宇宙云 图》(《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一书 的序言)中不无感慨地谈道:“在科学技术 飞快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同时,科学的最新 的世界观却不为人知,社会公众和科学家眼 中的大自然和宇宙差距越来越大,公众眼中 的宇宙仍是一幅古典的图景。这种认知的差 距可能成为社会进步潜在的最大障碍。”他 又说:“相对于有着明确现实意义的应用科学和技术,每个人更应该了解最基础的科学 理论以及最前沿的进展,因为这是人类眼中 宇宙和大自然的最新图景……基础科学日益 远离大众,有可能使人类躺在技术的安乐窝 中再次进入蒙昧时代,社会急需第二次科学 启蒙运动。”
确实如此。以化学为例,现实生活中存 在着一个由来已久的误解:人们总是将“自 然”或“天然”看作化学的对立面,往往笼 统地认为人类利用化学工艺生产的物质会对 人体乃至自然界产生危害。在公众的眼中, 化学的形象一直是负面的、不光彩的,人们 试图拒绝一切与化学有关的东西。然而,一 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所以人们 无法与化学割裂开来。我们也许可以凭借 “全天然”的物质生存一段时间,但在航空 航天等领域利用化学手段生产的新材料发挥 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学习一些基础的 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我们 身处的物质世界,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和健 康。当然,这也有助于我们辨别商业和医疗 卫生领域某些别有用心的虚假宣传。也就是 说,化学科普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 要做的是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来满足公众的 需求。
二、化学科普创作与出版所要面对的 现实问题
提及科普,我们最关心的就是科普的 效果,希望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给其留 下深刻的印象。有些学科天然就具有很好 的科普条件,有人说过,人们最关心的莫过 于远古的恐龙、头顶的天空及我们自身。看 看博物馆里孩子们惊奇的表情,我们就能强 烈地感受到千奇百怪的恐龙世界对于孩子们 有多大的吸引力。而对于天文来说,每个民 族、每个文明都有关于日月星辰的古老传 说,人类对天空的向往从未中断。发射航天 器、探月、登陆火星……每次重大太空探索 活动总是万众瞩目,太空也一直是影视剧创 作高度关注的题材,不断刷新着票房纪录。 如果说对于诸如恐龙和星空这些遥不可及的 事物,人类总是具有无比的好奇心,那么出 于对自身成长及健康的需要,我们也时刻关 注着人体这个奇妙的世界,希望这台精密的 机器能够长久运作下去,获得高质量的长寿 生活。也许感性一些的人更喜欢博物学的具 象之美,而理性一些的人更关注万物运作背 后的原理,甚至很多人能体验到独特的数学 之美,追求智力上的满足感。那化学呢?它 似乎不具备以上这些条件,而且常常与难闻 的气味、可怕的毒性及易燃易爆的危险性密 切关联。在公众的印象中,化学经常是枯燥 的、危险的、可怕的,唯恐避之不及。这道 无形之墙大大增加了化学科普的难度。如果 我们采取“谣言粉碎机”的形式去武断地批 判那些错误的认识,公众就会很自然地产生 戒备乃至抗拒心理,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别 有用心的宣传,反而加剧了认知上的混乱。 毕竟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机制对于公众来说 还是相当深奥和难以理解的。相对于其他很 多学科来说,化学科普的必要性和接受度之 间的矛盾更大。
三、化学科普创作的关键要素
如果说市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公众对于 科普的需求,那么化学科普的必要性并不代 表化学科普出版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与很 多其他领域一样,对于读者来说,了解化学 知识并非硬性需求,因为科学素养的高低很 难在短期内对个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其 影响是长期的、渐进的。那么,我们如何挖 掘这个市场空间?或者说,如何解决化学科 普的必要性和接受度之间的矛盾?苏联著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 是人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也就是说, 我们需要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 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读者的兴趣呢?
在科普图书市场上,化学科普图书所占 份额并不大,远远比不上数学、物理和天文 等。然而,我们发现以化学元素和化学实验 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图书表现得异常出色,在 各大科普图书畅销榜上占据突出位置。例 如,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翻译出版的《视 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The Elements, A Visual Exploration)曾一度占据当当、京 东等各大网店科普图书畅销榜首位,至今仍 位居前列,长销不衰。这本书各语种版本的 综合销量超过200万册,其中中文版累计发 行数十万册,并荣获了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 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第七届文津图书奖 提名、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 50种图书、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 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等十余个重要奖项, CCTV、BTV等大型媒体进行了重点报道。 该社后续出版的《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 素2》《视觉之旅:化学世界的分子奥秘》等 图书也有不俗的表现。该社另一套明星产品是“疯狂科学系列”,其中包括《疯狂科学》 《疯狂科学2》《疯狂科学3》等。那么,这 些图书的出版对于化学科普创作有哪些启 示呢?
图1 《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彩色典藏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2月)
第一,切入点。笔者认为科普图书创作 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只 有在兴趣的驱使下,读者才能积极地学习基 础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科 学精神。全面系统地介绍学科知识是专业教 育的职责,而非科普创作的任务。因此,在 进行化学科普创作时,我们需要精心设计, 从某个方面去展示化学的魅力。而元素是一 个极佳的切入点,它们是构成一切物质的 基础,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这样读者更 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化学反应方面的知识 能够很好地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能够解释如 何通过有限种类的元素之间的结合构成这个 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在此,科学与传统观 念之间存在很大的反差,从而能够给读者的 内心带来震撼,使其强烈地感受到科学的魅 力,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第二,形式之美。随着手机、平板电 脑、阅读器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 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各种媒体形式的接受度依次为视频、动画、图像、音频、 文字。对于某些类型的纸质图书来说,图片 显然比文字具有更大的优势。以《视觉之旅: 神奇的化学元素》为例,书中的图片为作者 珍贵的元素样品收藏,并由专业摄影师进行 拍摄,从而确保了图片的质量,然后由专业 人员进行排版设计,将图片与文字有机地融 为一体。这本书更像一件艺术品,很多读者 看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不敢相信化学世界 竟如此美丽。这与大众头脑中固有的印象形 成了强烈反差,从而一下子扫除了读者心中 的芥蒂,带领其轻松进入化学世界。通过华 丽的图片展示化学之美,能够带给读者非凡 的视觉体验。
第三,写作技巧。科普创作并非专业知 识的降阶和简单化处理,而需要创作者进行 精心选择和设计。杨义先教授所著的科普著 作《安全简史》中有一句话:“外行不觉深, 内行不觉浅;为百姓明心,为专家见性。”这 句话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科普创作。一部好 的科普作品应该让社会大众易于理解,而随 着读者理解能力的提升,以后再翻阅时亦会 不断有新的收获,即使对于专业读者也有一 定的启发。以《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 的作者西奥多·格雷(Theodore Gray)为例, 他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普作家,在动手创作 之前是《大众科学》杂志的专栏作家。即便 如此,他在这本书的创作上还是花了7年的 时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故事式的写作风 格。当然,这离不开编辑的引导。正是在编 辑的指导下,他才掌握了把数千字的专栏文 章改编为500字短文的技巧。文字虽短,但 知识的密度不减。在整本书的设计上,全书 有着清晰的脉络和很强的系统性,同时以两 页为单位构成独立的阅读单元,以方便读者 随时从任意部分开始阅读。这种编排方式与当下的短时阅读习惯相吻合。
第四,以情感人。这里所说的并非刻意 在科普作品中煽情、无病呻吟,而指创作者 对于科学的热爱自然流露于笔端。只有真实 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引起读者共鸣。上文提 及的科普作家西奥多·格雷在《疯狂科学》 (Mad Science)中多次讲到他儿时的一些疯 狂举动,而在成年后仍为把手伸进260℃的 熔融焊料和-196℃的液氮中而欣喜若狂。这 种热爱化学的强烈情感很能打动读者,国内 作家杨帆在其著作《实验室的魔法手册》中 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而在美丽科学团队创 作的“嗨!元素”系列作品中,我们也能见 到创作者将自己对于化学的热爱具象在一个 个元素卡通形象上。即使在诸如《视觉之旅: 神奇的化学元素》这类“冷静”的作品中, 我们也能通过很多细节感受到作者对于化学 的感情。
四、化学科普出版的现状及若干建议
黄荣丽、李红林的《化学领域的科普图 书发展及启示》,对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化 学科普图书的出版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指出自2012年至今,化学科普图书在内容 和形式上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图 书数量总体上升,类型丰富,引进版化学科 普图书种类繁多,但单品种印数逐渐减少。[1] 该文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的出版状况。那 么,化学科普出版还期待哪些突破?
首先,扩大选题范围,深入挖掘读者感 兴趣的内容。除上述一些畅销图书所关注的 元素和科学实验之外,总体来说化学科普图 书的内容较为枯燥,这与天文、物理等门类 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生 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很大挖掘的潜力。
其次,进一步创新表现形式。对于科普 来说,表现形式并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性元 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容的一部分,如呈现 化学实验过程的图片、分子结构图示等。
最后,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目前,音 频、视频、动画、AR、VR等技术的成熟度 很高,这些技术在科普领域有天然的应用优 势。[2]例如,用视频展现复杂的操作过程, 用动画展现极快速的反应过程,用VR技术 展现分子、原子层面的作用机制,用在线数 据库提供快速的查询功能。
科普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万众创新 起着重要作用,科普出版作为一种重要的科 普形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既要 看到化学科普创作与出版所面临的困难,又 要正视公众对于化学科普的需求,看到目前 已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发扬光大。要 引导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作者,通过市场机制 实现化学科普创作与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刘朋,副编审,人民邮电出版社科普出版 分社编辑。所策划、编辑的图书多次荣获省部 级及以上奖励。
参考文献
[1]黄荣丽,李红林.化学领域的科普图书发展及启示[EB/OL].[2019-01-10].http://www.crsp.org.cn/xueshuzhuanti/ yanjiudongtai/122923a2018.html.
[2]陈玲,张志敏.中国科普创作发展研究201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