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粒子性——2019年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获奖作品选登
《科普创作》
消息
2020-06-23 10:46
1905年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中,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具有离散单位或量子的观点。这种量子后来被称为光子。19世纪,物理学家已经学会将光理解为电场和磁场中的波,并且已经非常成功地应用了这个想法。爱因斯坦的这一观点最初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光子的想法很容易解释光的波动性无法解决的一些现象,因而成为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21年,爱因斯坦因光子假设的贡献获诺贝尔奖。现代量子场论已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特性统一。没有对光的这些基本理解,激光器、LED及光通信网络驱动的互联网是不可想象的。
艺术家也一直对光的特性非常感兴趣。他们对光的闪烁以及光如何在反射和阴影中变化有很多的探索。印象派画家,特别是点画艺术家(点彩派画家),尝试了将光分解成组件的各种方法。今天,随着数字媒体的出现,这些问题以新的形式出现了。像物理学家已经重新获得了光的数学描述形式那样,艺术家也可以重新想象光的感知。
(本文由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Frank Wilczek撰写,李政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何小刚翻译)
图1二等奖焦芷馨《光粒》单屏动画影像720×900像素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简介:短篇动画描述了一颗“光粒”降临在一个没有光和色彩的世界,又很快离开的故事,见证这个过程的只有一双年轻的眼睛。也许就像阿西莫夫的小说《日暮》中所描述的,故事里从没见过星星的人们某天猛然见到满天繁星被吓破了胆而不是兴奋开心一样,这双眼睛的主人也同样为闻所未闻的“光”震惊不已。
图2(组图)二等奖刘文乐《Rel ection系列》布面素描60cm×80cm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简介:在宏观世界中,一束强光照射在金属上反射的光线带给人神奇、微妙的感受。
图3二等奖刘光旺《光的重塑No.03》水墨138cm×69cm
单位:刘光旺水墨工作室
简介:作品构建了光的多重宇宙。光持续变化,阴晴、昼夜令人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作品利用这些对物体内部进行重新诠释。光线本身变成了空间的主体,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外形。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2019年主题为“光的粒子性”。大赛收到来自28个机构的艺术家和院校师生的共195件作品,这些才思喷薄、锐意创新的科艺作品从各自视角展现其对科学与艺术主题的演绎,对理论的反思及对艺术创作的探索,是理性与感性的撞击与升华。大赛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25名,优秀奖21名,特等奖和一等奖各空缺1名。大赛同时举办科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和作品展,共47件作品参展。
(“视与思”栏目图片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提供,转载请联系提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