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20年第2期»科学绘本专题»如何打造一套“儿童科幻绘本”——以《给孩子的科幻绘本》为例

如何打造一套“儿童科幻绘本”——以《给孩子的科幻绘本》为例

《科普创作》

冯莉

2020-06-22 17:19

2019年年初,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被称为“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电影作品”。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映,科幻读物也开始热卖,书店里随处可见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凡尔纳、刘慈欣等名家的科幻作品,但很难找到适合低龄儿童阅读的科幻作品。科幻读物市场似乎多将读者定位在成人和小学中高年级的青少年,而忽略了8岁以下能够参与阅读的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低龄儿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指出:“儿童应该在9岁或10岁之前就开始阅读科幻作品,不能晚于11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适合儿童阅读的科幻故事既能满足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想象的潜能;同时,科幻故事还能启发儿童的智慧和思维,给予其向往未来的精神力量;尽早阅读科幻作品,不仅能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宏大的世界观,保持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心。

面向低龄儿童进行科学知识推广,科普绘本是出版界公认的最有效的工具,而科幻绘本也可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少儿科普科幻图书市场表现出“进口强,原创弱”的特点。引进的少儿科普与科幻图书胜出的主要原因是:注重儿童视角和思维培养,追求全新的阅读体验。相较而言,国内少儿科普与科幻图书则普遍具有“重知识,轻趣味”的“灌输式、说教式”特点,读起来生硬干瘪,不能很好地吸引低龄的孩子。[1]在原创儿童科普与科幻绘本没有得到出版界普遍关注和研发的现状下,原创儿童科幻绘本投资回报见效慢,使得许多出版机构望而却步、知难而退。

本文选取的国内原创儿童科幻绘本《给孩子的科幻绘本》(童趣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版),是一部以中国航天科技为基础,引导孩子们了解太空的科学启蒙书籍。该书自2019年6月出版以来,荣获了“桂冠童书·科普百科类”奖,入选了“少年中国”未来公民应读作品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优秀少儿图书推荐书目。笔者有幸作为《给孩子的科幻绘本》的策划主编,从选题到销售,全面、深入地参与了这套儿童科幻绘本的编辑出版工作,下面以此书为例,探讨儿童科幻绘本的编辑出版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为少儿图书出版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选题策划应明确读者定位

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和美国天文学家乔治·盖莫夫(George Gamow)、卡尔·萨根(Carl Sagan)都认为,科学教育重在科学探索意识的培养,阅读科幻作品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给孩子的科幻绘本》从策划开始就是为未来科技时代的公民——低龄儿童量身定做的。

首先,寻找适合做成绘本的科幻故事。2018年年底,编辑们四处寻找适合低龄儿童阅读的原创科幻故事,发现了由“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得主朱惠芳在期刊《幼儿益智画册》上连载的图画故事《阿咪虎星际探险》。该作品用儿童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富有童趣和科学精神的科幻故事:中国宇航员阿咪虎因地球升温而踏上了寻找宜居星球的星际之旅,误闯虫洞后发现地球升温竟是三角星人的阴谋。为了保卫地球,阿咪虎四处奔波组建星际联盟,一场惊心动魄的星际大战一触即发……这个故事在体量上也很适合做绘本,12个连贯的小故事正好可以以4本(每本58页)绘本呈现。

其次,寻找合适的科幻插画师。引进版儿童科幻图书的插图普遍很精美,且科学实用性插图占了很大比重。由于国内科幻读物插图作者资源十分有限,传统故事插画师对少儿科幻读物插图的理解、认识不够到位,因此市场所见多为无科学传播价值的装饰性插图,缺乏能够真正帮助儿童理解科学知识的实用性,难以起到解说和激发读者想象力的作用。“阿咪虎星际探险”系列故事的插画是由全国高校插图艺术作品优秀奖得主胡优与赵喻非、单斌共同创作的,他们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画者,拥有国际视野和最新的科技体验,了解时下儿童读者喜欢的艺术风格,有全新的设计理念。同时,他们的创作还兼顾了故事场景的视觉冲击力,以当下儿童喜爱的动漫式渲染手法,实现了宇宙、航天、科幻想象的有机结合。事实证明,他们对小主人公“阿咪虎”的人设造型是符合儿童欣赏接受心理的。

二、坚持儿童本位,突出儿童视角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儿童本位论”认为“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教育者“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出发点”[2]。对3~8岁的儿童来说,“识字少”是他们阅读的局限,唯有精美有趣的图画能第一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绘本正是通过有趣的图画和简练的文字来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的,培养多元智能是国际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科幻题材与绘本形式的结合,利于打破幼儿与科幻之间的隔阂,成为将科幻作品的阅读群体向低年龄段拓展的一条捷径。

《给孩子的科幻绘本》的编辑正是以“绘本”的出版形态为标准,从丛书名、分册名、开本设计、绘本定位、文字改编等几个方面来突出全新的儿童视角。

(一)确定丛书名和分册名

这套丛书名为“给孩子的科幻绘本”(以下简称《给孩子》),直接给出了读者定位;分册名为“误闯虫洞”“萨卡星人”“黑洞制造者”“星际大战”,分册书名将每册的故事内容清晰、明确、简练地呈现了出来,以带有宇宙科学内容的关键词激发儿童阅读的好奇心。

(二)设计开本、插图和版式

科幻绘本要求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于一体,通过艺术去解读科学。插图是科幻绘本的核心要素,在绘本中的占比最大,运用插画艺术去描绘严谨的科学事实与概念,可以帮助儿童更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简洁留白的文字和大幅的图画不会禁锢儿童想象的空间,儿童反而会根据自己的逻辑思维对故事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3]《给孩子》有100多幅原创手绘插画,在反复推敲故事情节和各种画面细节、氛围的基础上进行内文版式设计,大图尽量不用外框线,用出血图能最好地体现太空的无边际感;知识点、情节、细节则用小图和中图进行穿插互补,增加故事的节奏感和紧张度。通过这样的排版设计带给小读者丰富的视觉体验。同时,选用国际流行的16开图书尺寸,展现星际世界的绚烂辽阔和科幻想象的色彩张力。

为了打开小读者的视野,扩开小读者的脑洞,在每册书内容的相应位置特意设计了一张超大的精美拉页(全部展开是单页的4倍),用以呈现故事全景,让小读者在特写、近景画面的阅读中有一个阶段性的视觉总结,在故事阅读中有一个阅读体验的小高潮。

(三)针对绘本的特点进行文学改编

亚洲首位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在为《给孩子》的推荐语中写道:“我一直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游吟诗人唱出来的,也不是剧作家和小说家写出来的,而是通过科学讲出来的。科学所讲的故事,其宏伟壮丽、曲折幽深、惊悚诡异、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远远超出传统文学故事。”

科幻绘本不应强加给儿童知识,而应注重迎合儿童的天性,以儿童感兴趣的讲故事的方式来唤起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的热情,从而引导儿童观察和认识世界,引发思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所以,编辑结合插图的节奏对原著中的文字进行了改编,以提高适合儿童的趣味浓度。就像成年人喜欢漫威英雄一样,儿童的阅读中也需要勇敢、正义的角色,带给他们满足感,为他们树立品格的榜样。所以,编辑在故事的开篇就着力推出了主人公——中国宇航员阿咪虎,一只超萌且励志的小老虎,让小读者产生亲切和认同感。

考虑到未来的“科技小公民们”不仅属于地球,还属于全宇宙,所以,故事中的人物设定,除了英勇无比的宇航员阿咪虎,还要有温暖可爱的朋友与玩伴,如机器人闪电、知识渊博的量子计算机多卡,它们陪伴着阿咪虎与友善且文明高度发达的萨卡星人交朋友。

在这套绘本的故事改编中,编辑还有意突出了一些战斗情节,如共同对抗企图入侵地球的三角星人等,增加了故事的戏剧冲突和紧张感,培养了小读者面对困难的勇气、责任心和勇于求真和探索的品质。

三、加强科幻绘本的科学性,增加对应的知识点

首先,突出科技依据的客观性、权威性。好的科幻作品不是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它须以现实的科学基础和科技成果为支撑。就像这套绘本中的《误闯虫洞》描绘的“宇宙之光”飞船发射,编辑以科学理论和真实照片为依据,对发射过程进行了编排设计。

其次,为小读者做好知识点小贴士。这套书每册内文的第一页,编辑都设计了一个小栏目——“星际密码”,以阿咪虎的口吻将小读者阅读中将会遇到的知识点,如宇宙飞船、小行星带、失重、太阳系、空间站等概念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帮助他们更顺畅地理解故事,同时达到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目的,一举多得。

再次,放大细节,贴近读者的日常经验。考虑到读者主要是3~8岁的儿童,在不影响科幻故事讲述的前提下,以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增强阅读的带入感,如从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开始,介绍在失重状态下宇宙飞船中的吃、喝、拉、撒、睡是怎样的。通过多格画面和有趣的细节小图,让小读者直观感受到太空生活与地球生活的不同,潜移默化地引发他们思考,打开“通往宇宙的大门”。

虽然《给孩子》是一套科幻绘本,但依旧不允许在科学知识的准确性上打折扣。要确保通过画面传递的科学知识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权威的认证。为此,该书的编辑不仅做了大量案头资料的查询考证,还邀请了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和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陈冬妮进行了严格的审读把关,审核画面是否符合已知科学常识和科学逻辑,保证传递给儿童正确的科学知识。丛书的所有内容文字和配图,包括飞船的造型、武器的名称、太空生活的各种细节,都是专家们反复审定和修改过的。许多看似正确的微小细节也没能逃过专家们的眼睛,如下面两幅修改前后的插图:

这两幅图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阿咪虎屁股与坐便器的缝隙。普通的读者很难发现问题所在,但是专家在看过稿件后提出了如下修改意见:臀部与坐便器之间不能漏缝,否则,在失重的飞船环境中主人公的粪便就会“天女散花”。

最后,科普绘本须以科学知识做支撑。绘本表面上看是一种充满了想象力的图书,可一旦加了“科普”二字,就要求内容重点必须落实在“科学知识”的传播上。《给孩子》亦遵循科普创作的原则,如将火箭的发射过程、虫洞、黑洞、小行星带、星际航行等丰富的硬核知识,巧妙地穿插在故事情节中,并以通俗简单的语言和直观的画面呈现,达到深入浅出、一看就懂的科普效果。

这些知识点的设置都是提供给“未来科技公民”的宇宙探索指南,让低龄儿童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精美的插画中不知不觉地走近科学、感悟科学、爱上科学,达到科幻绘本的科学启蒙目的。

四、强调科学性、故事性与系列感的封面设计

众所周知,封面在一本书的整体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是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很多情况下,当图书与小读者相遇时,讲的就是“眼缘”,能否“一见倾心”主要就看封面,好的封面设计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能让他们爱不释手,反复阅读。在《给孩子》的最初制作阶段,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就一起讨论了如何在整体风格、封面设计、主标设计、宣传文字、书脊封底、函套腰封、工艺设计、手工零部件等方面进行打磨和提升。

在4个封面图尚未绘制的情况下,编辑就从内文图里抽取元素,根据丛书的定位进行设计,在强调科学性、幻想性、绘本感、故事感、系列感的基础上设计修改了8个版次,最后才达到较好的效果。

五、结语

经过上述反复打磨的创作过程,《给孩子》终于与小读者见面了。从售后反馈中可知,该书达到了为3~8岁的儿童降低阅读科幻作品门槛的目的,打破了儿童与科幻之间的隔阂,满足了小读者最简单、最天真的期望。

总之,针对3~8岁儿童对科幻绘本的理解与接受能力,需要将科学知识、文学讲述与插画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将勇气、责任、求真、乐于探索等品质培养的理念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达到既为儿童打开未知科学世界的大门,又使其正确树立科学观、宇宙观和未来观的目的。

作者简介

冯莉,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编。从事出版工作25年,曾荣获多个国家级优秀图书奖项,被评为“桂冠童书”资深少儿图书编辑。策划和主持出版了大量的畅销书,并输出国外。代表编辑作品《稀奇古怪研究所》《动物的绝密档案》《给孩子的科幻绘本》

参考文献

[1]蒋爱平.当前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趣味性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2]张艳.引进版少儿科普图书的优势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12):39-42.

[3]杨雪,刘春雷.儿童科学绘本阅读的价值与指导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7):86-88.

上一篇:儿童科普绘本创作与思考——以《萌眼看世界》系列绘本为例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