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20年第4期»创作谈»少儿博物学创作策略探析

少儿博物学创作策略探析

科普创作

彭绪洛

2020-12-29 08:59

博物学,包括天文、地质、地理、生物 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 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多学科内容,是 动植物、矿物学、生理等多学科的总称,是 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是自 然科学研究的四大传统之一。进一步细致化 表述,就是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 等所做的观察、发现、描述和分类。

博物学内涵丰富,历史悠久。魏晋时 期,就已经涌现出大量博物学家,如陆玑、 郭义恭、张华、郭璞等。陆玑的作品《毛诗 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 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郭义恭的 《广志》记述了各地物产;张华的代表作品 《博物志》,则是一部记录地理知识、历史 传说和名物考证等内容的著作;郭璞注释过 《水经》《山海经》等。《水经》是中国第一 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 国古代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神话、巫 术、宗教、医药、民俗等的著作。

近代史上,博物学的分类曾经发生过 一些变化,但是一直没有成为一门专门的学 科,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博物学家在夹缝里求生存和发展,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 博物学知识面宽而广,要想学精学透是一件 难事。再加上应试教育本身对博物学教育不 够重视,所以很多人就轻视甚至放弃了博物 学知识的学习。

现如今,一方面,人类社会面临的环 境、生态、资源等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维 持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环境等, 成了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情;另一方面,因 普及得不够全面也不够到位,久居室内的孩 子们缺乏博物学基础知识,对身边的花草树 木、自然现象感到生疏,分不清麦苗和韭 菜、沉积岩和火成岩、驴和马等,生活中遇 到被蜱虫、水蛭咬伤等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 理。这种情形下,重提博物学,复兴博物 学,意义非凡。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曾说:“从科 学传播学和科普的角度来看,博物学应当优 先传播,再才是研究。对于正处于多学科启 蒙教育的青少年来说,给他们创作少儿博物 学作品,以及推荐和阅读少儿博物学作品, 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意义非凡。”[1]

少儿博物学作品和普通的成人博物学作品相比,更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为 少年儿童的基础知识有限,如果写得太深奥 他们会读不懂,所以需要内容通俗易懂,讲 解深入浅出;太学术、太理论化的文字他们 读不下去,所以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太枯燥他们更读不进去,所以语言一定要轻 松,就像日常聊天一样,不知不觉中,孩子 们就被带入其中,深入文本,接触并学到丰 富的博物学知识。

笔者在近20年创作中,一直努力通过 少儿探险文学作品,来承载和展现少儿博物 学知识。笔者希望给广大少年儿童做一些基 础知识的普及,并让他们爱上科学,了解大 自然,热爱与理解生命及其多样性,而最终 目的是想培养他们的博物学思想,丰富其基 本常识,提升其科学素质。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创作,来谈谈少 儿博物学作品创作的几个要点。

一、将知识融入故事化叙事中

小学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知识面和知 识量有限,他们刚开始接触自然课中少量物 理、化学、天文、地理知识,所以只能给他 们普及一些基础的博物学知识。

笔者在探险小说《少年冒险王》(大连 出版社2014年版)中,融入了各地的天文、 地理、人文、历史、特色动植物知识,也介 绍了如何在不同环境中辨别方向,如何寻找 水源和食物,遇到各种危险后又应该如何求 生和规避危险等。书后面还附有“野外探险 生存手册”,详细讲解探险实用小知识。在 这个小栏目里,笔者尽量规避专业术语,而 使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词语。比如,介绍沙 漠中的水源时,会介绍其往往含有碱性矿物 质,不能直接饮用,要经过过滤或者适当 处理后才能饮用,而不是直接用专业的术语 “硬水”来表达[2]。

《守护可可西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9年版)一书中,我写到了高原反应的症 状及其缓解办法,这些实用知识渗透在扣人 心弦的情节之中,让孩子们一读就懂。在书 中,进入高原地区后,宁朗对香蕉熊讲解了 高原反应的症状:“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 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 高原反应症状。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平均海拔 在4000米以上,产生头晕、干呕什么的也 正常。其实,我也有些不舒服,咱们都吃点 药,预防着吧。”之后,宁朗就找出了可以 缓解高原反应的银杏叶片,让大家吃过药之 后休息一阵,不要急着赶路[3]。孩子们读后 就能明白高原反应是正常现象,不太严重的 高原反应可以靠吃药和休息来缓解。

《虎克大冒险》(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9年版)系列探险小说中,笔者根据内 文涉及到的博物学知识,专门设置了一个小 栏目“博物志大讲堂”。比如介绍“海上风 暴”“热疹”“海啸”“磁场”等知识的时候, 都是结合探险小说中写到的故事,将陌生的 概念形象化地呈现出来,便于孩子们理解。 书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发生海上风暴时的场 面:“天空越来越黑,就像一个恶魔展开了巨 大的羽翼,遮挡住所有阳光。海面上掀起数 米高的巨浪,猛烈地拍打着‘玛丽号’的船 身。”[4]孩子们在生活中没机会见到海上风暴, 但看过这些描述之后,眼前出现画面,也就 有了直观的了解。在稍后的章节尾,又专门 对“海上风暴”这个概念做了补充说明。

《兰草谷历险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 年版)、《三峡小探险家》(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年版)等作品中,也是这样深入浅出, 以故事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向孩子们传递着博物学知识。

二、活学活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笔者在创作博物学相关的作品时,秉持 严谨的态度,多方求证,最大可能地使用权 威定论,尽力确保知识的科学性,不误导读 者。博物学的知识面宽而广,是单一学科的 学习所不能完全覆盖的,所以这对创作者的 要求极高。

书本上的博物学知识,主要是前辈们根 据经验总结而来的。笔者在十多年的行走和 探索过程中,发现这些知识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知识基本正确,直接可以为我们 所用,也可以直接写到作品中去,再传授给 更多的小读者朋友们。这类知识占大多数, 主要都是一些基础的常识性知识。

第二类是一些需要灵活变通才可以使用 的知识。比如关于狼的知识,之前读到书中 所写,遇到狼后可以用火把、金属敲击的声 音,以及口哨,还有强光手电来驱赶狼[5]。 可现实中狼并不太惧怕这些,只是稍微有所 恐惧,会暂时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已,它 会十分耐心地跟踪并等待下去。如果此时人 没有更有效的应对办法,处境就会变得非常 危险。另外,不同环境下的狼,性情也是大 不相同的。加拿大的探险爱好者千颜在交流 时告诉笔者,加拿大的狼并不凶猛,甚至很 温顺,因为狼的食物太多,它们从来不对人 构成威胁,人类当然也不会去伤害它们,人 与狼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友好关系。

第三类是常记载于书本上但本身有错误 的知识。这些错误并非先辈们有意为之,而 是囿于曾经的环境与技术水平,先辈们所能 掌握和了解到的仅限于此,但随着科学技术 的进步,随着人类不断进行探索和发现,知 识得到了更新。人类对太阳系与宇宙的认识 就是不断深化的,引力波的预言与发现之间 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再比如中国日报网转 载自新华网的一篇文章《消夏趣谈:如何和 蚊子完美地死磕到底》中说,常见的蚊子寿 命,雄蚊约7~10天,雌蚊1~2个月[6]。可现 实中,蚊子会躲进家里或者是找隐蔽的地方 躲藏起来,当气温降低后,它们不再飞行, 也没有活动能力,更没有繁殖能力,几乎进 入了冬眠状态。第二年初夏气温回升后,它 们再出来继续活动。而中间漫长的冬季和春 季,远远超过记录中的时间。

笔者的日记体作品《我的探险笔记》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版),就如实 记录了笔者这些年来探险过程中的所见所 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其中涉及到丰富 的博物学知识,在遵循其本真的同时,我也 会对那些自己观察、实践所得与书本记载有 出入的知识提出疑问,然后去寻找答案,从 而引导青少年读者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盲 目迷信权威。不过,毕竟一个人的知识量和 知识面是有限的,所以错误和失误在所难 免,作者能做到的是写作时反复谨慎求证, 将错误率压到最低。

笔者在罗布泊探险时,想验证罗布泊是 否彻底干枯,于是有一天早上特意起早,在 沙地上挖了一个近一米的沙坑,最后在坑底 看到的仍然是干枯的沙子。笔者还曾经看到 一片白茫茫的沙地,一开始以为是白色的沙 漠,后来笔者亲自上前,仔细查验,还用手 指蘸白色物体品尝,最后发现那白色的“沙 子”其实是露天的矿盐。笔者在探险中得到 了真实的体验和严谨的查证结果,还把这些 经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写入故事之中。

不仅是罗布泊,为了确保博物学知识的 准确性,笔者亲历多地探险求证。天津理工大学的舒伟教授曾这样评价笔者的作品:“对 于那些旅行和探险爱好者,书中揭示的如何 在不同地貌和气候条件下进行探险,包括实 地探险细节和探险攻略,保证体能的食品准 备、科学求生技能和荒野险境自救招数等, 具有很强的探险实践指导价值。”[7]


图1 《我的探险笔记》系列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12月)

三、以趣为引,激发读者好奇心

少儿博物学作品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是 吸引少儿读者的重要因素,因为孩子们喜欢 的是有趣的故事,特别是曲折复杂、紧张刺 激的故事情节,这样能勾起他们的阅读欲 望,促使他们深入阅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到书中涉及到的博物学知识。

再好的书,孩子若没有兴趣,不愿意 拿起来并翻开,或者是读了几页后就放下丢 在一旁,就起不到传播的效果,更无法做到 知识的普及。所以,趣味性和故事性至关重 要。在多年的创作以及每年通过近百场进校 园讲座和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孩 子真正喜欢的作品,或者是自主选择、主动 阅读的作品,无不包含趣味性和故事性这两 大特点。

由此,笔者在创作博物学作品时,尽可 能地讲究趣味,所写的内容是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这就会调动起他们探索的欲望, 很容易就把他们带入故事之中。同时,故事 情节设计得一波三折,要尽可能超出他们的 想象,让他们觉得新意不断、悬念不断、创 意不断,把小读者的这种好奇心紧紧抓住, 让他们掉进复杂曲折的故事之中,欲罢不能, 而同时也被书中的博物学知识浸润了。

例如《勇闯死亡谷》(浙江少年儿童出 版社2019年版)一书中写道,在探险爱好 者韩世勋的带领下,聪明吴、小机灵、香蕉 熊和水桶妹随他前往昆仑山死亡谷探险,同 行的还有一个叫小贝的年轻人。6人进入死 亡谷后,体验到了温差巨大的高原气候,找 到了神奇的沙子泉,遇到了好客的矿物勘探 工人和高原生存经验丰富的牧民,甚至还遭 遇了暴风雪和熊的“窥视”。有人打了退堂 鼓,有人陷入沼泽却想要放弃自救,越是深 入腹地,就越危险。读者也怀着好奇心跟随 主角团漫步山间,领略了昆仑山风光,了解 了高原生态,见识了沼泽地以及高原反应现 象,还能从角色遇险的经历中学会野外遇到 狼之后的求生方式等知识。

笔者经常在野外探险科考,虽然条件 比较艰苦,但也不忘在探险记录中传递趣味 性。如在《神农架野人谷》(长江少年儿童 出版社2017年版)中写道:“我们刚到这个 位置安营扎寨时,相互点评各自选定的帐 篷位置,有可以看到小溪的‘海景房’,有 ‘山体别墅’,甚至还有一个帐篷在一棵大树 下面,号称‘古树小屋’,这都是大自然提 前给我们准备好的。”[8]只有游走于自然天地 间,才能让孩子充分认识大自然,才能感受 到“天地川泽相通”的自然伟力,才能意识 到人类的渺小,对世间万物心存敬畏[9]。

拥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作品具有一种 魅力,它会吸引你情不自禁去阅读和寻找答 案,让你急切地走进书中,走进主人公的生命中,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这个过 程又能让读者不知不觉读到并学到博物学知 识,改变了博物学知识在许多人心目中枯燥 和单调的印象。

笔者为了给孩子们创作知识正确、更 有趣味的少儿博物学作品,先后徒步环阿尔 卑斯山勃朗峰,穿行敦煌段雅丹魔鬼城,徒 步神农架原始森林无人区、乌孙古道和古蜀 道,攀登了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自驾 走了滇藏线、川藏线和青藏线,成功穿越了 中国四大无人区中的可可西里和罗布泊,到达楼兰古城、高昌故城、火焰山、塔里木盆 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神秘之地。结合笔者 多年来博物学的创作和实地探险体验,是以 为记。

作者简介

彭绪洛,儿童文学作家、探险家。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主要 从事少儿科学探险小说和科幻小说创作。曾获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大白 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少 年冒险王》《虎克大冒险》《我的探险笔记》等。

参考文献

[1] 刘华杰.博物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彭绪洛.藏宝图的秘密[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

[3] 彭绪洛.守护可可西西里[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

[4] 彭绪洛.藏在宝瓶里的牛皮卷[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

[5] 王经胜.科普知识博览·动植物百科·狼[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6] 消夏趣谈:如何和蚊子完美地死磕到底[EB/OL].(2012-07-25)[2020-05-22].http://www.chinadaily.com.cn/ dfpd/2012-07/25/content_15615069.htm.

[7] 舒伟.少年探险小说的博物学意义[J].百科知识,2018(07):62-64.

[8] 彭绪洛.神农架野人谷[M]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9] 崔昕平.行者的文化探险与博物记[N].出版商务周报,2017-12-31(7).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