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20年第4期»后疫情时代的中日科幻论坛»超越疫情的桥梁

超越疫情的桥梁

——《科幻世界》与中日科幻交流

科普创作

姚海军

2020-12-28 15:08

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科幻世界》这本 杂志和它主导的科幻活动,以及其品牌之下 的科幻图书“视野工程”在中日科幻交流中 所发挥的作用和我的一些期望。科幻本身是 一座超越疫情的桥梁,它用共享未来的方式 将世界各国人民凝聚在这伟大桥梁的两端。

人类的现实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甚至疫 病这种源于自然的灾难也能让我们的社会发 生深刻改变。好在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在这 颗小小的星球之外,有怎样浩渺的宇宙。从 人类的角度观察,所有现世的纷争都不过是 我们这个物种实现关涉宇宙的宏伟目标过程 中微不足道的插曲。这解释了美国前总统奥 巴马(Barack Obama)在阅读完《三体》之 后何以发出那样的感叹。我想,这也是1979 年科幻作家布莱恩·奥尔迪斯(Brian W. Aldiss)随英国名人代表团访华时,向时任 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建议中国应该发展科幻 的原因。科幻是一种蕴含创新精神的文学, 拥有超越性的视野和变革的力量,更包含着 人类解决困境与纷争的智慧。我希望有更多人来阅读科幻。

我所供职的《科幻世界》,在1979年创 刊时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它在未来岁月中所担 负的使命。那时候它还叫《科学文艺》,是 改革开放所催生出的众多科普杂志中的一 家,像很多当时的科普杂志一样,科幻小说 只是它的内容板块之一。


图1 《科学文艺》1979年创刊号

1983年,科幻小说处境恶化,几乎所 有的科普杂志都不再发表科幻小说,而《科 学文艺》却成为延续科幻火种的唯一“基地”,市场的选择和出版者对国家发展的预 见,最终在1991年,让这本原本的科普杂 志变身为中国第一份专业的、有正式刊号的 科幻杂志。

改变刊名后,《科幻世界》便展露出了国 际视野。这本杂志不仅几乎每期刊发外国科 幻小说,还通过开设栏目的方式将很多国外 科幻作家以及他们的重要作品介绍给读者。 不要小看这样的介绍,我在2002年开始做 科幻图书时,很多选题便来源于这些介绍性 文章。我们今天不应该忘记吴定柏、王逢 振、王荣生、叶永烈等前辈,还有吴岩通过 这本杂志沟通世界的努力。

1991年,几乎与更改刊名同时举办的 成都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年会,更是展现出杨 潇等前辈的远见与行动力。那次年会,来 自日本的柴野拓美、欧洲的布莱恩·奥尔迪 斯(Brian Aldiss)、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波尔 (Frederick Pohl),在成都今天著名的旅游区九 寨沟分别点燃了象征亚洲、欧洲与美洲科幻 的三堆篝火。那精神的火焰穿越时空,今天 仍然在跳动燃烧。那次年会也可称为我国科 幻出版人通过国际交流改变国内科幻小说处 境的第一次努力,它虽然没有完全打破科幻 被冷落的僵局,但也使科幻的处境大为改善, 很多出版社从此又开始出版科幻小说。

《科幻世界》最核心的工作之一,是培 育科幻作家。但除此之外,促进科幻文学的 国际交流一直是这本杂志的另一个工作主 轴。因此,通过这本杂志,读者不仅可以管 窥世界科幻创作,还可以认识林久之(本名 岩上治)这样的科幻研究者与活动家。

1997年的北京国际科幻大会,是《科幻 世界》杂志最为亮眼与成功的一次策划。大 会彻底扭转了科幻文学的“胡思乱想”的负面社会形象,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扫清了外部 障碍。

相信大家已经看到,现在每两年一届的 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为科幻文学乃至产业带来 的变化。2019年的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不仅 仅包含了成都申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内容,我 们还开始在会上讨论未来的亚洲科幻大会。 这是一个全新的、鼓舞人心的创想,它意味 着亚洲科幻的发展,意味着科幻正在成为真 正的世界性的文学。我相信,很多人都感受 到了来自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包括中 国科幻界朋友们对未来的热切期许。


图2 《科幻世界》2020年第9期

2000年前后,《科幻世界》杂志已经发展 出姊妹刊《科幻世界·译文版》的雏形,并 在2005年正式定型为月刊。作为中外科幻 作品展示的平台,《科幻世界》和《科幻世 界·译文版》都刊发了大量国外科幻小说, 这些小说主要来自美国作家,但也包括来自 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印度 等国的科幻小说。在日本方面,《科幻世界》 译介最多的三位作家分别是梶尾真治、小松 左京和小林泰三;《科幻世界·译文版》译介 最多的则是小林泰三、梶尾真治和小川一水。

科幻世界杂志社与早川书房有较为紧密的合作。我曾与编辑团队一起两次拜访早川 书房,2019年成都国际科幻大会,我们专门 邀请了早川书房参加。在这种背景下,《科 幻世界·译文版》与日本《科幻杂志》(『SF マガジン』)多次推出对方国家的科幻专辑。 《科幻世界·译文版》2018年6月的专号集 中刊发了藤崎慎吾、小林泰三、上田早夕 里、朝松健、小川一水、冲方丁、飞浩隆和 六冬和生的作品;2019年10月专号则集中 刊发了小川哲、柞刈汤叶、小川一水、八岛 游舷、乾绿郎、泽村伊智、上田早夕里、乾 石智子、立原透耶和冲方丁的作品。这些作 品中,大部分是科幻,但也包含了奇幻。中 国读者一般对科幻与奇幻是分得很开的。日 本的《科幻杂志》也不止一次推出中国专辑, 刊发了王晋康、何夕、赵海虹、宝树等人的 作品。今年下半年《科幻世界·译文版》和 《科幻杂志》还将会推出日本与中国科幻专 辑。在这个新的日本科幻专辑中,读者将会 认识到山川方夫、野崎窗、伴名练、柴田胜 家、宫泽伊织、宫西建礼等作家,而日方的 中国科幻专辑将刊发王晋康、宝树、查杉的 近作。这一系列专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 国科幻的相互学习与借鉴。


图3 《科幻杂志》1964年第12期

早在2002年便已启动的科幻图书“视 野工程”,是《科幻世界》所建立的中外科 幻汇聚与碰撞的另一座桥梁。“视野工程” 主要包含四个书系,即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世界科幻流行丛书、世界奇幻大师丛书和中 国科幻基石丛书。其中的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目前已经引进世界科幻代表性作品182部, 囊括了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 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阿瑟·克 拉克(Arthur Clarke)等大部分一流作家的 重要作品。这套丛书在2005年收录了首部 日本科幻小说,即小松左京的代表作《日本 沉没》,是这部经典作品首次以完整译本的 面貌在中国呈现。在此之前的1975年,也 就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前一年,这本书曾 以“内部参考”的形式出版删节本,那可能 是“文革”期间中国大陆出版的唯一一本长 篇科幻小说。

到2010年,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一次集 中推出了四部日本科幻长篇,即神林长平的 《棱镜》(『プリズム』)、山田正纪的《神狩》 (『神狩り』)、飞浩隆的《废园天使》(『廃 園の天使』)和野尻抱介的《太阳篡夺者》 (『太陽の簒奪者』)。在很多中国读者看来, 能够进入世界科幻大师丛书,是对作家地位 及其创作成就的认可。这次集中出版,让中 国读者认识到日本科幻作家在长篇创作方面 所进行的多方位富有价值的探索。诸如《太 阳篡夺者》的未知与宏大、《神狩》的神秘与 文化传统,以及《棱镜》与《废园天使》的 超越与个性,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就在 不久前,我们刚刚又续约了这四本书的版 权。整体看来,日本科幻正在赢得越来越多 中国读者的喜爱。但与此同时,日本科幻的轻小说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科幻核 心读者群对日本科幻的轻视。科幻在中国被 视为严肃的类型文学。或许未来中国读者的 口味也会改变,但这显然需要一个过程。专 业人士对科幻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评价积 极,我也认为日本科幻为中国科幻发展提供 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路径。

到目前为止,世界科幻大师丛书除收录 了上述五位作家的作品外,还收录了田中光 二、小川一水、藤崎慎吾和上田早夕里的作 品,在已经出版的182本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中,日本科幻有13部。

中国的科幻读者倾向于富有科技创想、 格局宏大的科幻小说,但其包容性也不可忽 视。每个人都有好科幻的定义,以我自己为 例,我心目中的好科幻,一是要想象丰沛;二是要回归文学的本源,要讲出好故事;三 是要对技术渗透下日益复杂的现实乃至未来 有所思考。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现有的13 部日本科幻,都属于我喜欢的作品。我期望 这个书单能够更快速地扩大,这也算是一个 出版人对中日文化桥梁建设所奉献的一份绵 薄力量。

作者简介

姚海军,副编审,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 编,四川省科幻学会副会长,华语科幻星云奖 联合创始人。曾创办中国第一份科幻迷杂志 《星云》,发起并推动“科幻图书视野工程”, 至今已经形成了四大书系。曾获“新中国60年 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奖 章和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编辑奖”、中国科 幻银河奖“特殊贡献奖”。

上一篇:像音乐一样,科幻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