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21年第2期»书评»两性关系如何承载人类进化史

两性关系如何承载人类进化史

——评《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

科普创作

殷融

2021-07-27 11:12

经典美剧《老友记》(Friends)中有一个小 故事,钱德勒从不会觉得珍妮丝的笑声很烦人, 但他的朋友们却非常受不了,直到分手后,钱德 勒才发现珍妮丝的笑声是多么“恐怖”。如同人 们常说的,“爱情使人变得盲目”,在很多情况下 激情就像是脑内的美化滤镜,它会夸张伴侣的所 有优点,同时又让我们对缺点视而不见。

盲目冲动只是两性关系的冰山一角,在现 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因为两性关系而感 到痛苦、快乐、苦闷、迷茫、疯狂。人们很难 找到另一个像两性关系这样的主题,充斥于各 类诗歌、音乐、文学、电影、肥皂剧和综艺节 目,为社会提供数不尽的谈资。为什么两性关 系会占据我们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位置?与之相 关的种种心理与行为现象有什么成因?它们能 反映出哪些贯穿于人类演化史的奥秘?在戴 维·M.巴斯(David M. Buss)的著作《欲望 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TheEvolutionof Desir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一书中,你 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戴维·巴斯与《欲望的演化》

1859年,生物学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巨 著——《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出 版了,这本书结尾处提到,“演化科学将会照亮 人类起源的研究前景……在遥远的未来,心理学 研究将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查尔斯·达 尔文(Charles Darwin)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除 了身体生理特征具有适应性外,人类精神属性也 是千万年来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我们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复杂组合并精妙运转的机器,其功能在 于使有机体得以生存和繁衍。


图1 《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

遗憾的是,达尔文预言的这个“遥远的未 来”确实足够遥远。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 里,社会科学界对“用演化学说解释人类心理 与行为特征”始终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直到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一局面开始发生转 变,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演化理论解释人类行 为,由此拉开了心理学领域达尔文主义革命的 序幕。其中,“两性关系”既是这场革命的前沿 阵地,也是这场革命中战果最丰硕、最被其他 学者所肯定的战场。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戴维·M. 巴斯教授正是演化心理学两性关系研究领域的 领军人物。巴斯刚刚涉足这一领域时,这方面 的实证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但20世纪80年 代,他就对人类择偶策略进行了开创性的跨文化 研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先驱者。在40多年的 学术生涯中,巴斯出版了9部著作,发表了200 多篇学术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 学贡献奖。他的《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自1999年首版以来,一直是演化心理学 领域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科普作品之一,也是 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演化心理学教材。

巴斯另一本代表作《欲望的演化:人类的 择偶策略》(以下简称《欲望的演化》)则是关于 两性关系演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第一版出 版于1994年,一经问世就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 并因受市场肯定而陆续再版。在后续版本中,巴 斯又将择偶策略研究领域的新成果融入其中,例 如同性恋的起源、关于女性性高潮的解释、文 化背景对两性关系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20年8月出版了该书最新修订版(英文版 出版于2016年)的中文译本,因此从某种程度 上看,本书既是一部畅销了近30年的经典作品, 也是整合了当前科研进展的新作品。

两性关系在人类行为领域具有特殊意义,在 人类的演化过程中,文明爆发使我们早就解决了 饥饿、严寒以及捕食者威胁等生存困境,但生殖 竞争却一直很激烈,所有人类成员都要努力将自 己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性不仅仅是一种生物行 为模式,它是我们生活的核心部分。对一个演化 心理学家来说,“性心理学”无所不包:青春期 时的自尊、原始的性冲动、成年后的竞争意识、 追求或遗弃伴侣、亲子关系、坦然面对死亡…… 一切都与繁殖有关。

性是目标,也是手段。我们发明了种种与性 选择相关的法律、观念和禁忌,我们描绘性、谈 论性、研究性。我们会为了性资源去竞争,去比 拼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迷人的外表以及 更有魅力的品质。总之,人类在性方面做到了真 正的创意十足,没有哪种行为能比性对人类演化 产生更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两性关系承 载了人类的演化史。正如巴斯所言:“那些无法 成功择偶的人也无法成为我们的祖先……每一个 活着的人都是那条漫长且绵延不断的成功择偶链 的后裔……我们的择偶心智——浪漫的喜悦、激 情的迸发、爱情的成功是这一演化历程的幸运产 物。”而《欲望的演化》一书,正是从演化视角 出发,揭示出隐藏在人类择偶行为背后的种种无 意识动机、规律与基因策略。

二、写作特色:用最严谨的科学解释最 生活化的两性现象

《欲望的演化》一书呈现出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内容全面,本书涉及了几乎所有与两 性关系相关的问题,例如:男女在长期择偶关系 中分别更看重哪些指标?这种差异有什么演化意 义?为什么男人更容易性幻想、更容易出轨、更 容易购买性服务?为什么女人更容易化妆与整 容?好身材与美貌代表着什么?女性会使用哪些 情感操纵手段?幽默、艺术、道德和创造力与择 偶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人们有时更喜欢“圣母”, 有时更喜欢“荡妇”?忠诚能带来什么好处?怎 么解释同性恋的起源?如何理解性骚扰与性侵犯 现象?为什么承诺有时是一种自我欺骗?在书中 你可以看到,巴斯如何用一个简单统一的理论, 对形形色色的性问题做出解释:概括来说,它们 都是适应机制,是人类祖先在演化环境中形成的 择偶策略,目标是提高基因的繁殖收益。

第二,实证内容丰富。巴斯本身就是演化心 理学实证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他曾主持了有史以 来对人类择偶欲望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历时5 年,跨越37种文化,涵盖了不同种族、不同政 治体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宗教信仰、不同 收入水平以及不同婚姻制度下一万多名被试;而 他所领导的实验室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共进 行了100多项与择偶主题相关的实证研究。除了 自己的研究外,巴斯在书中还汇聚了来自社会心 理学、生理心理学、医学、传媒学、动物行为 学、认知神经科学甚至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 成果。因此,书中的一个个具体假说并非空中楼 阁,而是有足够的直接或间接支持证据。巴斯充 分展示了作为一门科学的演化心理学在两性关系 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第三,措辞科学严谨。巴斯在书中反复强 调,性策略这个术语只是一种隐喻,但这不代 表人类会“有意”做出种种策略选择。就像心跳 是一种生物策略,它的作用在于向人体器官组织 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和各种营养物质,但我们并不 会有意识地使用心跳这种策略,一切是自动完成 的。早在我们祖先还没有产生种种复杂的思想之 前,人类的性选择与繁衍史就已经发生了。演化 利用的不是人类的理性和智慧,而是情感和直 觉,它通过情感阀门的开与关影响到人类择偶行 为。我们身体携带的基因通过调控不同的情感, 让我们“表现出”理性且合乎逻辑的行为,但它 们并不是有意思考的结果。例如,如果同时存在 两种基因,一种基因会让女人对有家庭责任感的 男性更“有感觉”,另一种基因会让女人对风流 浪子更有感觉。可以预想到,前一个女人的孩 子会在父亲的照料下更好地生存繁衍,调控她 这种偏好的基因也会在竞争中胜出,因为她的 后代会继续遗传其基因。但这个女人并不需要 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负责任的男人,不需 想到自己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能得到什么,也 不需要能计算自己未来孩子将获得的收益。她 只要“爱”上他就可以了,情感被设计成为演 化逻辑的执行者。

第四,循序渐进,简单易懂。事实上,达 尔文在1871年的巨著《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of Relation to  Sex)中,就富有洞见地提出了“性选择”理论, 这为性主题研究的宏伟大厦奠定了基石;20世 纪60至70年代,威廉·D.汉密尔顿(William D.  Hamilton)提出的“亲缘选择理论”、乔治·威 廉姆斯(George Williams)和罗伯特·特里弗斯 (Robert Trivers)提出的“亲代投资理论”、约 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提 出的“频率制约选择”则为这座大厦构筑了坚 实的骨架。然而在本书中,巴斯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谈论这些宏大理论或抽象概念,他以问题 为导向,以两性关系的发展阶段为线索,将生 涩的理论知识穿插于对两性关系的解读中,将 现象、理论、解释和证据融会贯通,徐徐展开, 娓娓道来,这大大降低了本书的阅读门槛。毫 不夸张地说,没有任何学科背景的人也可以毫 无障碍地阅读本书。

三、社会现实意义:生活方式转变对择 偶倾向的影响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择偶策略不仅关乎 个人,它可以解释许多当下的社会转型特征,引 发我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例如,当前欧美 及东亚主要国家的结婚率都在不断下降,达到了 历史最低水平。究其原因,婚姻的本质是人类 在特殊的生理及养育条件下所诞生的一种为遗 传繁衍服务的行为模式。而在现代社会,随着 经济、福利、法律与其他生活方式的转变,婚 姻不再是养育子女的必要条件,婚姻正在逐渐 丧失原始功能。

实际上,我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对择偶 倾向产生广泛影响,由于择偶偏好是为基因遗 传服务的,而现代社会某些技术条件的发明, 使得这些偏好对于繁育后代来说已经不再那么 必要了:亲子鉴定能保证丈夫不用担心自己上 当受骗养了其他人的孩子;试管婴儿令生育资 源贫乏的女性也能传宗接代;女性独立经济能 力的改善,让她们不需要对丈夫的遗弃而焦虑 不安;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导致单亲抚 养孩子的难度大幅下降……总之,很多原本由 择偶偏好来完成的目标,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其 他途径来实现了,因此择偶偏好也会随之改变。 最典型的例子是,随着可靠避孕措施越来越普 及,女性意外怀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于是男 性对配偶性关系史及贞节的重视程度会不断下 降。同时,可靠的避孕措施还导致短期性关系 越来越普遍。

当然,择偶环境的改变,有时也会带来许多 糟糕后果。人类祖先生活在狩猎-采集部落中, 在那样的小社会里,每个男人只有十几个潜在伴 侣,因此,与配偶维持长久稳定的关系是一种自 然且必要的选择。而在现代大城市,每个男人日 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成百上千正处于“生育黄金 期”的年轻异性,更重要的是,他们能通过互联 网、杂志、电视、手机、电影和广告看到数不尽 的性感美女,视觉印象会无意中触发男性的评价 机制,导致他们的择偶标准更高或更容易对配偶 产生不满。与此同时,这些媒体形象也会为女性 带来潜在伤害,它们引入了一种不健康的竞争 关系,导致越来越多女性会通过节食或整容等 极端手段,达到男性期望(但又不切实际)的 美丽标准。

四、道德与科学立场:反自然主义谬误 与遗传决定论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的道德立场与科学 立场。巴斯在书中澄清了许多人们对演化科学的 误解,其中,“自然主义谬误”是人们面对演化 解释时常出现的一种思维偏差,这种观念往往 将“存在的”视为“合理的”。但实际上,探索 一种行为机制的演化成因,并不等于为其进行辩 护。就像自然界存在着瘟疫、寄生虫、遗传疾病 以及气象和地质灾害,可我们总是试图去消除这 些自然事件,而从不会认为它们是合理的。“自然如此”并不意味着“本该如此”。

演化心理学家会提出人类某些心理倾向的由 来,向大众呈现自然演化如何塑造了这些心理倾 向。但这不代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没有理由以自然选择过程作为自己的道德标 准。例如男性的性嫉妒,它是一种因保护男性遗 传利益而演化出的适应性机制,然而,伴随着性 嫉妒而产生的杀妻、家暴、杀婴以及割礼等现象 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女性都造成了巨大伤害。理解 男性性嫉妒的演化根源,不等同于我们要去接受 或宣扬它。

人类很多两性观念都是祖先在狩猎-采集 生活环境下形成的,经历了日久岁深的世代更替 后,这些与后工业化社会格格不入的观念却依然 铭刻在我们大脑中。与我们想要追求的现代道德 立场相比,它们有时既阴暗野蛮,又异常顽固, 例如保守的贞洁观与婚姻观、对女性的污名化、 性别刻板印象、强奸冲动。当我们试图去了解某 些遗传疾病的成因时,不是要给疾病开脱,而是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同样的,如果我们 要追求一种与自然选择相悖的标准,至少先搞清 楚那些我们反对的立场到底从何而来,这才是演 化解释的价值体现。那些过于一厢情愿的理想主 义信念——例如相信男女在生理与心理上完全平 等、人类不会以貌取人、女性不在乎配偶的经济 地位——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天堂。相反,承认我 们的心理结构具有不合时宜的一面,同时探寻其 根源,与之抗争,这才会让我们更接近美好的乌 托邦。

在科学立场上,巴斯特别澄清了错贴在演 化科学上的“遗传决定论”标签。许多人担心, 如果择偶策略根源于我们的演化生物系统,那 么它应该是恒定不变的,我们注定要服从生物 本能的规定,就像刻板接受指令的机器一样。 这种信念错误地将环境与遗传因素完全对立起 来,贬低了人类适应机制的灵活性,实际上, 人类行为是二者的共同产物。遗传内置在我们 体内的不是行为,而是发展程序,这种发展程 序会根据社会环境的反馈信息调整个体心理发 展方向。

自然选择为人类设计了巨大而精美的大脑, 它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我们能对诸 如性别、地位和其他与我们生殖前景息息相关 的环境线索保持敏感,从而选择出最适合当下环 境的择偶策略。例如,它为男性装载了“家庭至 上”的软件,但也装载了“抛妻弃子”的软件, 至于个体会运行哪一款软件,要取决于他对自我 魅力的认知、环境中异性资源的数量以及在特定 环境中抚养儿童的代价等因素。我们不是采取单 一不变的策略,而是在一份备选清单上选择最合 适的策略,个体并非缺乏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 总之,无论是在两性关系还是其他领域,“多样 性”与“灵活性”才是演化赋予人类的根本特 征,而演化心理学家,则是真正的环境-遗传互 动论者。

五、“自助”价值:创造和谐两性关系

虽然巴斯认为书中关于人类择偶策略的研究 仅服务于学术目的,不带有任何政治企图,但这 不意味着书中的知识对个人来说不具有任何实际 意义。其实,本书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本关于两 性关系的心理自助类书籍,不同于陈词滥调的心 灵鸡汤,它真正揭示了人类择偶的奥秘与本质。 书中关于两性的知识可以深刻影响一个人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它能让我们每个人更了解自己, 也更了解异性的欲望与需求;它能让我们选择 最合适的求偶行为,也能让我们在各种约会场 景——无论是青春期的邂逅、大学的联谊会还 是工作后的相亲——免于挫败与无助;它能让 我们克制冲动,解开疑惑,也能让我们化解冲 突,调和彼此。

基因本身是冷酷无情的,但它可以孕育出 温暖人心的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夫妻, 他们无论经历怎样的崎岖坎坷、面对何种疾病 困苦都能始终相濡以沫,就像他们的婚姻誓词: “对你忠实,直到永远。”两个原本没有血缘关 系的个体,却能够将各自的资源汇集在一起, 相守一生,这是人类情感史上最伟大的壮举。 在两性关系中,我们不仅仅是依靠对方来满足 自身的某些需要,而是共同创造出新的成就, 携手摘取人类择偶策略的胜利果实。关于择偶 策略的知识则可以助推我们达到这种完美的和 谐状态。

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开始,地球已经走过 了三十多亿年变幻莫测的生命征程,在历经了无 数的偶然、幸运和巧合后,人类开出了这个星球 上独一无二的智慧之花。人类复杂的头脑其实也 是基因为了自我延续而“创造”出的手段,但如 今,我们却可以利用头脑来反思和揭示这一创造 过程本身。《欲望的演化》一书,正是我们反思 成果的体现。正如书中多次强调的,两性关系是 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探索和了解择偶策略,不但 能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也能让我们为自己 设计出更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女神形象的创新意义及理论价值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