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24年第2期»院士科普工作室»首创院士领衔,共书健康篇章

首创院士领衔,共书健康篇章

——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的生动实践

科普创作评论

黄晓刚 李文 林金国 熊丽娜

2024-08-06 12:36

“唯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做好医学科普工作,让健康知识转化为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增进全民健康。”作为全国首个以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医学会会长、武汉同济医院陈孝平教授在2021年中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作主旨演讲时,强调了医学科普的重要性。

2020年8月27日,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在武汉医学会正式挂牌成立。工作室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重要论断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由陈孝平院士领衔,邀请中国科学院饶子和、陆林、仝小林及美国科学院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四位院士担任“健康科普大使”,汇聚武汉地区167名顶尖医学专家团队,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要求,建立起“大专家小科普”权威精准健康科普工作理念,致力于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以服务群众身体健康、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为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向大众传播权威精准的健康科普知识。运行三年多来,工作室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带领专家团队朝着服务大众健康的方向前进,努力普及健康知识,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努力实现“让医学归于大众,用科普护佑民生”的创立初衷。

一、大棋局,开启新里程

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医学关乎人民的身体健康,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健康。健康需要长期维护,只有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应对自身的健康问题。因此,提升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而科普就是提升民众健康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并不高,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在预防疾病、早期发现、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普遍存在,健康科普任重道远。陈孝平院士指出:“单就医学来说,许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院士专家除了科研难题,还应把所学知识用到社会上,做好健康科普,防患于未然。在全社会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树立健康理念和生活习惯,是广大医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武汉医学会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医学社会团体,汇聚了武汉地区最优秀的医学科技人员。早在1948年,曾任武汉市医学会第十二至十五届4任会长的中国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教授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期刊《大众医学》,率先提出“让医学归于大众”的理念,开启了医学科普的前沿阵地,与武汉医学会百年来“以天下兴亡为己责,以服务人群为目的”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近年来,武汉医学会的医务科技工作者努力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科普资源,引导民众当好健康“第一责任人”,推进全民健康建设,助力实现健康中国宏伟战略。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大众更加重视和关注个人健康,对权威精准的健康科普内容更加渴求。为进一步履行学会的社会责任,打开健康科普工作思维视野的广度,加大创新实践的力度,践行“大科普”理念,武汉医学会会长陈孝平院士率先以他的名字建立了全国首个院士科普工作室——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开启了院士领衔、专家团队全面参与健康科普的新里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院士科普工作室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二、大视野,奠定新格局

桴鼓相应,枝干相持,“大科普”需要“大协同”,健康科普院士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牢牢树立大科普理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科普工作融入各领域、各环节,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使科普工作呈现出政府引导、信息化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崭新面貌。

(一)以责任担当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工作室充分发挥院士专家讲科普的独有权威精准和独有影响力的优势,在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冠疫情期间,工作室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投身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中去”,义无反顾地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同时,工作室充分发挥专业和专家优势,开设原创网络科普栏目《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邀请陈孝平院士及专家团队成员走进直播间,为大众讲解权威的健康科普知识。第一期节目邀请人民英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走进直播间,围绕“防疫不松懈健康好习惯”主题,为全民进行防疫提供专业科学指导。运行三年多来,工作室共制作完成《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42期,陈孝平、张定宇等近60位医界大咖走进直播间进行权威健康科普宣讲,网络观看量达到2.8亿人次。开设音频特别栏目《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时间》,在武汉交通广播黄金时段播出,收听率稳居同时段前三;将《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搬上湖北省电视台《荆楚大医生》栏目,开设电视健康科普节目《健康武汉》,获评2021年度全国广播影视业“最受观众青睐节目”。出版的健康科普书籍《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版)获2023年度全国工会职工书屋优选图书、2022年度医师报·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界好书”特别推荐等多项荣誉。

(二)以志愿者精神筑牢民心工程

工作室聚焦民生热点,结合武汉医学会“党建领航,汇智健康科普”党建品牌、“乡村振兴”“助农帮扶”等主题,由工作室专家团队组建专家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以“健康风向标”“医带医路科技帮扶”“党建惠民生健康连万家”以及科普“五进”为主题,开展健康咨询、科普义诊、基层培训、教学查房、手术演示等健康服务活动,服务边远地区居民健康,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打通健康通道“最后一公里”,在百姓身边设立移动健康宣讲阵地,各分会互为补充,形成科普合力。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陈孝平院士率工作室专家团队开展“医心向党庆百年,科普义诊护健康”百名专家、百场科普义诊系列活动,走进基层和群众面对面开展健康科普及现场带教活动,反响强烈。三年多来,工作室已开展300余场次科普义诊宣传活动,覆盖湖北恩施、孝感、荆州及江西井冈山等14个县市,服务基层群众数十万人次,用知识和汗水浇灌出“民心工程”的绚烂之花。

(三)以对话模式传承科学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工作室先后邀请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迈克尔·莱维特,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陈孝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邬堂春,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建国,策划“特别对话”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社区医生及大学生村医活动10余场次,希望用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年一代努力奋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成为照亮青年人奋斗路上的灯塔。尤其是在与社区居民的“医学服务者”和“健康管理者”基层社区青年医生及大学生村医对话中,倡导大家在扎根基层、主动作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将正确的防病治病理念和健康教育防范知识传播给百姓,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四)以跨界合作践行大健康理念

在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的带动下,武汉地区邓子新、桂建芳、刘经南等院士专家纷纷响应,先后成立了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科普工作室,引起广泛关注。探索跨界科普新方向,推动健康科普模式迭代更新,也成为工作室探索的新方向。工作室与人民卫生出版社、武汉园林学会(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农学会(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电信学会建立横向联系,探讨科普跨领域联动合作,共同举办多场跨界科普活动,为大健康领域持续发展添动力。工作室及陈孝平院士个人先后参与邓子新、桂建芳、刘经南三家院士科普工作室一周年活动并参与协办三场跨界对话活动。工作室成立一周年之时,特邀中国鱼类遗传育种与发育遗传学领域专家桂建芳院士,举办了首场跨界对话,向大众科普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和生态保护。2022世界大健康院士论坛以“健康智汇向未来”为主题,再次拓展大健康矩阵,由医学、药学、数学、遥感、生物等多领域院士组成“跨界院士天团”,围绕医学发展与改革、健康管理、促进数学在健康领域的应用、生物医药等主题展开研讨,将大健康理论、实践、路径和产业探索推向新的高度。

三、大引擎,开创新局面

“从一线城市到乡镇农村,从活动现场到网络云端”,作为科普的重要载体,工作室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一头连着科技工作者,一头连着社会公众,发挥专家资源优势,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公众对科普服务的获得感不断增强。通过打造科技创新与人才优势“双引擎”,增内驱,强动力,跑出科普事业发展新速度,开创新时代科普工作新局面。

一是以人才优势推动品牌建设。在陈孝平院士的引领汇智下,武汉地区医学、药学、护理、中医药、预防医学等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相继投身到科普事业中来,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顶尖、全方位、全覆盖的专家团队,为工作室健康科普的权威性、科学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极短时间内锻造了包括国内首档网络系列健康公开课《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首个音频科普节目《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时间》,首档电视科普栏目《健康武汉》等强势品牌栏目。三年来,《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就百姓关心的常见病多发病等健康话题,围绕热点事件开展科普,帮助大众正确认识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共筑健康管理第一道防线,人民日报客户端、科普中国、视频号等20个平台同步推流,网络观看量累计达2.8亿人次;《健康武汉》节目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广播影视业“最受观众青睐节目”,对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以创新驱动赋能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健康科普工作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工作室充分发挥“开路工”与“播种机”的先到者、促进者作用,不断提升科普质量和能力水平,创新科普形式,完善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公众对科普的兴趣和热情,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工作室创新思路,将线上健康科普产品延伸转化。为了适应时下年轻人的阅读特点,工作室顺应短视频时代潮流,有针对性地将《院士开讲:全民健康课》直播节目浓缩成5—10分钟的系列视频《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时间》,同时还将视频内容转化成科普图文折页版,通过开展全国科普日、对口帮扶、三大主题等线下活动,向中老年群体及乡村百姓发放,丰富权威科普的传播渠道。工作室还举办两届健康科普大赛,吸引武汉市60家医院参与,广大医务工作者围绕社会健康热点,结合时下大众关注的焦点,通过相声、小品、动漫、沙画、图书等形式,进行多维度科普讲解。颁奖典礼在科普中国、见微、一直播等20个平台“云”上直播,1064.6万人次在线收看。

四、大梦想,追逐新未来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呈现出“上接天线,大专家领衔;下接地气,小切口科普惠民”的特点,先后获得“武汉市健康科普突出贡献奖”“湖北省健康促进优秀案例征集”第一名等各级荣誉30余项。国家卫健委在湖北召开的“巡礼‘十三五’·迈向全民健康这五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对工作室进行了推介;《人民日报》“健康聚焦”栏目以“院士做科普用知识造福大众”为题对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2022年工作进行特别报道。陈孝平院士获评2022年《大众医学》十大科普人物。这三年的实践,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两翼理论”在武汉大地上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大科普”理念在武汉的生动实践。

面向未来,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行动,直面公众健康科普需求,推动多领域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科普形式,提升科普产品质量,培育科普队伍,邀请更多院士专家支持和参与,为实现院士科普工作室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熊丽娜,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新闻编辑,研究方向为健康教育。

上一篇:凝心聚力,融合赋能:院士科普的武汉探索
下一篇: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将公园作为自然科普教育第一站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