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感元素为植物科普图书增色
——《遗世独立:珍稀濒危植物手绘观察笔记》创作手记
科普创作评论
殷茜 历珂
2025-03-15 12:41
《遗世独立:珍稀濒危植物手绘观察笔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版,以下简称《遗世独立》)是一本致敬自然和植物的科普图书,曾获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第33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出版物一等奖和第十一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图书类一等奖。全书以植物观察者与守护人为视角,通过近100幅体现植物特征的精细手绘画作,对每种植物进行画像式的立体描摹,在向读者介绍考究、翔实的植物知识的同时,还对每种植物濒危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并加入了常年观察的所思所悟,以细腻又不失严谨的笔触呼吁读者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
这本书的出版,源于个人和植物打交道的多年经历。2010年起,我开始在植物园中从事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对32种具有代表性的珍稀濒危植物持续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园林植物相比,珍稀濒危植物通常缺乏引人注目的“颜值”;较之经济作物,它们往往没有显著的“能吃能用”的价值。因此,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介绍珍稀濒危植物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还可能让人产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的距离感,能静下心来了解这一冷门主题的读者并不多。如何创新表达,让作品不再是干巴巴的知识卡片,是科普创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在《遗世独立》的创作过程中,情感元素的运用是重要经验之一,可以为其他创作者提供借鉴分享。
一、缘起:情感元素彰显美学价值
情感元素是指能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增强作品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因素。为科普作品增加情感元素的途径有很多,如在叙事中增加故事,使用诗意的文字,运用抒情、象征、细节刻画、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插入兼具科学与艺术之美的绘画、摄影作品等。在科普作品中,适度运用情感元素,能够有效提升读者兴趣,促进读者理解知识信息,增加作品的记忆点。国内外很多优秀的植物科普著作都运用情感元素进行创作。
在科研工作者兼科普作家苏珊娜·西马德(Suzanne Simard)所著的《森林之歌》(Finding the Mother Tree:Uncovering the Wisdom and Intelligence of the Forest,中信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中,作者大量运用情感元素进行创作。首先,作者将自己的生活故事与科学知识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构建起图书框架,这使得科普作品具备了类似人物自传的风格,极具故事性。作者的童年生活、家庭成员、重要事件和纪念日、科研经历等内容,与科学知识一同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叙述,彼此交织。这与植物互惠互利等生存智慧相契合,令原本就十分精彩的科学内容更具戏剧性,直击人心,令人动容。其次,书中有着大量生动的细节刻画,例如,作者在讲述她挖开土层,检测真菌网络连接实验结果时写道:“厚实的菌根色彩丰富,在有机层中纵横穿插,看上去就像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我突然感到更轻松,更加充满希望。我挖开一棵树苗的根……它肉嘟嘟的黄色菌丝指引着我找到了一棵老桦树。这个发现让我大吃一惊。这棵小树苗同时与成熟的花旗松和纸桦纠缠到一起,建立了一个繁荣的菌根网络。”[1]这些描写十分细腻,生动形象,体现出作者意外发现的欣喜之情,也传递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这种富有情感元素的写作方式,让读者获得在场感,仿佛置身科学发现的前沿,与作者同忧同喜。
《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Anatomy of a Rose:Exploring the Secret Life of Flowers,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作者是美国知名自然写作作家沙曼·阿普特·萝塞(Sharman Apt Russell)。在这本介绍自然界的花朵的科普图书中,她运用多种手法为全书增添文学美感,强化情感共鸣。例如,在介绍完人们通过花粉粒可以了解几万年前人类的生活后,作者插入了纳瓦霍人歌颂花粉的传统诗歌,让读者对花朵和生命的理解上升到更大的时间跨度。作者还特别擅长运用抒情、象征等写作手法,语言富有诗意,恰到好处地夹叙夹议。例如,在介绍不同的花朵寿命时,她写道:“仙人柱的花是朝生暮死的,只有一天,甚至一个晚上的时间可活,‘黑夜王后’的补救措施是把自己发挥到极致,她的香气浓郁,美得像个传奇……物理学家认为人在微醺的时候,对时间的感觉也会改变……时间是可以操弄的。时光在我们看一朵花时,放慢了脚步。也许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慢点老去。”[2]这样的文字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不仅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不同植物花朵的特征,还能引导读者对生命与时间等主体进行思考。
前面提到的两部作品主打文字的美学和情感功能,更加“润物无声”,而图像之美则更能带来直观的震撼。高质量的绘画和摄影作品具有视觉上的美感,当它们作为元素出现在植物科普图书中时,可以有效为其增加人文价值,并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近年来,随着国内植物科学画的迅猛发展,相关展览不断举办,越来越多的原创植物科普图书开始使用植物科学画作为插图,如《中国植物,很高兴认识你》(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撷芳:植物学家手绘观花笔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版)等。精美绘画作品的插入,为图书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帮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植物的形态、结构、色彩等特征,同时也增加了书籍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此外,一些高质量的植物科学画作品集、考察笔记本身就是很好的科普图书,如《嘉卉:百年中国植物科学画》(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版)、《森林之花:玛格丽特·米的植物学笔记》(Flowers of the Amazon Forests:the Botanical Art of Margaret Mee,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版)等,充分发挥了植物科学画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运用:情感元素融入科普作品创作
为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遗世独立》在创作中大量运用绘画和诗歌,综合运用抒情、象征、衬托、托物言志、讲故事等写作手法,灵活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为植物科普注入情感,让冷门题材有了温度。
(一)以精细手绘传递艺术气息
书中采用了近100幅体现植物形态特征的精细手绘插图来配合科普知识的介绍,插画均出自优秀的博物画画家出离之手,这些手绘作品或华丽或朴实,高度还原了植物本来的样貌,准确把握了植物主要的识别特征和物候变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翻开书本,读者即刻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和植物照片相比,一笔一画地描摹和勾勒更能为作品注入感情。采用手绘笔记这一“科学+艺术”的形式,更贴合与世无争的珍稀植物所应呈现出的文雅与安静,借助绘画的艺术性,传达了全书向生命和自然致敬的意图。
(二)以优美诗句打开想象大门
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语言凝练优美,同时,诗歌也是情感的载体。书中常常根据每种植物的特点,为植物配一句诗。例如,在介绍“活化石”植物银缕梅时,写道:“一簇红叶,一缕银梅,回首向来萧瑟处,世上如侬有几人?”介绍七子花时,考虑到它的花为白色、宿存的花萼为深红色这一罕见的观赏特点,写道:“一双魔术手,红白两身裙。时来风雨芳菲过,落尽成泥也是歌。”介绍春兰时,结合它常生长在树木遮蔽、环境幽静的草丛中,写道:“枯叶中躲藏,奶油色的月,开林窗。怕只有幽谷的雾气和风,将你的睡梦,安放。”在介绍孑遗植物伯乐树(又称钟萼木)时,结合它野外种群堪忧的特点,写道:“钟萼迷离晓枝卧,身埋神隐归烟萝。流光飞转星河曙,难求伯乐影婆娑。”用诗歌生动的意象和隐喻,打开读者思维和想象的大门,让他们更能直观感受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特点和命运,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三)运用抒情、讲故事等手法引发共情
在进行植物科普创作时,使用抒情性的语言,可以将科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相结合,使科普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性的语言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也是让珍稀植物相关知识变得丰满立体的有效途径。例如,介绍水杉“高大乔木、树干通直,叶、芽鳞与种鳞均交互对生,叶线形,在侧枝上排成羽状”这些知识点时,使用抒情性的文字能够把“干巴巴”的知识变“鲜活”:“整齐、平衡、稳定、标准,水杉的美难道不是通过计算推导出来的吗?清晨或傍晚,柔和的阳光照射进水杉林,水杉的队列将光线切割,营造出逆光下神圣的光影效果,一丝不苟的秩序美,凝固成震撼心灵的旋律。”[3]142抒情性的语言展现了水杉动人的形态美,让它不再是标本般的存在,以此打动读者。
讲故事是科普写作的重要手法之一,曲折的情节可以引起读者的情感起伏。通过讲述植物生长过程、生存环境中的故事,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的生命历程。这些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关键是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并透过植物故事引发思考。一些植物本身具有很好的故事性,在介绍珊瑚菜时,书中讲述了一个因为人类掠夺土地,导致植物快速灭绝的故事;在介绍中华猕猴桃时,讲述了一个西方抢夺我国植物资源打造猕猴桃产业的故事……讲述植物故事的同时,也能带领读者理解世界、反观自我。书中每介绍一种植物,都尝试引导读者产生思考:感受植物生命的坚韧不拔;反思人类因贪婪而将许多生命逼到绝境;理解植物一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保护者和沉默的伙伴;觉察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已占有太多资源,应当学会警醒克制,对其他生命投去平等的眼光……
(四)综合多种修辞手法体现植物鲜明特性
将植物拟人,可以快速拉近植物与人的距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某些特点。例如,描写一棵树在风中摇摆的样子,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坚韧和顽强。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描述植物时惯用的方式,从文学到艺术,植物意象的人性化塑造甚至已经成为某种共识,如,谈到兰花就联想到高洁典雅,提及松柏就象征着坚韧不拔等。
本书的创作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化的描述。把兰科、木兰科等观赏性较高的植物种类,比喻成超凡脱俗、美艳不可方物的佳人,在人迹罕至的野外,周身环绕着灵气与仙气;把银杏、水杉等孑遗植物,比作见证了沧海桑田的老者,带着一身时间的烙印,精神矍铄地活着,笑而不语地注视着我们这些不懂事的晚辈;把普陀鹅耳枥、银缕梅等因为偶然事件奇迹般生存的植物种类,比作命运跌宕起伏的幸运儿,联系着戏剧性的偶然与奇迹般的必然,像跳脱的音符,灵动了生命的乐章……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珍稀濒危植物个个特色鲜明,它们出落凡尘、生存告急、高冷有余、不接地气,“遗世独立”4个字就是它们的真实写照,增进了读者想要了解它们的意愿,为后续植物知识的输出做好铺垫。
三、共鸣:情感元素影响读者行为
创作这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通过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并将其付诸行动,做出改变。从知识吸收到改变行为之间,还有一个关键步骤,即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科普作品除了给读者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还通过多种情感元素的运用加深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并产生思考与共鸣,进而影响读者行为。这一步是科普作品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科普创作的难点,而情感元素的运用可以有效推动这一步骤的实现。
以介绍虾脊兰为例,书中首先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一段亲身经历:野外调查时,我历经艰难险阻,在森林幽深处找到了一株虾脊兰。随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其进行描述:“虾脊兰饱满又轻盈地绽放,花葶自叶间抽出,那是它的旗杆,其上疏生10余朵小花,那是它的旗帜。她就像一个女王,摇晃着她的旗帜向我宣告,这里是她守护的地盘,这里正孕育着生命,不是你们人类能主宰的地方。”[3]52接着,我引入自己的观点:“野花是有态度的。不同于我们想象中,野花百折不挠的态度,这株虾脊兰传递给我的,是高傲尊贵,是可远观不可亵玩,和对自然的敬畏。”[3]52最后,书中表达了创作者的思考:“植物园里也有迁地保护的虾脊兰,兰展上也屡见不鲜,但它们都种植在花盆里,少了野地的衬托,被人们圈养的兰花虽然也美,但仅剩下美丽的脸孔而已,只会叫人比较是这张脸孔更美,还是那张脸孔更美,那脸谱化的美,难免空洞,是没有态度的。”[3]52富有情感和思考的文字,配合文中翔实而丰富的虾脊兰知识,可以引领读者一同走进荒野,加深他们对虾脊兰这一珍稀植物的认知,使读者认识到:即使是同一种植物,野生个体与人工栽培个体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生长在原生环境里的植物,才有自然本来的模样,珍贵的野生植物不可惊扰采挖。可能不久之后,读者便忘记了虾脊兰这个名字,但若能引发公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进而做出行动上的改变,那么科普工作便体现出积极意义和成效。
综上所述,情感元素在植物科普创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运用情感元素,我们能够让植物科普图书更具温度、更富感染力,可以平衡作品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强的收获感和体验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更好地服务科普主题。在未来的植物科普创作中,希望有更多科普创作者积极探索运用情感元素的多种方法,从人性化、故事化和视觉化等方面进行创新,为推动大众对植物的了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贡献更多的力量。
通信作者:殷茜,国家植物园(北园)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植物学与科学传播。
参考文献
[1] 苏珊娜·西马德.森林之歌[M].胡小锐,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
[2] 沙曼·阿普特·萝赛.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M].钟友珊,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3] 殷茜.遗世独立:珍稀濒危植物手绘观察笔记[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