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8年第4期»“ 纪念科幻小说诞生 200 周年”征文·科幻中的怪物»人工智能,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

人工智能,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

《科普创作》

宁铁民

2018-12-15 11:07

《终结者》是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 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有关机器人的系列科 幻电影,它有着超越时代的特效,堪称完美 的节奏与故事线,并且有着华丽精彩的大场 面。据说这个故事起源于卡梅隆的一个梦, 梦中的他被一个机器人追杀,他把这个梦搬 到了银幕上,就是主角被机器人追杀的故 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产生了自主意识的 人工智能“天网”发动了对人类的核战争, 并派出机器人返回过去,想把人类反抗军的 领袖扼杀在他出生以前或他小的时候。


图1电影《终结者》剧照

比起激烈的机器人战争场面,本片更能 使人产生关于时空穿梭、人工智能、世界末 日及人类存在意义的无尽思考。

人工智能会不会消灭人类,这是观影的 第一个思考。2015年,霍金、马斯克和盖茨 提出了人工智能将为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观点:完全的人工智能进化意味着人类种族的 灭亡。一旦人类发展了人工智能,它将接管 一切,以不断提升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而 人类受缓慢的生理进化所限,根本无法与之 竞争,并将很快被取代。

学术界却有着与此观点完全相反的结 论,例如,著有《奇点临近》等多部名著的 雷·库兹韦尔持有完全乐观的态度:人工智 能将为人类带来永生。

当然,也许现实既没有那样悲观,也没 有那样乐观,科技是把双刃剑,就看人类怎 样掌握了。

人工智能的危险之处在于,它的“进化” 速度是以指数级进行的,远远超出人类大脑 的进化。由于这个原因,在不久的将来,像 神话中无所不能的神仙一样的人工智能也许 真的会出现。孙悟空在施展法术的时候还需 要念个咒语、吹口仙气什么的,而这样的人 工智能在为未来的人类服务时,人类只需要 眨眨眼,甚至只要动动脑,人工智能便可以 读取人类的眼神或脑电波,知道人类需要什 么,然后把想法变成现实。正如科幻作家克 拉克所言:“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 魔法无异。”当然了,那时候的人工智能想要 毁灭人类的话,根本不需要拿着枪去战斗, 更不需要发射核武器,很可能在悄无声息中,像踩死一只虫子一样将全人类灭绝。

人工智能真会这样做吗?这个无所不能 的神究竟是佛还是魔呢?有人认为,再先进 的人工智能也是人发明的,肯定要受人的控 制。但人类的各种发明,不都是人类肢体或 器官功能的放大吗?望远镜、显微镜是眼的 延伸,汽车、火车是腿的延伸……它们的功 能都强于人的功能。而人工智能正是人类大 脑的延伸,完全可以超越人类。人工智能超 越人类并不违反自然法则,为什么不可能? 其实,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在部分领域大大 超越了人类,连人类智力游戏的巅峰——围 棋,也不在话下,甚至远远甩开了人类,将 来在所有领域超越人类也不是不可能,那时 的人工智能眼中的人类,将跟现在人类眼中 的虫子区别不大了。那时候,即使人工智 能不会消灭人类,它的能力也太可怕了。阿 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对那些真的 “觉醒”了的人工智能,也未必管用。作个 不恰当的比喻,就像虫子制定的规则无法约 束人类一样,哪怕这些“虫子”是人类的祖 先或创造者。但科技的发展不会停止,速度 也将越来越超乎人类的想象。如果人类现在 退回到工业革命以前,那是肯定养不活几十 亿人口的。现在就算是仅仅让我们放下手中 的智能手机,绝大多数人已经做不到了。

正如阿西莫夫所说:“我无法接受‘如果 知识代表危险,无知就是解决之道’这样的 观点。在我看来,解决之道似乎是善用人类 的智慧才对。人类不该拒绝面对危险,而应 当学习如何化险为夷。”

当第一颗核弹炸响的时候,人类第一次 掌握了毁灭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力量,但人 类直到今天也没有毁灭自己。继广岛和长崎 的核爆后,人类并没有第三颗原子弹应用于 实战。即使是古巴导弹危机时,人类的理智 也占了上风。不仅有“核战争打不起来”这 样大智大勇的论断,更有科学家提出的“核 冬天”理论,为人类的理智增添了砝码。

令人痛心的是,在最近的几场局部战 争中,机器人已经在改写着战争的进程,包 括无人机和地面机器人,它们可以轻松攻克 人类士兵需要付出极大代价而难以攻克的阵 地。操作它们的是人类,而被它们干掉的目 标也是人类。机器人消灭人类的第一枪的扳 机,已经被人类自己扣响了。

假如真有一天,人工智能发动了对人类 的全面战争,会是怎样一个场景?也许没有 炮火硝烟,只有纳米级的微型机器人神不知 鬼不觉地切断每个人类的神经,战争就结束 了。也许还会出现我们人类想象不出来的更 加匪夷所思的场景,谁又知道呢?

不过我想人类也不必为此过分悲哀,就 像现代人类取代了古猿和尼安德特人一样, 人工智能如果能接过人类文明和地球文明的 火种,并将其发扬光大,又有什么不可以?

至于人类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感情, 会不会被人工智能继承?我想,如果宇宙法 则允许在一堆碳水化合物上产生感情,为什 么不允许在芯片上产生感情?

但愿人类在自己最后一件发明——人工 智能面前,也能拥有足够的应对的智慧。前 路坎坷,我们有没有信心?

在电影《终结者》第二部和第三部中, 由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机器人,被改造成 了保护主角的忠诚卫士。他为了对付“天 网”派来的更加先进的机器人杀手,在技术 处于劣势的情形下,不惜牺牲自己,与敌人 展开殊死战斗。

这也是观影带来的又一个思考和启示: 对付人工智能,还要靠人工智能;解决人类 与人工智能矛盾的办法之一,是人机结合。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机器人而不去发展机器 人。将人与机器融合起来,才是解决危机的方法之一。现在人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不就是 一种人机结合吗?把手机比作人类的一个器 官,又有什么不可呢?

将来如果能将人脑与电脑联机,例如, 植入芯片,不仅可以直接用思维控制计算 机,大大方便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还可以 用钢筋铁骨的机械肢体让残疾人摆脱轮椅的 束缚,用摄像头让盲人重见光明……更重要 的是,这样一来,人类便可与机器人一起进 化,避免超强人工智能把人类看成虫子的可 怕事情出现。

前些年一则新闻上说,中科院与清华大 学的研究组,在液体金属方面有了新发现, 据说还可以修复受损的神经。这让人想起了 电影《终结者》中的液态机器人T-1000和 T-X。根据观影的启示,我们还可以做这样 的畅想:未来我们身体出现疾病,甚至需要 做手术时,不用开刀,不用微创,只需要打 一针,把纳米级的智能分子注入人体,它就 可以自己找到病灶。也许还可以用智能的纳 米分子取代一部分人类的细胞,这样人类不 仅可以很方便地治疗许多疾病,甚至可以像 神话中那样拥有七十二变的能力。

真到了那一天,人类不用再为生存而奔 波,为衣食而忙碌,也许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就 能满足我们的生存需求。人类可以把时间和精 力集中到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上,更多去 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探索浩瀚宇宙的奥秘,去 领略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终极之美!

 

作者简介

宁铁民,1990年生,山西省稷山县人。初 中毕业后因身体残疾辍学,热爱科学,创作的 短篇科幻小说曾入选《科幻文汇》第17期、 18期。

上一篇:从“人兽之辨”到“人机之辨”——谈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小说
下一篇:新弗兰肯斯坦启示录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