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9年第2期»书评»当代童话的新思路——从“木子科学童话系列”浅析李丹莉童话的 创作特征

当代童话的新思路——从“木子科学童话系列”浅析李丹莉童话的 创作特征

《科普创作》

徐彦利

2019-06-16 20:15

童话是孩子的乐园,也是他们通过文字 对世界的最初凝眸。童话用孩子纯净的目光 打量着周遭,捕捉着每一缕微风的拂动和隐 约的涛声。童话中的人物和情节常常积淀在 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影响着其未来的选择与 人生之路。然而,优秀的童话是可以摆脱阅 读年龄限制的,即使我们已近中年或老年, 依然会被童话的美好打动。我们 80 岁时也 不会忘记为爱情变成泡沫的美人鱼,不会忘 记美丽与善良的白雪公主,还有可以变大变 小的爱丽丝。因此,童话作为一种特定的视 角,虽然给写作带来一定的限制,但却绝非 真正意义上的桎梏。它是纯真的,而纯真并 不等于简单。

新疆作家李丹莉的科学童话给人眼前一 亮的感觉,在众多的当代童话中别具一格, 让人蓦然发现童话发展的另一条路径。童话 原来可以这么写,可以达到如此多元、多义 的境界。她将童话与科幻、科普、地域、情 感、哲理、感悟等多种元素杂糅在一起,冲 破了传统童话的藩篱,成为一种带有现代性 特征的独特叙述,这一点在当代童话中富有开创意义。对一篇童话而言,故事诚然是 最重要的,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富有个性 的人物,复杂离奇的经历,然而采取何种方 式,怎样将故事讲述出来同等重要。

透过“木子科学童话系列”中的几篇童 话,可以折射出李丹莉童话创作的几个基本 特征,如地域特色、科普功能、哲理融入、 语言特色、时代气息等,这些都使她的作品 在当代童话中独树一帜,极富个人色彩。


图 1 《小石头的梦想》(新疆教育出版社,2018 年 2 月)

 

一、地域特色

一般而言,与童话相比,主流文学的地 域特色要明显得多,读者可以轻易透过书页 感受到张爱玲的上海、老舍的北京、赵树理 的山西、贾平凹的商州等。那些与众不同的 地域文化、地域风情、地域生活扑面而来, 让人感受到新鲜的泥土气息和脉动的生活旋 律。它们与泛泛而谈的城市或乡村不同,并 非流于纸上或概念之中,而是有着自己独有 的呼吸与节奏,以及高识别度的内在、外在 特征。

与主流文学相较,童话似乎与地域特色 相距甚远,这种以儿童为特定读者的文本往 往地域色彩稀薄,将地域色彩作为写作的自 觉更是罕见。例如,仅通过文本阅读不做背 景了解的话,我们很难想到《海的女儿》源 自丹麦,《白雪公主》产于德国,《爱丽丝漫 游奇遇记》来自英国,《夏洛的网》出于美 国,它们几乎不带有空间明确的地域性,把 这些故事的发生地放在西班牙、法国或荷兰 也并无不可。那些时空模糊的海洋、城堡、 庄园、王子、公主,几乎是全世界共同的想 象,像一个个烙上童话符号的影子游走在时 间的长廊里,没有自己的家园。

李丹莉的童话却无比强劲地让人感受到 鲜明的地域色彩,具有如此浓厚地方特征的 童话我还是第一次读到,这在当代或更久远 的童话叙事中谓为罕见。通过她的作品,我 们感受到一个活泼的、生生不息的新疆,感 受到那里独特的人文气息、丰富的动植物资 源、唯我独有的地貌特征等。新疆,像一个 揭开神秘面纱的女郎,在这些童话故事中呼 之欲出,活灵活现,将她的美貌、歌喉、舞 姿等一展无余。

《木杨杨的烦恼》中新疆特有的胡杨树; 《小北鲑的水中音乐会》中新疆的濒危野生 鱼;《一场误会》中的新疆盘羊、野鸽子、野 马、雪鸡、野兔、松鼠、旱獭、野猪、鹅喉 羚;《大红鱼的心声》中的喀纳斯湖与湖中生 活的冷水鱼;《阿魏的 QQ 好友》中新疆独有 的中药阿魏及生长在附近的阿魏菇、红柳、 云杉、蒲公英、罗布麻、骆驼刺等;《小石 头的梦想》中昆仑山上的和田玉;《小松的微 信》中生长在新疆阿尔泰山和天山东部的落 叶松……几乎每一个故事都与新疆有关,且 联系密切,甚至脱离开新疆这一具体语境, 故事将不再成立。这里的地域色彩不再是一 种装饰或遥远的背景衬托,而是一种发自内 心的写作自觉。

因为热爱,所以关注。当作者饱含深情 地写到新疆的人文物产、丘壑山峦、水系河 流等方方面面时,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透过 纸页油然而出。这种地域色彩不仅让文本具 有了高度的标识性,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能 使读者从童话这一窗口更加切近、仔细地端 详新疆,细细考察它的历史、现在、文化与 风景,将新疆这一具体地域交织融汇在童话 之中。鲁迅先生在给陈烟桥的信中谈到木刻 时指出:“我的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 方的民俗,街头风景,就是为此。现在的文 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 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无论木刻艺术抑或 文学,民族地方色彩的浓重均是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的有效手段,尊重并彰显本民族、本 地方的文化特色,才能得到更多、更广泛的 瞩目,只有自我特征鲜明的文化才能在众多 文化分支中获得宝贵的一席之地。当李丹莉 将描写新疆作为一种深刻的自觉,读者也便 充分意识到其作品的独异之处。在我们身处 千篇一律钢筋水泥丛林的城市,放眼相同的 住宅、相同的马路、相同的街景时,才会发 现独异显得多么奢侈。

黑格尔用“这一个”评价小说中独一无 二的人物,他(她)们因强烈的自我特征为 读者所感知。那么,独一无二的地域色彩也 可以使文本成为小说中的“这一个”,当这 种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作品越来越多时,国 家的整体风貌也便越突出。这一点,当是童 话作家应努力借鉴并学习的。

 

二、科普功能

李丹莉的童话特别在童话前加缀了“科 学”二字,这一点极大程度地彰显了其与其 他当代童话的区别。她的每一篇作品中,无 论长短,均充分注意到了科学元素的融入, 可以说,向读者传播科学知识是其仅次于故 事讲述的第二个目的。

读者不仅从那些“其称文其小而其指极 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故事中得到启迪, 还能看到许多新异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完 全不同于物理、化学、生物教材中正襟危坐 的模样,它们是鲜活的、生动的,可以通过 感性直接渗透入脑海而无须理性刻板记忆 的。如同最要好的朋友,可以亲密聊天,温 柔私语。

胡杨可以在沙漠里生活,成为沙漠之 王,因为它的根系四通八达,叶子上有蜡 质,可以减少蒸发,以此努力适应环境的恶 劣;盘羊有自己的羊道,它们可以头朝地从 高处直接跳下,它们和北山羊、岩羊有着明 显的不同;新疆有 20 种阿魏,但只有新疆 阿魏和阜康阿魏才可作药用;在阿魏死亡后 的腐根旁会生长出一种特殊的野生蘑菇,它 们靠吸收腐烂阿魏的营养生存,叫作“阿魏 菇”,也叫“天山神菇”;新疆和田玉因产 于新疆和田而得名,它漫润光泽,坚实缜 密,根据颜色可分为六种:白玉、青白玉、 青玉、碧玉、墨玉、黄玉;石墨和金刚石一 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 经过高温、高压的锻造,它们的形态可以互 相转化。铁看上去很硬,但金刚石却可以轻 易给它带来划痕,在高压下,金刚石岿然不 动,而铁却会严重变形……这些科普知识读 来新奇有趣,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读者的认 知视野。

当前并非我国科普事业的繁盛期,与 “五四时期”大规模引入“德先生”(民主) “赛先生”(科学)的态势相比,与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科普工作的相对繁盛相比,当今的 科普现状显得相对迟滞。中小学不断加强对 升学率的重视,而较少注重自然课程的开设, 这使得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中有目共睹的 一片沙漠。科普书籍在学生读物中的数量远 远低于漫画书及故事书,科学知识的不足成 为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李丹莉童话中饱 含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科学知识,某种程度上 弥补了这一链条的缺失。我在想,如果更多 童话作家拥有这样的自觉,将科普传播巧妙 地填充于童话这一美好的文学形式之下,那 么对低幼龄读者的现实影响将会多么深远。

当然,如果因为过于关注科学知识的融 入而影响童话的内外特征,是得不偿失的。 这一点李丹莉童话的分寸感把握较好,她的 科学童话绝无说教,而是紧紧与故事内容结 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毫无生硬 之感。会让你感到这些知识本身便是故事的 一部分,绝非多余,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 加以了解,并由此更好地明白故事的内容。

 

三、哲理融入

童话应不仅仅满足于故事的讲述及科学 知识的灌输,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它应指 导读者(尤其是低幼龄读者)更好地了解世 界,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将深浅不一的哲 理深深嵌入故事的内核中 ,使其潜移默化地 影响读者的内心世界,包括其基本价值观、 世界观的确立,这些都是童话在唯美纯稚的 外貌下隐藏的重要职责。

事实上,许多世界知名童话无不蕴含着 这样的哲理。《灰姑娘》告诉我们每个人的 人生都可能出现暂时的困境,但只要有一颗 善良向上的心,历尽磨难后最终能够得到命 运的眷顾;《丑小鸭》告诉我们是金子迟早会 发光,不如将挫折与痛苦看成生活的馈赠, 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强大起来;《木偶奇遇记》 告诉人们许多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却可 以从这不完美的起点出发,走向不断的自我 完善,脱胎换骨重塑一个崭新的自我。可以 说,童话不仅具有激发想象的功能,同时也 是一双引导读者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温暖 大手。没有哲理内核的童话会显得空洞而虚 浮,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

李丹莉的童话作品从不缺乏哲理性,这 些哲理将故事提升至更高的层面,达到醍醐 灌顶般对心灵的震撼。《小石头的梦想》提 醒读者无论身份如何卑微,都应心怀崇高 伟大的梦想,志存高远,不合于俗,实现 更高的自我价值。过程中即便需要经历漫长 的等待和痛苦的打磨,都要咬牙承受。“我 有比这更远大的梦想,因此要暂时忍受寂 寞。”“我不做建材,我有更高的追求;任何 艰难的处境都不要放弃梦想,坚持到最后 吧,我相信我们最终会成为世间的珍宝。” 这块昆仑山上的石头,最终被人发现,由一 块普通的石头被打磨成精美绝伦的羊脂玉 雕。《金刚石与石墨》中低调、内敛、踏实 做事的石墨,与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金刚 石,显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与人生 态度。这些,对读者而言都起到了现实的范 本与警示作用。

李丹莉的童话鼓励人拥有梦想,什么时 候也不能放弃自我;消解人类以自我为中心 的妄自尊大,号召尊重世间所有的生命,提 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吁保护环境,热爱家 园;珍爱友谊,宽容待人;等等。这些饱含 真诚毫无说教之气的引导,使童话将娱乐之 外的教育责任发挥得淋漓尽致。或者我们可 以说,读好童话长大的孩子不容易变坏,因 为他们较早接触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科学观等,充满阳光的氛围不易生长出病弱 的幼苗。

 

四、语言特色

李丹莉童话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让人想到透明的水晶,它从容舒缓,质纯无 杂,通透自然,凭借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天马行 空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梦幻般璀璨的世界。

她的人物语言纯真可爱,老人平和宽 厚,儿童单纯天真,朋友间的亲密无间,闹 意见时的互相攻讦,不同人物因个性的不 同而带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惟妙惟肖。叙述 语言耐心细致,如耳边亲切的絮语,悠徐自 然,从不直奔情节,而是充满了慢节奏的舒 适与沉静。她写山,写夜,写露水,写静 静开放的雏菊,写风吹过耳边鸣叫的声音。 “落叶松爷爷有一支像星星一样的手机,蒲 公英应邀撑着小小的降落伞,飞到星星上为 他修理信号线路……”这些句子读来有一种 梦幻般的魔力,在繁杂浮躁的社会中如一股 汩汩流溢的泉水,使我们的心一下子静下 来,仔细聆听花开的声音,专注于星星眨眼 的样子。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舒缓的叙事节奏 中,作者并未忽略在语言中注入种种现代性 元素,讲述那些浪漫温馨的故事的同时,也 在记录着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虽是 童话,但依然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强劲的时代 脉搏,它仿佛在告诉人们,这些都是发生在 这个时代的故事,既非过去也非未来。网 络、微信、朋友圈、QQ 群、城市的雾霾与 治理措施,城市人的孤独感,越热闹越孤寂 的悖论……它使童话的视角超越了语焉不详 的暧昧时空,变得无比清晰,并下潜到更为 深层的领域,将传统童话的惩恶扬善、大团 圆结局改为对世界客观的审视与忧虑。

打开众多经典童话,看到的几乎都是千 篇一律的美好,即使人物遭受一些波折困苦 最终也能逢凶化吉。梦想得以实现,爱情得 以永久,误解一定冰释,友谊必定延续,太 阳的光辉普照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莴苣 姑娘》中被女巫弄瞎双眼的王子最终复明, 带妻儿回到自己的王国;《小红帽》中小红帽 被恶狼吞进肚子,猎人剪开狼的肚子后,小 红帽一下子跳了出来,完好无损,只是受到 了轻微的惊吓(这一描述有悖于常识,为了 完美结局完全忽略了狼牙的作用,显得不符 合逻辑);《拇指姑娘》中喝露水、食花蜜的 拇指姑娘被燕子带到了美丽自由的国度,从 此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王子、公 主的童话不能掩盖现实生活的丑陋、复杂, 童话的功能是使孩子正确认知世界,而绝非 让他们对世界产生误解和不切实际的印象。 过度赋予这个世界以美善往往会降低孩子的 辨别能力,使其成为公共预制想象的受害 者。这样我们便能够理解巴塞尔姆何以戏仿 格林的《白雪公主》,写下那样一篇充满黑 色幽默的后现代主义童话,他无非告诉人们 对于现实生活不应放弃应有的警惕,而传统 童话是带有蒙蔽色彩的,会将大众的智商大 幅度拉低,需加以提防。

同样,李丹莉的童话也不因过于照顾儿 童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而人为取消对现实的关 注。她写野生动物被过度猎获,写自然环境 被破坏的触目惊心,写动物在人类阴影下心 惊胆战的生活,写亲人之间的分离与思念, 写人生许多无法预料的磨难,写我们可能遭 受的不解与伤害。它使人们了解当今社会面 临的问题和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了解社会的 进程与遇到的阻遏,她的童话绝非自言自语 的梦呓,而是有着坚实的社会根基。

这些,都展现出她的童话来自活生生的 现实而非纯粹的臆想,将简单的儿童世界变 得更为多元、多维,在童话中始终保留着一 条通往外部世界的通道,让读者(即使低幼 读者)可以通过这条通道看到远处的真实, 决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脱离当下的。

李丹莉的科学童话带着积极向上的时代 气息,以极富个性特征的方式开启了新童话 的创作方式,我们祝愿她未来的路越走越宽 广,并能带动更多的童话作家写出别具一格 的佳作。

作者简介

徐彦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自 1996 至今已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奇幻森林历险记》 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说、漫画脚本等 400 余篇, 研究论著多部。现任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 文系主任、副教授。

上一篇:诗画联袂绘元勋——评《大国脊梁——诗画“两弹一星”元勋》
下一篇:没有了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