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和网剧发展简报(2017—2019年)
《科普创作》
张鹇 姜佑怡
2020-01-07 09:05
一、科幻院线电影
(一)2017—2018年科幻院线电影概况
2017—2018年,科幻电影票房市场保持 稳定的增速。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 31日,院线科幻片票房总量为312.04亿元,其 中2017年票房129.59亿元,较2016年增长 69.62%;2018年票房182.45亿元,较2017年 增长40.79%。在312.04亿元的总票房中,进口 科幻电影票房(包括合拍影片)总量达289.87 亿元,占总票房量的92.9%,国产科幻电影票 房总量达22.17亿元,占总票房量的7.1%。
2017—2018年,共有9部国产科幻电影票 房过千万,这9部电影贡献了超过99%的国 产科幻电影票房。在这两年里,国产科幻电影 仍然面临整体质量偏低的问题。多数国产科幻 电影的豆瓣评分为3.0~5.0,仅有3部电影评 分在6.0及以上。此外,国产科幻电影体量较 小的问题仍未得到改善,在国内电影票房市场 快速扩容的情况下,仍只有少数国产科幻电影 能够凭借制作班底的号召力,票房达3亿元及 以上。
在这两年中,科幻电影市场缺少如2016年 的《美人鱼》《长城》这样的“爆款”商业影片 拉升票房。与此同时,进口影片如漫威、DC等 “超级英雄”影片和《侏罗纪世界》《变形金刚》等系列影片依旧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仅以 2017年全年票房为例,国产科幻电影占全类 型总票房(559.11亿元)的百分比为2.33%, 与进口科幻影片20.85%的占比存在较大差 距。但与此同时,如《超时空同居》《机器 之血》《记忆大师》这样的原创科幻电影, 却以成熟的制作模式和多样的题材拓宽了科 幻电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在进口影片几乎独占科幻类型电影市场 的情况下,2018年的国产科幻影片仍在缓慢 探索自己的立足点。当“超级英雄”“经典 IP”(如《星球大战》《异形》等)等成为进 口影片的题材关键词时,国产科幻片仍然尚 未形成独立、主流的题材类型,而是以融合 爱情、儿童动画、悬疑等题材的方式寻找着 可以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图1国产科幻影片与进口科幻影片题材对比
1.“轻科幻电影”的以小搏大
2018年5月18日上映的《超时空同居》 是这一阶段少有的在票房上取得成功,同时 保持优秀口碑的国产科幻电影。这部由新人 导演苏伦执导、徐峥监制的小成本影片(媒 体报道制作成本约3000万元),在下映时斩 获8.99亿元票房,豆瓣电影评分落点为7.0 分,成为过去一年半里,整个国产科幻影片 市场里最大的黑马。
与大众认知的“科幻片”不同,《超时 空同居》既没有严肃的科学命题,也没有创 新的视觉效果。该片类似《触不到的恋人》 《你的名字》等国外作品,是一部类奇幻的 “轻科幻片”。编剧将科幻作为基础背景,以 生活在1999年的男主角在屋子里遇到生活在 2018年的女主角作为核心故事线,以时空交 错的叙事方式重构传统的爱情和喜剧元素。
2017年,另一部以时空穿越为题材的国 产科幻片《逆时营救》最终以2.01亿元票房、 豆瓣4.7分的成绩收官。与《超时空同居》相 似的是,《逆时营救》拥有相对成熟的制作班 底。不同之处在于,从类型定位上,《逆时营 救》的科幻元素和故事内核有更多交融,视 觉效果也符合科幻电影惯有的风格。遗憾之 处在于,也许正是由于创作班底力图打造一 部接近好莱坞成熟流水线商业科幻片水平的 作品,却缺乏成熟的制作经验,最终呈现的 故事完成度虽然在国产科幻片中堪为优秀, 但从影片整体制作来看仍有多方面的缺陷, 观众口碑和市场反响也低于预期。
《超时空同居》和《逆时营救》代表了 当下国产科幻片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指向 在其他主流类型片里加入科幻元素,其自身 定位也许并不是科幻片的“轻科幻”方向; 另一个指向对剧本创作要求更高的、更纯粹 的科幻类型片方向。在国内成功案例仍然较 少的情况下,中国科幻电影从业者如开拓荒 野,在两条道路上都需要更多的摸索。
2.“大制作”的回本难题
2017年,国产科幻电影市场先后有两 部高成本电影票房“遇冷”。由陈正道导演, 黄渤、徐静蕾主演的科幻悬疑片《记忆大 师》虽然获得豆瓣评分7.1的良好口碑,最 终却仅有2.93亿元票房,以IMDB资料库上 对该片约1.5亿元的成本计算,这个票房量 并不能满足制作回本标准。
《记忆大师》下映半年后,另一部高成本 的国产科幻片遭遇了更严重的票房失利。它就是由成龙主演、IMDB估算成本约4亿元的 《机器之血》,在首日票房达7013.5万元的良 好开局的情况下,最终仅以3.05亿元票房收 官。与《记忆大师》“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不 同,《机器之血》在口碑上也遭遇不利,豆瓣 评分仅为4.7。
当然,影响最终票房的因素是多样的, 质量、档期、宣发等条件一起构成了影响 票房的生态环。如果不考虑制作成本,《记 忆大师》和《机器之血》两部影片单以票房 来说,均位于全年排行榜前五十。只是在国 产影片中相对较高的成本,使这两部影片的 商业回报并不尽如人意。从大环境看,随着 近年来国产电影的特效投入飞速增长,单部 国产大片的成本已逐渐接近好莱坞A级制 作片。但与国外科幻片不同,国产科幻电影 的海外发行市场仍有待探索,主要由少数海 外华人观众贡献的基于少数院线的票房,相 比于庞大的成本,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因 此,对于国内科幻电影从业者,必须时刻警 惕高回报、高成本背后的高风险。
3.科幻动画电影:稳定的受众和“低幼” 标签
2017年,三部定位为儿童片的科幻动画 电影《赛尔号大电影6:圣者无敌》《昆塔: 反转星球》《钢铁飞龙之再见奥特曼》最终 下映时都取得了在动画片中相对不错的票房 成绩。与大部分动画电影一样,这几部影片 都选择在节假日上映,瞄准的购票群体无疑 是孩子、有观影刚需的家长。以票房最高的 《赛尔号大电影6:圣者无敌》为例,其所属 的“赛尔号”系列从2011年开始,每年暑 期都会推出一部新影片,票房也稳定地随着 整体市场增长而增长。对于国产动画大电影 来说,伴随着稳定的受众市场存在的问题是: 目前的科幻动画电影仍以“低幼”为主,“故 事幼稚”“只是孩子喜欢”成了最常见的观 众评论。单从电影定位的角度和目前动画电 影市场的题材占比来看,这一缺点并不会影 响整体市场的短期运营。但从长期发展的角 度出发,一直将影片定位在单一的儿童审美 水平,会让动画电影的票房丧失增长空间和 发展潜力。过去几年,国产动画产业的部分 从业者一直在尝试解决动画低龄化的问题, 试图将更多定位为12岁以上受众的动画作 品推向荧幕,但这些已有的尝试主要集中在 武侠、神话等中国传统题材上(如《大圣归 来》《大鱼海棠》《风语咒》等),在科幻动 画领域,目前仍待一部真正的“合家欢”电 影的出现。
(二)2019年科幻院线电影概况
随着《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 海堡垒》等国产科幻片的上映,中国科幻电 影的整体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
1.《流浪地球》:必然的突破,偶然的成功
《流浪地球》于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 5月6日正式下映,公映期为90天。它获得 的中国内地总票房为46.55亿元,超出此前 国产科幻片中票房最高的《美人鱼》10多 亿元。尽管就当下整体科幻电影产业链条而 言,《流浪地球》更多地应当被视为偶发事 件,它的成功对导演、制片人和制作团队等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它毕竟证明“中国科 幻电影”开始成为国内电影市场上不可忽视 的一支力量。
图2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 上映前30日每日票房对比
具体来说,《流浪地球》的突破性在学习 和拓展两个方面都有所呈现。这里的“学习” 指中国科幻电影及其背后的文化产业生产机 制向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成熟产业链条的致敬 和模仿。这种学习是全方位的,兼及制作流 程、情绪节奏控制和视觉特效制作等多个方 面;同时又因为时间和资金的限制,也出现 诸多遗憾。深究起来,这一过程是近年来以 《逆时营救》《异想天开》《机器之血》和《长 城》等影片为代表,新一轮“西技东渐”的 直接反映。《流浪地球》在技术层面的效仿成 果最为显著,但在涉及更依赖于导演和编剧 经验的叙事、剪辑等环节,就显露出了经验 的不足——这也成了诸多观众所诟病的核心 问题之一。
我们在此时遇见的,仍旧是国内影视文 化产业若干年来面临的长期困境:明晰科幻 概念的从业人员始终是缺乏的。这种缺乏指 向的是国内科幻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在《流 浪地球》7000多人的制作团队中,实际上只 有少数从业人员具备明晰的“科幻”概念。 这就导致导演不得不深入介入特效、道具、 摄影等多个部门和制作环节当中,极大地降 低了其精力的有效性。但在当下这个中国科 幻电影的起步阶段,确实也需要这些导演和 制作人员筚路蓝缕,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摸 索和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创作队伍、锻炼团 队的目的。
2.《上海堡垒》:短板仍然存在
《上海堡垒》则充分暴露了为《流浪地 球》所暂时掩盖,深植于中国科幻电影产业 链条中的诸多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此前从 业人员科幻素养较低,在郭帆导演等少数核 心制作团队的整体设计和事无巨细的掌控、 推进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而《上海堡 垒》则缺乏同时具有科幻审美高度和话语权 的制片、导演和编剧角色。此外,该电影又 因为缺乏真正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热点,同时 宣发、市场舆论引导等环节状况频发,所以 上映后口碑和票房均一路走低,未能获得符 合预期的收益及影响。
3.《疯狂的外星人》:一种可能的路径
与前述电影以及2017年以来国产科幻 电影的种种尝试相比,《疯狂的外星人》给出 了科幻电影在中国本土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作为原本在春节档极被看好的国产科幻片, 在上映31天后共计获得票房约22亿元,这 在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约600亿元的背景下, 已然是较为醒目的成绩。
《疯狂的外星人》的核心是国内电影市 场上较为成熟的喜剧片,而科幻元素的加入 则给影片提供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导演宁浩 对黄渤、沈腾、徐峥等演员的使用较为圆 融,他们的表演也确立了在喜剧套路之外, 依赖电影进行观念表达的可行路径。在这个 意义上,该片所获得的市场影响力,同样在 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科幻大片的预期观影 人群。而在既有本土电影类型当中添加科幻 元素的尝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科幻网络大电影
根据对各主要视频播放网站的统计, 2017—2019年,共有百余部科幻类型的网 络大电影(不包括动画类,以下简称网大) 上架。播放量最多的平台是爱奇艺和优酷。 从播放量贡献来看,爱奇艺免费网大约占63%,爱奇艺付费网大约占30%,优酷免费 和付费网大各占3%。这个分布情况也符合 整个网大市场爱奇艺独占比例最高的生态背 景。总体来看,科幻网大单部最高播放量为 5134.6万次,平均播放量为每部591万次左 右。分类来看,爱奇艺付费网大的平均单部 播放量最高,为840.8万次,优酷付费网大 的平均单部播放量最低,为249.2万次。
这些网大的题材类型多样,包括时间旅 行、人工智能、外星人、末日、电竞等。一 方面是因为网大的上架审核条件相比于院线 上映审核标准而言宽松。另一方面是网大产 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对制作公司的资金条件 和行业经验条件没有太多限制。在视频网站 专项基金、人才培养计划和优惠分账条件的 多方面扶持下,对制作方来说,网大按播放 数据和单片付费数据分账的盈利模式逐渐清 晰,而且,这样的回本方式也比院线更为轻 松,2018年分账金额最高的科幻网大《超 自然事件之坠龙事件》就成功在上架5天内 回本。
与此同时,在整个网大的工业化水平 仍不成熟的环境下,网大的精品数量仍然 较低。一方面,播放量低于500万次的“长 尾”作品占比较高,为61.7%。这些作品的 质量普遍较低,故事常常出现对国外经典科 幻情节的“照搬全抄”或情节过于粗糙,常 见的特点是以“美女”“两性”为海报噱头。 另一方面,即使是播放量较高的作品,观众 也很少对质量表示认可。从豆瓣评分看,在 这47部作品中,仅有《海带》和《孤岛终 结》评分高于6.0。作为少数口碑较好的网 大,这两部作品难得地在故事上获得了网 络影评人和科幻电影爱好者的认可。其中, 《孤岛终结》作为一部小成本科幻电影,不 仅在商业方面通过爱奇艺平台获得69万元 的分账票房,投资回报率达98.34%(数据 来自《爱奇艺2017年网络大电影行业发展 报告》),在艺术性方面,本片也入围了加 拿大CREATION国际电影,荣获“最佳故 事片”奖。作为微像文化“微光计划”最早 面世的成果,《孤岛终结》的成功或许证明 了微像文化“以小成本打造高品质科幻类网 大”的理念在当前市场是可行的。网大作为 题材包容性强、受众年轻的平台,能成为专 注人文思考的小成本科幻片的一个有潜力的 传播平台。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种 有成为精品潜力的小成本网大由于一般由新 公司制作,不仅制作水平会相对粗糙,在宣 发营销上也会存在较多的缺陷,基本上只能 依托视频网站的推荐。而从豆瓣评分人数上 可以看出,像《孤岛终结》这样的作品本身 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从长期发展看,如何 完善宣传发行,必然成为像微像文化这样在 影视行业相对“年轻”的制作方需要逐渐解 决的问题。
三、科幻电视剧及网络剧
网络科幻电视剧(以下简称网剧)市 场从整体上看“长尾”效应明显,在“尾 部”较长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多部“头部” 作品。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网共有 9部单部播放量在500万次及以上的科幻类 型网剧上架,总播放量达91.96亿次。相较 于网大,网剧主要以小说和漫画改编作品为 主,平台分布情况相比于网大更为多样,优 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和搜狐等主流视频平 台均有覆盖。
在这些平台中,如果不考虑各平台播放量数据计算方式的偏差(即均以前台播放量 计算),优酷的成绩最为突出。在过去的一 年半里,优酷仅凭借三部“头部”科幻网剧 就占据了播放总量的89%,充分反映了在一 个不成熟市场里显著的“头部效应”。即使 考虑播放量偏差,从豆瓣评分人数来看,这 三部作品观看人数排名也在前四。而这三部 作品,除《镇魂》是由时悦影视出品外,《颤 抖吧,阿部》和《天意》均为优酷和其他公 司联合出品。也就是说,相比于其他视频网 站,优酷已经积攒了相对成功的自制网络科 幻剧经验。
优酷这三部作品和另一部热度较高的搜 狐平台作品《端脑》有三个共性。第一,改 编自本身有热度的IP作品。《镇魂》改编自 网络小说,《颤抖吧,阿部》改编自网络漫画, 《天意》改编自《三体》面世之前保持中国科 幻小说最高销量纪录的同名小说,《端脑》的 原著漫画则在网剧之前就曾被改编为动画, 在国产动漫迷中有一定口碑。这几部网剧均 在播出之前就引起了原著粉丝的关注。开播 之后,这些粉丝在社交网络上的自主传播又 吸引了第二批观众。第二,在连载阶段,这 几部网剧均属于视频网站的主打剧目。视频 网站和App首页最醒目推荐位的反复曝光, 使它们在播放量上有了先天优势。第三,这 几部作品的制作在网剧中处于及格乃至优秀 水平。相比于播放量不足千万次的作品,这 几部作品的故事和视觉效果都接近上乘电视 剧水准。不过,随着“头部”科幻网剧的精 品化模式逐渐成形,这几年,“尾部”科幻网 剧的水平仍然没有太大提升。这种质量割裂 的愈演愈烈也反映了当下科幻网剧市场中, 虽然资本和人才大量进入,但在整体工业水 平上仍然无法与上星电视剧相比。
关于科幻网剧,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是科幻如何融合本土元素。在这四部剧集中, 除《端脑》是常见的未来科幻背景,其余三 部都将科幻和中国本土元素紧紧融合在一起。 考虑到现实限制,如鬼怪类网剧中的传统元 素容易模糊和“封建迷信”的界限,这种奇 幻变科幻的调整其实是比较合理的。从各平 台和各制作公司公布的待播、在拍电视剧或 网剧清单来看,未来一年半内,只有海岩父 子执导的《昆仑归》仍带有中国传统元素。
取而代之的题材元素是人工智能。在国 内科技行业人工智能“热潮”的席卷之下, “AI”也成了科幻电视剧和网剧投资中热门 的关键词。综合官方和各方媒体报道,已有 的三部人工智能剧均有着不错的电视剧制作 班底。
四、科幻网络动画
在以往的科幻产业讨论中,一种主流的 视听艺术形式——动画,尤其是网络动画, 往往被科幻从业者忽视。作为二次元“ACG 文化”的主要内容载体之一,动画一直拥有 着稳定的年轻受众,但受“动画=低幼”的 刻板印象影响,定位受众为青少年及成年用 户的国产动画一直难以在电视上找到生存空 间。近年来,随着网络视频平台飞速崛起, 二次元用户网络消费能力逐渐提升,视频平 台以其题材包容性强、平台容量大的特点迅 速成为非“低幼”型国产动画的主要播放平 台。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的扶植,大量资本 的注入和“原创产业链”的布局,也使网络 视频平台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原创和改编国 产网络动画。
当前,国产网络动画仍主要以古风奇幻背景(如“画江湖”系列)和网络文学改 编作品(如《全职高手》《魔道祖师》)为 主,但也不乏像《超神学院》《纳米核心》 和《星游记》这样优秀的科幻题材作品。在 过去的一年半里,虽然只有4部科幻网络动 画类作品上架,总播放量却突破了20亿次, 甚至远高于整个网络大电影同类题材的总播 放量。相比于院线电影、网大和网剧类作 品,科幻动画普遍拥有较高的观众口碑和长 情的粉丝圈。一方面是受网络动画产业始终 较高的进入门槛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 动画作为一种青年文化,受众容易对内容有 高情感投入和身份认同。以播放量超过15.1 亿次的《超神学院之雄兵连》为例,其所属 的“超神学院”系列有三个特点:第一,以 科幻军事为题材。第二,世界观宏大而复 杂,且随着系列发展不断被补充。第三,粉 丝互动活跃度高。而真人影视剧受成本和制 作周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很难像“超神” 这样在四年时间内就铺设好如此复杂的科 幻军事题材背景,也难以维持住已有粉丝。 2017年上架的《纳米核心》(第三季)在世 界观方面也有同样的特点。从首播到第三季 播出的三年里,《纳米核心》也经历了世界架 构由粗糙到精细的打磨过程。但是,或许由 于科幻动画的受众普遍抱有较高的视觉审美 和故事审美期待,对待国产科幻动画的要求 也相对严格。这就导致,如果系列出现质量 下滑的趋势,观众容易选择“弃剧”。于是, 《纳米核心》作为一个第一季“小爆”的作 品,在第二季、第三季出现了播放量大幅度 下跌的情况。这一模式也同样出现在此前占 据国内动画市场的海外动画上。可以说,国 产科幻动画一开始就处在与海外同类动画彼 此竞争的位置上,因而其制作方被“高标准 严要求”的粉丝时刻监督着,如果质量水平 一直稳定,粉丝就会富有热情并对作品抱有 “共同进退”的振兴国漫的使命感,但如果 出现剧情崩塌或其他问题,就会毫不留情地 转投其他制作水准更好的国产动画或国外科 幻动画。
目前的科幻网络动画基本以原创为主, 少数改编作品如《末日曙光》等主要改编自 网络小说。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考虑到真人 影视的高人力成本,院线电影的高宣发成本 和严格的上映审核条件,在这几个方面阻碍 都相对较少的网络动画有潜力成为科幻文学 新的主要改编形式。但从网络动画的商业模 式看,目前改编动画的原作基本都是源于网 络、顺应网络快阅读审美,同时拥有网络粉 丝社群的网文IP。
五、小结
从科幻IP产业链的角度看,作为创意源 头的科幻文学本身存在诸多改编限制。
第一,科幻文学的故事较网文晦涩,尤 其国内的科幻作品,重概念创意而轻人物描 写,人物内在性格和角色互动往往较为平面 单调,缺乏吸引粉丝的条件。
第二,相比于其他题材的改编作品,科 幻改编作品所需的时间成本较高。虽然网络 动画会有较低的宣发压力,但由于网络分账 的收益上限远不如院线票房,所以网络动画 的成本预算也相对有限。在成本方面,时间 成本高往往是国产动画面临的主要问题。动 画公司在几年漫长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倒闭的 案例屡见不鲜。而科幻改编过程,需要精 确视觉化的设定工程量较大,所耗的时间 自然更多。
第三,科幻IP本身自带的粉丝有限。科 幻文学的受众面窄,读者虽然也会成为某部 小说的粉丝,但很少有读者会进一步成为某 一个角色的粉丝,对作品的情感投入和认同 较网文少,由此也比较缺乏作为“自来水” 在改编作品上架时自发宣传的热情。
因此,对于有能力制作并长期运营 “硬”科幻动画的成熟公司或视频网站,与 其投入购买版权成本去改编一部收益未知的 作品,继续保持原创或继续挖掘本平台已有 的文学漫画IP更为合理。而对于没有这样的 制作经验的动画公司或工作室,如果一开始 就从“大IP”“硬设定”着手,也许并不是 明智之举。
从院线电影到网络大电影、网剧,再到 网络动画,可以看出,“小而精”的科幻作 品在商业和艺术上都有比较高的回报率。其 中,网络动画市场制作门槛一直较高,精品 化也一直是整个行业的重要目标。另外,如 何在追求质量的同时合理降低时间成本,或 许是影响未来是否能产生理想科幻影像产品 的关键。
总体来看,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无论是 科幻电影、动画还是电视剧,都呈现出市场 整体体量增长、“头部”作品精华化的趋势。 从短期来看,科幻在未来三年内也许难以成 为一种主流类型,但作为一种可以与其他主 流类型结合的元素,科幻拥有极大的创新空 间和发展潜力,必然将越来越常见于各类国 产影视综艺中。
从长远来看,国产科幻作品的发展动力 主要有两个:第一,我国观众对影视作品新 异性的永恒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国产影视行业从业者对内容和技术创新的自我提升需 求。第二,我国追求建设科技强国的社会文 化氛围,这样的文化环境源源不断地催生出 与科技相关的精神文化作品。在这样的大环 境中,网络的发展也为科幻作品的创新提供 了富有包容性的视频平台,以鼓励有潜力的 新锐公司或核心人才创造出更多有艺术和商 业价值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大 众对科幻的认知普遍不足,与传统的言情、 网文IP相比,科幻IP商业价值有可能已陷 入“虚热”。在整个国产影视产业高速发展、 每年银幕数量成倍增长、基于视频平台的网 大、网剧作品爆发的“娱乐时代”,有意投 身科幻影视的制作者往往只关注科幻作品的 高回报潜力,而忽略在缺乏成熟的观众市场 的前提下,制作一部科幻作品所需承担的成 本风险。但相信在科幻产业的发展道路上, 从业者们如果在内容上大胆探索,在商业上 谨慎权衡,并不断反思已有案例,在未来几 年中能够逐渐摸索出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
作者简介
张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香港大 学青少年研究方向硕士。曾任图书编辑,现为 深圳仙田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科幻迷,本科 学习期间任校科幻协会会长,曾在《天文爱好 者》《科幻世界》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姜佑怡,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南方科技大 学科学与想象力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光明日 报》“科海观潮”版专栏作者。专注于科幻文 学与想象力教育研究与实践,著有《科幻应该 这样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