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19年第4期»科幻文化产业与学术研究»中国科幻活动的发展现状——以科幻奖和展会活动为例

中国科幻活动的发展现状——以科幻奖和展会活动为例

《科普创作》

三丰

2020-01-07 09:49

 

一、引言

如果把科幻看作一个行业,那么除了出 版、影视、游戏等核心的产业部门,我们也 不应忽略丰富多彩的科幻活动。活动可以在 线上(如征文、在线聚会等),也可以在线 下(如展会、颁奖典礼等),商业性活动有 之(如舞台剧、收费展览等),更多的还是 非营利性的民间活动(如政府资助的科幻大 会、写作班等)。这些科幻活动不仅是科幻 产业繁荣的体现和延伸,更重要的是它展 现了中国科幻迷群(fandom)的快速发展和 壮大。

本文将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回顾2017— 2018年中国科幻活动(主要集中在线下活 动)的发展状况,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同时,本文选取科幻活动的两个主要子类 别——科幻奖(线上活动,常连接着写作班 和颁奖等线下活动)和展会活动(最具代表 性的线下活动)——加以评述。希望本文能 找出这两年迷群活动的亮点和特征,总结其 经验和不足,为未来科幻产业和迷群的健康 发展提供有益的洞见。

 

二、线下科幻活动的整体状况

在过去几年,各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 位在线下科幻活动的推进方面都做出了一定 的努力。其中,成都、上海、深圳等地的各 级政府的行动最为迅速。专业科幻企业的表 现依旧亮眼,由他们主办、承办的活动接近 活动总量的一半。同时各地科技企业、文化 创意企业等也都在尝试推进各类科幻活动。

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中国科幻大会、中 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科普科幻青年之 星计划”、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全球华 语科幻星云奖”等影响较大,全国中学生科 普科幻作文大赛等各地企业举办的夏令营、 写作训练营等也聚集了大量人气。

在科幻活动的形式创新方面,各地文化 创意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公益基金等做出 了较多的努力。其中,以舞台剧形式巡演的 《三体》,聚焦于雕塑艺术的“移民外星人” 的互动巡展,还原摄影场景的《拓星者》影 片道具场景展等实现了科幻作品的“出圈跨 界”,给科幻活动的未来发展道路提供了新 的选项。

(一)科幻活动的时间分布

从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18个月 内全国各类线下科幻活动超过300场。在时 间分布上,各类活动在每年春节之后频次逐 渐增加,在5月达到高峰后迅速跌落,至暑 假期形成低谷,之后在9月至次年1月期间, 重新攀升并维持在一个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活 动频率(图1)


图1国内各类线下科幻活动频次

这一频次分布与实际活动的举办方及面 向对象密切相关:超过七成的活动都由中小 学和高校举办,因此在考试和假期密集的时 期,科幻活动的频次也出现了较大的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举办的各种科幻绘画 活动,在整体活动总量当中占1/3左右。各 类课内外的科幻阅读活动也颇为频繁。我们 认为中小学是国内科幻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关 键,其核心在于探索形式更多样、涉猎更广 泛的教学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由高校举办的科幻迷活动 在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活动形式也渐显单 一。其中影响较大的往往是与社会企业合作 举办的活动,其主要面向群体也呈现打破校 园界限的倾向。

在各类活动中,由各地政府部门、各级科 协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写作训练营相当亮 眼,作家的座谈、对谈、新书分享会等形式较 为成熟的科幻活动在频次上较往年有所增加。 这类活动是科幻出版物、影视作品热度的直接 反映,说明在国内科幻产业链的创意源头方 面,近几年的发展经营模式日渐成熟,尤其传 统出版商的宣发意识得到了强化。

(二)科幻活动的地域分布及特征

在地域分布方面,北京、成都和上海是 科幻活动最为密集的城市。就科幻活动较多 的省份来说,四川、广东、安徽等明显呈现 出向一两个城市集中的倾向,而浙江、山东 和江苏等省在省内分布较为均衡。图2为科 幻活动的地域分布统计。

北京市的科幻活动以各类作家讲座、沙 龙和对谈为主,活动的主办方多是商业性质 的科幻企业,面向人群也较为广泛。从科幻 市场的角度看,北京市在产业信息集散方面 表现突出。它是科幻产业链的信息窗口,能 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各地科幻市场发展的动态。


图2科幻活动的地域分布

在上海市的科幻活动中,市科协、科普 作协,各区政府、教育局、科教委员会等政 府部门的支持力度较大。由政府部门支持, 当地中小学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承办的模式已 经逐渐成形。这些活动一般较少向外延伸其 影响力,以制作精品项目,服务当地人群为 主要特征。

四川省的科幻活动整体向成都市聚集, 兼及眉山市等地。由于成都市聚集了科幻世 界杂志社、赛凡科幻空间、八光分文化、火 舌文化等专业科幻文化公司,同时当地科 协、互联网文化协会等政府机关加大了支持 力度,相关科幻活动形式丰富,尤其在科幻 迷聚集与培养等对科幻市场热度有直接提升 作用的社会市场活动方面,做出了较多的努 力,成果也相对显著。

广东省的深圳、广州市两地的科幻活动 频繁,同时向中山、汕头、佛山市及广西壮 族自治区桂林、南宁等城市有较强的辐射力 度。在这些活动中,各个中小学举办的科幻 画比赛、展览等相当亮眼。各地教育局、科 技局、文体局、科协等在推进各类科幻活动 方面做出了较多的尝试,南方科技大学科学 与人类想象力中心、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会 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科幻活动方面都 公布了整体性的长期规划,本地的科幻迷组 织也方兴未艾。从整体上看,广东省科幻活 动的增长速度在国内位居前列,虽然具有当 地特征的活动模式尚未成熟,但表现出了相 当新鲜的互动形态,与此同时,主办、承办 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热情较高,整 体市场走势相对优秀。

安徽、浙江、山东、江苏等地的科幻活 动也处在快速发展中,但目前仍面临较多困 难。安徽省的科幻活动基本集中在合肥市, 整体较为封闭,外溢效应并不显著,本地主 办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科幻迷组织等也较为 缺乏。浙江、山东、江苏等地科幻活动则 过于分散,各个市县的科幻活动尚未形成 群聚和规模效应。在活动的承办主体方面, 基本都被局限在中小学甚至学前教学机构当 中,零散的高校科幻迷组织也以校内活动为 主,社会影响力较小,企事业单位虽然表 现出了一定的热情,但整体上缺乏长效性 的活动模式。

 

三、科幻奖概述及分析

科幻奖是比较典型的有凝聚力和影响力 的线上科幻活动,其主要的举办过程通常在 线上完成,但常常也辅有线下的活动,如写 作培训班、笔会、颁奖典礼等。根据评选对 象来区分,我们可将科幻奖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行业奖,另一类是征文奖。

(一)行业奖

行业奖的评选对象是一定时期内出现或已 存在的作品、人物、组织机构,由颁奖机构根 据其质量、成就或贡献颁发奖项,以示认可 和鼓励。我们熟悉的“雨果奖”就是国际上 知名的例子,它的全称是“科幻成就奖”。

2017—2018年带有行业奖性质的科幻 奖项包括:

第八届和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第28届和第29届中国科幻“银河奖” (部分①)

首届和第二届“京东文学奖年度科幻图 书奖”

首届“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

“星云奖”是目前中国科幻界覆盖最为全 面的行业奖,奖项涵盖小说、少儿小说、翻译 小说、美术等各子领域。第八届出现的《宇宙 钟摆》争议事件,对“星云奖”品牌是一次不 小的损害。从第九届开始,“星云奖”进行了 重大改革,举措包括组委会领导团队年轻化、 确立专家奖定位、增设推选委员会等。

“银河奖”是历史最悠久的科幻奖,至 今已有30多年,由科幻世界杂志社举办。 小说部分的奖项在本质上仍属于杂志本身的 征文奖,而图书、影视、游戏部分则已带有 行业奖的性质。

2017—2018年新增的两个行业奖是“京 东文学奖”年度科幻图书奖和“中国科幻读 者选择奖”(“引力奖”)。前者是京东集团斥 巨资打造的京东文学奖的一部分,“年度科幻 图书奖”奖金高达20万元。其评选流程开 放透明,评选结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首届 获奖图书是王晋康的《天父地母》,第二届 是韩松的《驱魔》。

“引力奖”则是一群科幻迷引入“雨果 奖”评奖机制的尝试。其机制简单说就是设 置会员费门槛,希望过滤出真正的科幻迷参 与投票。首届“引力奖”在2018年5月的 亚太科幻大会上颁发。首届的投票数偏少, 不过作为初生奖项来说在所难免。

总体而言,国内仍缺乏真正具有公信力 的综合性科幻行业奖。“星云奖”是最为接 近的,但也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类奖项的 存续发展是科幻行业和科幻共同体成熟的标 志之一,有赖于整个科幻社群的努力。

(二)征文奖

征文奖,顾名思义,即主办方征集未发 表的作品参评,并以某种流程评选出最终的 获奖者。征文奖与行业奖区分的标准是,几 乎所有征文奖都会要求参评作品从未发表 过,而行业奖则恰恰相反。

2017—2018年度的主要科幻征文奖或 征文活动包括:

第28届和第29届中国科幻“银河奖” (小说部分)

第六届和第七届“光年奖”原创科幻征 文大赛

第三届和第四届“晨星科幻文学奖”

第六届和第七届“未来科幻大师奖”

第五届和第六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 (“近未来科幻故事”和“科幻奇幻”分组)

第二届和第三届“水滴奖”科幻作品征 集大赛(原“科联奖”与“水滴奖”合并)

首届“冷湖科幻文学奖”

首届和第二届“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

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 文大赛

2017和2018“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 学征集比赛

首届“华语新声”科幻小说征文大赛

与几年前相比,科幻征文奖的数量有 了集中式的爆发。这一现象反映了官方和商 业两个层面对科幻这个艺术类型的重视和期 待。以2018年新创办的“冷湖科幻文学奖” 为例,这正是一个官方和商业合作征文奖的 范例。它的主办方有三个:青海省冷湖火星 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北京行知探索 和成都八光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方各自 的利益诉求很清晰,冷湖地方政府意图发展 当地特色文旅产业,行知探索想开拓西部文 旅业务,而作为科幻初创公司的八光分的重 点是在推广科幻文化和拓展科幻产业上。在 以当地独特的雅丹地貌和历史文化为切入点 的基础上,三者合作主办了“冷湖科幻文学 奖”,本质上讲这是一次命题式的科幻征文 奖。从邀请作家采风,到广泛征文收到超过 160篇稿件,再到火星营地颁奖,集结获奖 作品出版名为《十二个冷湖》的图书,最后 甚至拍成纪录片在央视播放,这一整套线上 和线下组合运作取得了相当好的传播效果, 最大限度挖掘了征文活动方方面面的价值。 可以算是科幻征文活动运营的成功范本。

上述这些征文奖各有特色,相互之间 也形成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有的面向新人 (如“未来科幻大师奖”),有的面向成熟作 者(如“冷湖科幻文学奖”);有的重点放在 中短篇小说(如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有的 征集长篇小说(如“光年奖”“大白鲸奖”),也有的征集剧本、视频等其他形式的科幻作 品(如“晨星科幻文学奖”“水滴奖”)。总 体而言,这些征文奖的确起到了吸引大批新 作者从事科幻创作的正面作用,值得我们为 之鼓掌欢呼。

但是,如此多的征文奖也导致了一定 程度的“揠苗助长”式的负面效应。新作者 成长的速度似乎有些跟不上征文奖的发展速 度。表面上不少新作者拿到了奖杯和奖金, 但作品和作者本人的影响力仍微乎其微,征 文奖主办方也似乎很难找到可持续的健康运 营方式。因此,创作者后续的努力更应放在 作品的打磨上,而不是盲目地追逐奖项。

 

四、科幻展会活动概述及分析

科幻展会活动是具有高关注度和影响力 的线下活动形式,它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 科幻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就科幻这个主题展 开高密度和多样化的交流、展示和商业交易 活动。2017—2018年国内举办了几场重要的 科幻展会活动。我们在此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首先是2017年11月在成都市召开的 2017中国科幻大会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 际科幻大会。这次大会可算是1991年、1997 年和2007年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性 科幻会议的延续。本届大会的特色:一是规 格高,官方支持力度大;二是成都市明确打 出了“中国科幻之都”的名片。大会共有 200多位国内外嘉宾和40多场论坛、演讲、 对话,吸引了超过12万人参会,是一场真 正的科幻嘉年华。

同年11月,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 云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市举办,同期举办 了多场论坛和沙龙活动。时隔一年,第九 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在重庆 市举办。虽然因资源问题导致每年的“星云奖”颁奖典礼在规模和程序上并不稳定,但 这项坚持了近10年的民间活动无疑是中国 科幻人共同向往的具有凝聚力的大派对。

2018年5月,科幻初创品牌未来事务管 理局举办了首届亚太科幻大会(APSFCon)。 据统计,亚太会的付费会员达3000位,展 区和画廊的人流量超过2万人。亚太会的成 功举办证明了世界通行的科幻展会形式与本 土商业活动经验的叠加模式是绝对可行的。

2018年11月,“2018中国科幻大会”在 深圳市举行。大会除了颁发了“银河奖”“水 滴奖”和“晨星科幻文学奖”三大奖项,还 成功举办了40多场产业发展会议、青年座 谈会、专题论坛、科幻艺术展、影视展映、 TED演讲秀、主题辩论赛、桌游竞赛、签售 会等多种形式的精彩活动。这是首次在华南 地区举办的全国性科幻展会活动,也标志着 深圳市成为中国科幻事业新的集聚中心。

的重要意义。官方层面,可通过大事件落 实各级政府机构对于科幻行业发展规划的 举措。在媒体上有关哪座城市是中国“科幻 之都”的讨论围绕着北京市、成都市、上海 市、深圳市等举办过大型科幻展会的城市展 开。商业层面,是展现和兑现科幻文化产业 商业潜力和渗透力的平台。每次展会都少不 了有关科幻产业的深度研讨,甚至还有版权 交易活动。亚太科幻大会也证明了此类展会 在经济上并不是无利可图的。而在科幻共同 体层面,这是同好交流、凝聚社群力量、拓 展对外影响力的时机。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说: “全世界科幻迷必须经常相聚,围着篝火喝 酒跳舞。”对广大科幻迷来说,如今这样的 聚会机会真是越来越多了。

然而,现在的大型科幻展会有同质化的 倾向。每次科幻大会或“星云奖”的参加者 都是同一批人,做的是颁奖、论坛这样类似的活动,谈的也是早已谈过的话题,难免让 人有审美疲劳之感。如何找到新的创意点, 做出差异性的活动?如何突破现有的圈层, 扩大受众范围?这些都是展会的组织者面临 的挑战。

此外,除这些浩大的全国性、国际性的 展会活动外,中国科幻非常缺乏小规模、常 设性的地区性社群活动。在这方面,上海市 的科幻苹果核和深圳市的岭南科幻沙龙算是 两个亮眼的例外,值得其他地区的科幻社群 学习。

 

五、结语

科幻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 科幻社群的繁荣。这既体现在了各类科幻 奖长长的获奖名单上,也体现在了各个科 幻展会活动攒动的人头上。对于科幻社群 来说,2017—2018年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两 年。这两年的科幻奖集中爆发,既有“星云 奖”“银河奖”这样带有总结性质的行业奖, 也有大量走差异化竞争路线的征文奖。然而,目前国内仍然缺乏具有较高公信力的 行业奖,而突然泛滥的征文奖也带来了一 些负面效应。科幻展会的繁荣是显而易见 的,单单2017—2018年全国性的科幻大 会就有5场之多。这类大型科幻展会在运 营公共文化事件、展现科幻商业潜力和凝 聚科幻共同体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但同 质化的倾向也让组织者和参与者不可避免 地产生了审美疲劳。差异性和圈层突破是 摆在未来展会组织者面前的挑战。

综上,虽然以奖项和展会为标志的科 幻迷群活动在繁荣度和丰富性上有极大的提 升,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一个健 康、强大、可持续的科幻社群需要整个共同 体更多更实在的努力。

作者简介

三丰,原名张峰,美国马里兰大学城市与区 域规划专业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下属科 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多年从事 科幻研究和推广工作,与朋友共同创建多种科幻 奖项,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①从实践来看,“银河奖”的小说类奖项评选对象多为《科幻世界》“银河奖”征文栏目作品。而图书、游戏、网 络科幻等奖项评选对象扩大至全行业,此部分可被视作行业奖。

上一篇:科幻电影和网剧发展简报(2017—2019年)
下一篇:科幻研究综述(2017—2019年)——基于与科幻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分析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