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20年第1期»“2019 中国科幻大会”专题»未来——我们终将抵达之处

未来——我们终将抵达之处

《科普创作》

[意] 图里奥·阿沃莱多

2020-04-12 11:50

一、我与科幻的前世今生

“未来”是我们每个人必会访问的“国 度”,如我在一部小说中所写,虽然玻利维 亚及斯瓦尔巴群岛建有全球种子库,但是我 相信很多人一生都不会去那里参观。但可以 肯定的是,人们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与“未 来”见面。

在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这一年有十二 个冬天》(The Year of the Twelve Winters)中, 有一个人在安慰他病榻上的好友时说:我们 身体的组成成分和星星一样,所以总有一天 我们会回归星星。我相信99%的人听后不会 得到太大的安慰,但是当我们去世后,我们 身体的组成部分仍旧存在,只有一种东西会 消失——情感知觉。可能宗教中有另一种说 法,但是只要我们有情感,我们就是梦幻的 星星,会爱、有梦想、能演奏动听的音乐。 正如西班牙伟大的诗人弗朗西斯科·德·戈维 多(Francisco De Quevedo)所写的:我们终 将化为尘埃,但一定是充满爱的尘埃。

我先来讲讲我是如何成为一名科幻 小说读者,继而成为科幻小说作家的。我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小镇瓦尔瓦松 (Valvasone),这里有很多中世纪城堡,看起 来这是一个宜居的好地方。


图1  图里奥的家乡瓦尔瓦松

然而,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中世纪风格 的地方还是有很多负面影响的。后来当我搬 去波代诺内(Pordenone)求学的时候很开 心,当时波代诺内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 现代人看来那里的建筑可能有点破旧,会引 起人们反感,但是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 儿来说,这些玻璃水泥是如此的迷人。

我出生于1957年6月1日,同年6月4日, 苏联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号”(Sputnik 1),这是第一颗进入太空的人造卫星;同年 11月3日,苏联一只叫“莱卡”(Laika)的 太空狗被送入了太空轨道。近几年,“莱卡” 成了一些科幻小说中的主角,这只太空狗依旧在太空静静地守望着,成了人类探索星星 的牺牲品,而这种牺牲并不是自愿的。恰巧 的是,我的第一只狗也叫莱卡。1961年4月 12日,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为第 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我母亲还记得当我在黑 白屏的小电视上看到这名苏联航天员时,我 说的第一个词是“月亮人”,仿佛在那时我 就已经知道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


图2  苏联人造卫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收集邮票,更 准确地说,我收集的是有关航天的邮票,可 能很多人都已经遗忘了这种东西。这些邮票 可以追溯到人们写信和寄明信片的年代。邮 票上印有漂亮的彩色图画,图片后面有一层 薄薄的胶水,人们得用舌头舔舔它的背面才 能把它贴到信封或明信片上。我的一位好友 是位流行病学家,他曾打趣道:“这倒是一个 收集人类DNA的好办法。”

1969年,两个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那 年我12岁。多年来,我和我的家人一直坚 持关注每一次太空发射和着陆事件,对载人 飞行和机器人探测器探测到的新奇事物感到 兴奋,这些探测器打破了人类探索的最远里 程和最长持续时长。

随后,我们就到了航天飞机发展最为 悲剧的时代,可以说这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历 史上最大的灾难。航天飞机其实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末期纳粹党为了轰炸纽约发明的。

我和我的家人目睹了1986年“挑战者号” (Challenger)的失事,2003年“哥伦比亚号” (Columbia)的坠毁。数百万人见证了这些可 怕的瞬间,但现在很多人已经离世了。飞机 失事激起了公众舆论,国家开始减少对太空 和人造飞船的研究。但是,一部分人依旧保 持着对太空探索的激情,即便1991年苏联 解体使太空竞赛消停了10年,即便“暴风 雪号”(Shuttle Buran)航天飞机和“能谷” (Energya)火箭几乎快被废弃。这些人就是 我们,科幻小说作家。


图3  1986年“挑战者号”失事

二、科幻,过去与未来

1996年,太空飞船时代中期,英国作家 史蒂芬·巴克斯特(StephenBaxter)在小说 《远航》(Voyage)中描绘了另一种情景—— 美国没有开始那项多灾多难的项目,而是先 解雇了一位不称职的管理人员,使得人类 在千禧年结束之前登上了火星。这就是科 幻作家所做的,他们幻想未来,想象每一个 决策之后、人类迈出重要一步之后带来的无 限可能。

在谈论未来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过 去。希腊人作为人类思想的引领者,他们从 未产生过关于未来的概念。于他们而言,人 类一边回顾过去,一边走在当下,只有过去 才是我们唯一已知的事实。我们可以回想一下80年前的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当时 美国还处于大萧条后的恢复期,但是他们依 旧会展望未来。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像吝啬鬼 一样对本国公司和业务行业的利润高低斤斤 计较,而是像一位慷慨的老父亲为自己的孩 子规划着前程。通过参观博览会中“明日世 界”这部分,大部分美国人似乎可以触摸、 感受到未来。他们可以模拟在电视广播上露 面,可以看到抽烟的机器人,可以在单轨铁 路上旅行,可以看见1960年纽约的天际线, 还可以体验洗衣机的未来模型。

正如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Burns) 所说:不管是人是鼠,就算是最如意的安排 设计,结局也往往会出其不意。

在大西洋彼岸,纳粹的纽伦堡会议 (NurembergRally)正在进行,它让局势完全 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而明天的世界并不一 定会如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展示的那样 美好。但是这场博览会启发了许多美国年轻 人畅想未来,弗雷德里克·波尔(Frederick Pohl)、雷·道格拉斯·布雷德伯里(Ray DouglasBradbury)、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Asimov)等著名小说家就是因博览会 对未来的畅想而受到启迪。1939年的博览会 成了梦想的孵化器,后来,神话与小说也成 为梦想的孵化器。与此同时,这些文学作品 也激励了科学家和政治家(政治家少于科学家)去创造未来。


图4  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

人类的愿景不一定会变成现实。如果 想找到智能手机的原型,可以看看《至尊神 探》(Dick Tracy)这本漫画;如果想找到科 学在某个时代曾经面临的挑战和希望,可 以向科幻小说家寻求答案。在我心中,约 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就是我们所 处时代的预言家。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幻作 家一直梦想着描绘人类的未来。我们想象着 它,并以某种方式塑造了它。

在我们的头脑中、纸笔间,已经有了未 来世界的样子,已经为未来设计出一种家的 样式,我们现在才开始见证它们走向现实, 也可以观测到世界面临的危险,我们就像预 言家去提醒人们避免这些危险。有时候人们 会听我们的话,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会听, 我们就是现代文学的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今天属于我们,这是属于我们的 时刻。人类已经迷失了未来的道路,但我们 在这个永恒的今天,在朦胧的无方向混沌中 摸索。

几年前,当我从推特上看到人类拍到的 第一张火星河床的照片时,我像个激动的孩 子一样把它拿给朋友们分享,而我的朋友却 忙于关注一位意大利演员的丑闻。这便是世 界,我们生活在永恒的当下。

这个永恒的当下就像丹·西蒙斯(Dan Simmons)在《回忆杀手》(Flashback)中描 绘的那样,只是地球生存的一个威胁。但是 我们的孩子可以读到一代又一代科幻小说作 家的作品,他们对未来、太空旅行、时间旅 行、平行宇宙等概念都了然于胸。我曾经在 一次书展中遇到一个小男孩,他告诉我他正 在学习量子密码,并觉得我们可以通过技术 来操纵多个宇宙,这令我非常吃惊。

电视上从未有过如此多的科幻节目,这是因为我们当下需要有远见,需要人们敢于 做梦,而且科幻小说能够一如既往地促进人 文的发展。优秀的科幻小说可以描绘更加安 全可行的规避风险的方法。如意大利诗人桑 德罗·佩纳(Sandro Penna)所言:世界看起 来是由链条连接而成,但它其实是由和谐编 制而成的。

国际空间站现任指挥官是一个意大利 人,名叫卢卡(Luca),他从太空中向我们 展示了人类家园的脆弱与美丽,但是科幻 作家不用离开桌椅就可以走得更远。在伊 恩·麦克唐纳(IanMac Donald)的书中,我 们可以在月球居住,可以在火星乘车,终 有一天,这些场景都会实现。在特德·姜 (TedChiang)的《你一生的故事》(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中,甚至梦想一句话 能够扰乱时间,能够消除死亡这个概念。平 行宇宙、时间旅行……科幻小说可以为科学 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在詹姆斯·格雷克 (James Gleick)的《时间旅行简史》(Time Travel)中,他提到人类有可能穿越时空, 唯一的条件就是有足够的人获得时间旅行的 模因。这里的“模因”是“通过模仿或其他 非遗传手段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文化 或行为体系中的一种元素”。

所以,还有什么比科幻小说更美好的 呢?我们要面对的将是一个美好的未来!

(本文由南开大学陈越根据图里奥·阿 沃莱多在“科幻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暨世界 科幻高峰论坛”上的演讲速录稿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

图里奥·阿沃莱多(Tullio Avoledo),意 大利享有盛誉的当代文坛主流文学作家,近年 来从事跨界创作,将科普小说和主流文学相结 合,其小说融合了科幻和环保的方法论,作品 包括《白令之海》(Mare di Bering)、《工会的 状态》(Lo stato dell’unione)、《三是神秘的 东西》(Tre Sono Le Cose Misteriose)等。

上一篇:未来,科幻小说所不能预测的
下一篇:世界科幻传播新态势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