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度中文长篇科幻小说创作综述
科普创作评论
彭超
2024-11-12 10:23
一、年度概况与主要作品
本文主要观察对象为2023年出版的8万字以上的中文科幻小说。2023年,中文长篇科幻小说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保持较高创作水准,涌现出不少佳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根据中文科幻数据库(CSFDB)的统计数据,从数量上来看,全年出版中文长篇科幻小说共计100余部,大致与2022年持平。
从创作内容上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元宇宙”题材的热度不减,并出现质量相当不错的作品,呈现出本土化创作特色;二是人工智能题材成为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少有的重磅作品;三是越来越多的作品聚焦我国前沿科技发展,展示出文化自信;四是出现跨媒介写作,作品影视化风格逐渐突显;五是哲理性思考成分增加,让作品更具深度。
作者分布上,既有成熟作家,又有新人作者:江波、萧星寒、刘洋等知名作者均有新作发表,汪小海、王莹、文禾谷等新秀也展示出创作潜力。中文原创科幻小说的出版渠道多元,除了国内的出版社,一些国外的出版社也关注中文科幻作品,比如新加坡南洋出版社推出了寒山的《曜变天幕》。
年度主要作品有刘洋的《井中之城》(人民文学出版社①)、严曦的《造神年代》(四川大学出版社)、江波的《天帆》(人民文学出版社)、萧星寒的《逐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吟光的《港漂记忆拼图》(作家出版社)、谭钢的《伯劳与荆棘》(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鲁般的《班的猫》(重庆出版社)、阿缺的《爱、时光和大怪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等。这些作品综合体现出2023年度长篇科幻小说的发展特点。其中,刘洋的《井中之城》和严曦的《造神年代》是不容错过的年度重磅作品,在不同题材上代表着近年来的高水准创作,将在后文进行更为详细的论述。
二、“元宇宙”题材热度不减,呈现本土化特色
在经历2021年、2022年的热闹后,“元宇宙”这一概念仍受到资本的关注,在长篇科幻小说领域,依然保持着一定热度。尽管已出版的“元宇宙”相关作品,从技术设想和内容框架上尚未超越经典赛博朋克所达到的高度,但是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这一题材呈现出本土化特色。2023年,关于虚拟世界的描写,更多地跟现实世界形成参照,并出现刘洋的《井中之城》、碳基处理器的《世界簇漫游指南》(中译出版社)等多部作品。其中,刘洋的《井中之城》带来很大惊喜。
《井中之城》是《火星孤儿》(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的续作,采用“科幻+推理”的写作手法,以现实中国城市为想象空间,以物理学理论为想象框架,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引领读者进入未来奇妙世界。在井式结构的城市中,普通快递员张亮的一场奇遇,揭开未来之城的多重隐秘。小说有宏大的空间构想,第一层空间是元宇宙,也是快递员张亮生活的城邦,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勾勒出城邦的历史与现状。这个城邦从上古时代、魔神时代、阱化时代发展到孤岛时代,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某种对应关系。第二层空间是现实世界。由于外星人入侵,现实人类世界已经崩溃,人类将意识上载到网络中。人类肉身已经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机器身体;元宇宙中的人类意识可以与机器身体结合。第三层空间是宇宙。宇宙中的二维生物占领地球,促使人类进行意识上载,元宇宙出现。《井中之城》的核心设定是人类将意识上载到电子之中,任何元素都可以单独形成一座城市,每座城市都是一个完整的元宇宙。“井中之城”是建筑在原子上的袖珍城市,城中的一切受到物理规律的限制,同时城中的许多元素与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产生对应关系。比如,电子在特定能级轨道之间跃迁,而金钱是电子跃迁的能量——这与人类在不同阶级之间跃迁所凭借的物品极其相似。小说在叙事技巧上,开篇陆续制造悬念,抛出科幻设定,例如张亮所在的城市建设在类似于井的地方;城市天空存在无法突破的无形界限;城市地下管道中的子弹会反弹;主人公每到零时就会被自动传送到家;闯过三关骰子游戏就能登上“升仙台”离开井中之城。这些科幻设定在谜底揭开时,成为被解释的谜题,作者用物理学知识详细解释小说前半部分提出的设定,让读者产生醍醐灌顶的阅读快感。作为一部元宇宙题材的作品,小说也关注到元宇宙失控带来的挑战,比如以张亮为代表的“魔神”[1](来自真实世界的人类)在自己设计的元宇宙中,沦为社会底层边缘人士,生活备受压迫。
中文在线2021到2022年主办的“首届全球元宇宙征文大赛”旨在以优质科幻IP加速元宇宙内容世界的繁荣,截至2024年8月,获奖作品已有多部出版。其中,碳基处理器的《世界簇漫游指南》讲述在未来世界虚拟现实技术成熟,人可以借助机器,让意识穿梭于形态各异的虚拟世界,这种技术被称为“世界簇”。《卞和与玉》《赛博遗产》《死者长鸣》《铁镜面孔》这几部作品将由四川大学出版社于2024年推出,留待下一年度再具体分析。
三、人工智能叙事出现重磅作品
2022年底,Chat GPT发布,并迅速在社交媒体走红,吸引大量用户注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到大众视野,并引起诸多讨论,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是经典科幻题材,2023年,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幻作品有严曦的《造神年代》、何明瀚的《恒星异客2:人工智能危机》(知识出版社)等。其中,严曦的《造神年代》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引人关注。
作为国内近年来少有的、描写人工智能的重磅级长篇科幻作品,《造神年代》聚焦于技术奇点到来的那一刻,以逻辑严密、细节扎实的技术构想,给出人工智能觉醒的技术演化路线,并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小说将故事设定在近未来,描绘了两大超级人工智能“万国宝”和“古歌”的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博弈。“万国宝”是阿理集团上线的一款人工智能翻译软件,它原本是服务于阿理集团的国际网购平台,让全世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无障碍沟通。小说中,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万国宝”是作为“古歌”的人工智能翻译软件的替代方案而产生的。按照人工智能的发展逻辑,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再到超级人工智能,遵循着进化论的演化路径。在以往的科幻小说中,绝大多数描述的是“技术奇点”到来之后发生的故事。《造神年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聚焦于“奇点”是如何到来,花费大量笔墨来解释超级人工智能是如何进化而成的,将技术原理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很有真实感。小说用长达两章的篇幅,特意安排设计师或曰“造神者”图海川用演讲的方式,详细讲述其设计过程,甚至让人觉得顺着小说的思路去推进,真的有可能出现“万国宝”这样的超级人工智能。新生的“万国宝”从“混沌”状态到逐渐“开窍”,伴随的是对三个问题的回答,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你是谁”[2]462,“你想要什么”[2]467和“为什么”[2]505。与人工智能的“超人”能力相比,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是更为值得关注的议题。一旦人工智能拥有对自身系统的反思能力,就有可能改进自身系统,创造新规则。语言作为中介,使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得以可能。“万国宝”作为翻译软件,从人类的语言中直接获取养分,理解并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用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这让自我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它对三个问题的回答,像是新生儿从“混沌”状态逐渐学会表达一切,并进行反思,进而“开窍”,完成了迭代升级。这或许就是人工智能的生存演化路径。
近年来,研发技术的进步使得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有赶超人类的趋势,换言之,人类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自主,人类对它的监控和干预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人工智能一旦拥有自我意识,对于人类而言便会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它有可能像“万国宝”那样,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义无反顾地做它喜欢的事情,即使这可能危及人类也在所不惜。更值得人类关注的是,一旦人工智能拥有拟人化的情感、欲望和价值,可能更为危险,带来更多的冲突,如同人类的欲望与价值观产生冲突。奇点降临之后,人类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新变?迎接我们的是乌托邦还是恶托邦?这些问题都值得继续思考。
四、聚焦前沿科技,展示文化自信
科幻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高度相关。2023年10月18日至22日,以“共生纪元”为主题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行。中国科幻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与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正如《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在媒体撰文所言:“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3]近年来,长篇科幻小说越来越关注聚焦前沿科技发展,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未来,展示出强大的文化自信。2023年的突出代表是江波的《天帆》和萧星寒的《逐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
江波的《天帆》选择太空题材,想象在不远的未来,中国在太空中建成巨型太空电站工程“天帆一号”[4],引来外星飞船降临,中国人与外星人相遇,进而寻找宇宙的“终极答案”。基于当下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小说大胆展开科技推想,“天帆一号”携带着一个能够探索宇宙奥秘的装置“量子边界望远镜”,探测到遥远宇宙中的引力波,这代表着前沿科技的发展,人类在探索宇宙终结真理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小说的创作受到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与罗摩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的启发,解答“人类为什么没有见过外星人”这一问题。作者认为,类似“天帆一号”这样的行星级工程,是触发星际交流的契机;作为行星级文明标志的大型工程,“天帆一号”把外星人引来的构思,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天帆》刻画技术细节,构建四种技术奇观,分别是太空电站(包括地面接收站)、外星超级飞船与人类太空母舰、外星飞船内部的“数字溶洞”及“万神殿”。空间太阳能电站由“发”“送”“收”三部分组成,即太阳能发电装置、能量转换和发射装置、地面接收和转换装置。“天帆一号”的太空电站和设置在赤道的地面接收站是宏大工程,塑造出技术的崇高感。关于外星飞船的想象,重点在于描述外星飞船形态,致敬阿瑟·克拉克的“罗摩飞船”。小说在中美竞争和绿色能源的背景下展开,“天帆一号”的建成使用,重塑全球经济地图,也让中美关系面临考验。当未知的外星飞船出现在地球轨道上时,人类面临着巨大挑战,全球范围的反应极为复杂,不同情绪与策略相互交织,国际动态波谲云诡。面对外星文明,社会各界反应各异:沉着应对有之,制造恐慌有之,好奇疯狂有之。在全球危急时刻,江晓宇和他的同事们挺身而出,站在与外星文明接触的前线,他们的勇气、担当、智慧与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国气派和民族精神。作为太空神秘主义作品,《天帆》在展示外星文明的神秘与强大时,也让人类反思自身的渺小;在感受外星文明带来的震撼与敬畏时,也不放弃人类对宇宙和未来的乐观追求。
萧星寒的《逐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围绕中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生动讲述我国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为祖国能源安全与未来发展而殚精竭虑的动人故事,将中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前沿科技与中国的大国担当有机融合在一起[5]。空间太阳能电站被认为是新一代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当下,世界航天强国都在积极布局空间发电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国提出两个有代表性的空间电站方案,并建设两个相关的实验基地,即重庆璧山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逐日工程”地面演示验证系统。《逐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就是以重庆和西安这两个团队及其工作为原型创作的。在现实中刚刚启动的研究,在小说中已经成为实现的现实。小说的上半部分,2028年,重庆和西安这两个走不同技术路线的团队竞标,争夺代表中国竞逐空间太阳能电站国际标准的资格。在两个团队激烈竞争的过程中,老一辈科学家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将祖国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关心并支持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成长;而青年科学家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感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顺利完成祖国赋予他们的任务与使命。在小说的下半部分,2049年,中国援建非洲,为世界做出能源方面的贡献。在小说上半部分还是青年科学家的夏涵已经成长为中流砥柱,作为总设计师被派往非洲博茨瓦纳共和国,负责“逐日工程-马卡迪卡迪项目”的实施。小说中,“马卡迪卡迪号”是中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第一个海外项目,对于解决该国家的能源问题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通过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中国得到更多国际认可和尊重,彰显中国的大国担当,在国际社会树立积极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叙事技巧上,小说两个部分分别加入谍战和战乱因素,通过“科幻+谍战”“科幻+战乱”的写法,将科幻元素与通俗文学元素相结合,让故事更为曲折复杂,对于读者而言,充满悬念与吸引力。
从世界发展进程来看,科幻的“黄金时代”往往也是科技飞速进步的时期。中国科幻的崛起,某种程度也是中国迈入新时代,尤其是科学研究进入硕果期的生动写照。科技发展为科幻提供肥沃土壤,反过来,科幻作品中的有些设想已经成为现实,有些正在扎实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长篇科幻小说展现实力强大、文化自信的大国形象。
五、跨媒介写作与影视化风格
在“科幻产业”的大旗下,长篇科幻小说正在将目光投向文字文本之外,试图在影视、漫画、剧作、剧本杀等跨媒介领域进行创作,探索新的创作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出版的作品本身是跨媒介叙事,比如吟光的《港漂记忆拼图》;另一方面是科幻小说具备被改编为影视剧的风格,比如王元的《外星人与赞美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分形橙子的《地球众神:亡者归来》(深圳出版社)等。
吟光的《港漂记忆拼图》以香港的文化想象和“港漂”的记忆为基底,将科幻与昆曲相结合,尝试融合音视频、纸质图书、剧本杀等不同媒介,进行交互式、跨媒介、沉浸式的创作实验探索。作品致力于文体和叙事方式上的先锋探索,采用“分布式叙事”[6]的新型叙事策略,在作品开头提供三个不同的二维码,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引导读者通往文字之外的世界。篇首曲是可以通过扫码聆听的音频——音乐唱诵《挖心术》,内容是对部分章节浓缩的多人艺术朗诵与即兴演唱,供读者在阅读之前建立观感。序幕是通过扫码观看的视频——跨媒介剧场《未境之像》,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打造,剧情是对小说的补充或衍生,采用新媒体展演、音画交互、空间叙事、影像装置、全景视频等多种形式,为读者提供视觉刺激,延展想象力。声音景观是可以扫码聆听的音频——昆曲作品《荒·生》,由昆曲表演艺术家施夏明、作曲家周天歌、作家吟光共同创作,陪伴读者在阅读中走向机械生命、自然山水与游吟诗人交融的后人类世。正文部分是小说文本《港漂记忆拼图》,从科幻的角度来阐述港漂群体的情感模式与生存状态,前7章由五个视点人物出发,加入科幻设定,不断进行解构和反转;第八章模仿昆剧说书人的判词;第九章模拟人物进入剧本杀,翻转视角重看故事,提供多重视角来理解作品。篇尾曲部分是二维码链接的音频——音乐札记《救赎》,既概述剧情因果也有抒情呓语,供读者在阅读完成后回味。二维码打开的数字空间与纸质图书构成的文本空间形成特殊的对话关系,既能够通向未来的科幻空间,也连接着悠远的历史遗存,比如带领读者进入昆曲的艺术世界。正文部分在叙事方式上,采用多人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带领读者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去观察和思考世界,体验到不同视角之间的交互。这种创作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让多种媒介真正融合起来,让多媒体参与小说的文本叙事,承担叙事功能,并保持叙事风格的总体性。
王元的《外星人与赞美诗》将科幻设定融入荒诞喜剧的外壳,讲述人类与外星人的接触,颇有些喜剧科幻片《疯狂的外星人》的味道。大学教师孙旭遭受打击,在投河时被外星人救起,外星人与孙旭探讨诗歌的最后的表现形式。因为外星人的缘故,诗歌受到人们的推崇,孙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享受到流量的红利,并从讲师破格提拔为教授,诗集也迅速出版,成为畅销书。孰料事情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地球管理者认为外星人带来危机,地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作品充满黑色幽默,冲突与荒诞贯穿整个故事,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与地球文明的尽头并置,其中对诗歌的探讨让作品又多了一重思考。
分形橙子的《地球众神:亡者归来》,以科幻神话的形式虚构了众神时代与人类文明的对峙,很容易让读者联想起美剧《美国众神》(American Gods),或者是《光明王》(Lord of Light)、《科魔大战》(Changeling)等类型的作品。在小说设定中,远古众神都是真切存在的,众神之战一直延续到现在。莫特作为远古神灵之一,找到改写历史的方法,将古希腊、北欧等神话及《圣经》大洪水时代的众神复活,试图摧毁人类文明,重返众神时代。人类文明的守护者肖恩、沈晓琪等与复活的神灵展开异常艰辛的斗争,阻止人类文明的陨落。可惜的是,小说的笔墨分配不匀,核心人物守护者肖恩、沈晓琪展开并不充分;在结尾处,守护者与归来众神之间的战斗戛然而止,这或许与小说的框架结构有关,作者可能会在续作中再作交代。
科幻产业的发展给科幻小说的创作带来机遇与挑战,让科幻小说的创作生态更为丰富多元,在赋予创作灵感的同时,也可能形成隐形的桎梏——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或许会不断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何赋予这类跨媒介科幻作品以新意,让作品具有“出圈”的可能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六、哲理性思考增加作品深度
科幻是适合进行思想实验的文学载体。用科幻进行哲理性思考,这对作者有相当高的要求。2023年的部分作品正在尝试对“情感”“命运”“人类中心主义”等概念进行反思,比如谭钢的《伯劳与荆棘》、鲁般的《班的猫》、阿缺的《爱、时光和大怪兽》等,作品思想深度有所增加。
谭钢的《伯劳与荆棘》从时空穿越角度展开对“命运”的阐述,人物的情感构成叙事的动力。小说采用“悬疑+科幻”的写作手法,讲述时间穿越的故事,让读者跟随两个主要人物“伯劳”与“荆棘”,逐步接近事件的真相,揭开各方势力的神秘面纱。以“鸟巢”为名的杀手组织,由“乌鸦”“云雀”“伯劳”“雨燕”四个杀手组成。他们成为杀手的目的各不相同,对人性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云雀窥探他人的命运,雨燕修改他人的命运”[7],伯劳将自己伪装成命运,而乌鸦则成了命运本身。这四个人的命运与来自未来的生化改造人爱琳·索菲亚联系到一起。“鸟巢”杀手的名字与人物的性格贴切,比如伯劳性格刚烈,勇猛好斗;爱琳·索菲亚则如“荆棘”一般,迷人而多刺,象征着命运的折磨。天才物理学家李青门发明时间机器,但时间机器有可能毁灭人类世界。“鸟巢”的首领“乌鸦”,与时间机器发明者李青门之间存在纠葛,要对控制时间机器的日本山友财团和李青门下手。李青门通过时间机器将自己传送到未来,作为时空穿越过程中两个对等的生命体,爱琳·索菲亚被传送回过去。小说采用双线结构,现在与未来两条时间线并行,中间穿插交代背景。小说人物数量众多,关系网错综复杂,乌鸦对李青门的恨,伯劳对女儿以及转移到爱琳·索菲亚身上的爱,爱琳·索菲亚经历过的背叛和对伯劳的依赖等,还有日本极道组织、俄罗斯各官方部门等多方力量之间的关系,均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体现出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较强的逻辑组织能力。小说对量子对称破缺、核威慑、多元宇宙、最小作用量原理、诺特定理等物理术语和理论也进行了精彩阐释。时间穿越和时间机器是经久不衰的科幻题材,小说对外祖母悖论给出一种解决方案:破坏量子对称,形成对称破缺,通过制造出极小误差改变历史走向。巧合的是,杀手“云雀”就是未来人爱琳·索菲亚的祖母,她为了潜藏人类心灵深处的故事,希望通过了解不同角色的过往来理解人性,成为一名母亲。小说对“命运”的探讨,也赋予作品以哲理,命运的无常与必然,如同纠缠的量子粒子。
鲁般的《班的猫》让读者对“人类中心主义”产生反思。小说的标题是“猫”,但猫不是主角,而是像一根线一样贯穿始终。在一个名为“班”的小镇上,生活着一只名为“班”的猫,在这里主人公鲁反思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并最终达成亲情的和解。阿缺的《爱、时光和大怪兽》由四个故事组成,带领读者穿越时光重新面对童年与成长,其中篇幅最长的《最后的怪兽》与《班的猫》同样处理的是父子感情的问题。“最后的怪兽”既是指主角邓弘兴的父亲在基因科技作用下变成的最后一只怪兽“利维坦”,也指向人性深处的怪兽。
科幻作品不仅关乎科技与未来,也要引起读者的哲理性思考。尤其是在“情感转向”的背景下,如何处理“情感”“命运”“人类中心主义”等哲理性问题,是对作者理论储备量、情感敏锐度、整体性视野等多角度考验。作者若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读者,便可以赋予科幻作品独特的哲理力量。
七、结语
综上所述,2023年中文长篇科幻小说可能正处于重要节点,在总体数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质量正在稳步提升,出现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代表性作品。随着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时代环境充满科技感,大众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对科幻小说的创作提出更高要求。在关注科幻作品内容、思想性的同时,科幻作品的创作手法也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也要警惕低水平的重复,拒绝俗套的模式,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艺道路。
通信作者:彭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文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科幻文学。
参考文献
[1] 刘洋.井中之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
[2] 严曦.造神年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3.
[3] 郭帆.以丰富细节夯实艺术想象[N].人民日报,2023-01-31(20).
[4] 江波.天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
[5] 萧星寒.逐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6] 吟光.港漂记忆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3.
[7] 谭钢.伯劳与荆棘[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①本文中,如无特别注明,所涉出版物均为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