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每期目录»2024年第4期»医学科普创作»浅谈医学科普图书创作的三个常见问题

浅谈医学科普图书创作的三个常见问题

科普创作评论

王兴

2025-03-14 19:16

2021年11月,我的科普图书《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2022年入选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推荐图书。三年来,作为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医学科普创作者,我明显感受到医务人员写书、出书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医学科普作品成了医生的一张漂亮名片。

医学科普作品出版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健康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后续多个实施方案分别从癌症防治、慢病防控、精神疾病防控、预防医学等多个健康促进层面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为相关医院、学校等开展医学科普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医学科普图书在出版流程上也开始体现政策红利,图书出版时间进一步降低。就个人发展而言,医学科普作品出版开启了医生的另一条晋升通路,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和成果报奖等多个层面发挥出更多的价值,比如2022年,上海市创新性地提出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高级职称的晋升条件。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与创作层面的火热相比,市场层面整体温度较低。从出版市场整体情况来看,据开卷总裁蒋艳平公开的数据,2023年“62.67%的新书上市半年累计销量不足100册,85.88%的新书上市半年累计销量不足500册,90.67%的新书上市半年累计销量不足1000册,96.23%的新书上市半年累计销量不足3000册”。简而言之,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包括医学题材在内的各类科普图书供需很不平衡,市场需求相对疲软。虽然市场销量不是评价科普图书质量的最佳方式,但如果没有市场买单,科普图书就难以发挥“普”字所蕴含的以及应当体现的关联性影响力。作为创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疲软的市场背后究竟是读者确实没有太多阅读医学科普图书的需求,还是目前的医学科普图书与读者实际需求产生了错位?在短视频爆火的情况下,医生是否还要继续选择图书出版作为科普的媒介?如果选择以文字为媒与读者交流,应当如何寻求突破口,才能从市场上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本文结合自身创作经验,重点谈一谈医学科普创作经常出现的三个问题,以期让更多医学科普创作者创作出高质量科普作品。

一、写作视角局限,偏离读者期待

任何领域的写作者都应当先问清楚自己一个问题:读者为什么要拿起你的书,并花上几个小时安静地阅读?读者在准备读书的瞬间,一定会有一种预期,就是“我能获得什么”。

当前,医学科普作品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很多医学背景的作者在开展科普创作时,没有切换到读者角度思考,也没有把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期待作为创作的首要目的。他们把教科书里的知识以相对通俗的话语翻译了一遍,沿着教科书讲解知识点的逻辑,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病理生理改变、流行病学、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一套详细描述,偶尔再穿插几个治疗成功但真实性待考的小故事。显然,这种写作方式偏离了读者阅读的初衷。除非读者对这名医生(作者)有强烈的信任滤镜,否则读者阅读医学科普图书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楚某一件事,获得一些答案、解法,或者至少是求得心灵上的安慰。

面对读者的这种阅读需求,一些医生会头疼:哪有这么多解法,哪有什么妙招?事实上,医学科普创作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各个亚专科的医学科普知识点其实并不多。而且,互联网上的“妙招”也不适合医生给患者常规推荐,“妙招”本身其实也存在医疗风险。其实,读者希望从作品中看到的解法未必是一种神奇的妙招,可能只是一句深入浅出的描述,或者一个走心的故事,让读者能充分地代入。

其实要改变并不难,只需要跳出医生的视角,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思考。比如,假如你是一个普通人,遇到医学相关问题,但身边没有做医生的亲朋好友,你想咨询或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时候,你会怎么办?你该怎么甄别医学信息?你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会感同身受?如果你的家人病了,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明白了读者关心什么,才可能在科普写作中换位思考,去回答读者想了解的话题和内容。从这一角度来说,科普写作是有门槛的,不是单纯讲述绝对“正确”和“安全”的内容,保证自己不犯错误,而是构建医生自身与读者的沟通方式。从这一角度来说,科普写作并不是目的,出版科普图书也并不适合所有医生,但是医生开展科普创作无论对于本职工作还是对于科普发展,都很有意义。如果一名医生能摸索出一套简明有效的和患者沟通的方法,这本身就能让医者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这种魅力对患者而言是产生亲和力,写成医学科普作品后,对读者而言就产生可读性。

二、编书数量较多,阅读体验不佳

组织专家编写图书在各行各业都是一项常规操作,它能最有效地整合行业内的优质资源,以某个切入点集中输出,既让读者博览众家之长,又能通过多位作者的影响力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然而,在医学科普出版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名医名家的“背书”并不能让一本书真正“立住”,一些作品即使有“背书”支撑,在传播过程中也往往略显乏力。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业内和一般患者、读者对医学专家身份的认知不同。行业内顶流的专家,也许在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眼里是如雷贯耳一般的“大佬”,但是,大部分患者除了在媒体上了解宣传报道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位院士专家外,只熟悉自己见过的几名医生,对于其他没见过、知名度一般的医生很难建立起直接信任。一般来说,普通读者在选购医学科普图书时,难以从学术头衔、发表文章、获得课题、指南撰写等角度辨识出某个领域的“顶流”。其实,在医学科普领域,专家身份有时候可能也是一种壁垒,若表述时只注重专业性,反而会让读者“望而却步”,高度专业性内容难以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同。

第二,作品最终的撰写者可能并不是专家。一些医学专家在科普创作方面不甚擅长,加上本职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且意识不到作者在编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编写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于是便将任务交给自己的学生。层层传递的任务往往就偏离了图书编写本应遵循的流程。如果主要编者对书稿统筹不足,后期编辑又跟不上,就容易造成各部分文章大量重复、前后矛盾、风格严重差异化,读者就无法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导致推广遇阻。

第三,创作者不熟悉科普创作的方法与传播规律。多数医学专家本身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可能也没有深入学习过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与规律,无法改变日常规训下级医生和患者的姿态,按这种状态创作出来的作品容易收到市场的负面反馈。许多专家不解:“我平时都是这么和患者说的,没有患者反对,怎么写出来还要被骂?”

以上只是一些技术层面的分析。最核心的要素在于,读者对医学科普图书的态度,往往与一名患者对自己主诊医生的态度极其相似。很多时候,患者选择一名医生的原因是基于信任,而不是医生的数据测评表,因此“眼缘儿”也十分重要。读者面对几十位医生的科普文章,很难从文字当中判断哪一位医生讲述的内容是最适合自己的,这远不如在门诊接触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真实的人来得亲切。名医常见,知名的医学科普创作者却不常见,这就导致读者难以对这些不熟悉的医生的作品产生明确的期望值。这样一来,真正能够满足读者预期的,一定是有独特个人魅力和写作风格的医生作者。比如,有些医生作者文字幽默,有些医生作者严肃,有些医生作者甚至可以偶尔不正经,但这些并不妨碍患者从文字中感受到他的真诚与专业,还能让读者对这名医生作者产生更多期待。《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这本书因为呈现了男性作者的刻板印象,被许多读者吐槽,但还是有很多读者给予了较高的评分,并且在评论中强调他们从书中获得过有价值的信息和心理上的慰藉。延伸一点来看,读者阅读科普图书和浏览科普短视频是有明显区别的,阅读科普图书的人可以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文本,从而给出更客观中肯的评价。

因此,在医学科普出版上,我始终不推荐以众人联合的方式去编写图书,更建议以“著”的方式去写书,努力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化体现个人风格和表达特色。即使一些时候确实有必要去编书,我也建议由编者群体自行撰写内容,并且在写作前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保证书籍整体风格和一致性。

三、阅读积累薄弱,写作技巧不足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直到现在,我依旧认可这句话。当下,医学科普写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名医生可以在完全没有写作训练的情况下,依靠一些经费支持,获得图书出版机会,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稿出版发行。从出版行业整体来看,这对于其他类别的写作者——历史、社科、文学乃至其他科普领域等,都是不可思议的。一名素人小说家,也许要经过数十年奋斗,都未必能获得一个公开发表作品的机会。创作、出版的门槛越低,医生们就越容易觉得不需要训练写作技巧,更不需要读书。许多医生在写作前,甚至不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也不了解序、前言、目录的意义,更不用说内容的系统性。

因此,作为医学科普创作者,我们应当珍惜时代给予自身的便利,抓住机会去创作更好的作品。之所以叫创作,而不是翻译,就是要求作者抛弃教科书中医学知识的固有架构,结合自己的行医真实经历,创作出一部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的作品。和文艺作品不同,医生作者可以不过分追求很好的文笔,因为文笔在真实面前是无力的,医务人员最首要、最宝贵的就是真实的故事和案例,这种真实性是所有读者都能够感同身受的。近年来,一些偏纪实风格的作品,如杨本芬的“看见女性三重奏”系列、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陈年喜的《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台海出版社2021年版)等,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都是源于普通人的真诚发声,也收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这种写作方法对于医生作者讲好医学题材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医务人员、患者的心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另外,作者也无须把全部的病例故事都写成励志故事的风格,让所有故事都有完美的结局,医生和患者都彼此感动。如果全书都是这样的例子,读者结合自己或周围人的就医经历稍加思考,就会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疑问。那应该怎样开始自己第一本书的写作呢?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读。阅读几本书之后,你不但能了解书的结构组成,更能获得启发,从中找到自己创作的灵感。

我们不妨以一些成熟的作品为例进行借鉴。例如,近年来引进的《开颅:“牵动神经”的医疗故事集》(All That Moves Us:A Pediatric Neurosurgeon,His Young Patients,and Their Stories of Grace and Resilience,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版),作者杰伊·韦伦斯(Jay Wellons)是一名会开飞机的小儿神经外科医生,他的作品里充满着对手术失败的反思和对患儿家长的惭愧。又如,《打开一颗心:一位心外科医生手术台前的生死故事》(Fragile Lives: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作者斯蒂芬·韦斯塔比(Stephen Westaby)是个自大狂,对同事非常严苛,但敢于挑战高难度手术,读者的心会随着韦斯塔比职业生涯中惊险的手术过程、患者的转危为安起起落落,这就是作者在以文字的形式充分展现个人魅力。再如,通识类作品《众病之王:癌症传》(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A Biography of Cancer,中译本多版本),是由一名医生熟读了历史,掌握了非常丰富翔实的史料后,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而进行的再创作,而不是对各类肿瘤学教材的一次全新翻译。作者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客观展现了癌症科技进展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败,体现了一名非常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的功底。相对国外的作者和作品,本土原创作品中,张羽医生的《只有医生知道》系列(多版本)更能基于国情和身边的真实故事,给我们更真实且可以借鉴参考的经验。

除了加强阅读之外,来自上级的关怀和支持也是必要的。我们不缺好作家,也不缺好医生,但我们是否要给医生更多助力和空间,让他们敢写、敢发表、敢直面不如意,这是未来出版界、医学界都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写作技法方面,由各学会、医院、卫健委等开设的写作训练营,以及高校医学院的写作课程,也许是培养中青年医生阅读、写作的摇篮。

四、总结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其实写于我在两所医院的交替期,一边刚刚离职,另一边还没正式入职,因此写作心态更为放松,既不需要考虑过多的人际关系,也不需要顾虑写作本身会给自己带来的潜在风险,只是本着一颗“我自己当过家属,也想帮人撑把伞”的心,在一个青年旅社里面当作随笔写写,却意外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以此为起点,又完成了《医生,你在想什么:每个人的疾病课》和《癌症病人怎么吃》(均为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版),与《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构成三部曲,希望从多个角度给癌症患者和其家庭以助力。

这些作品陆续出版后,我越来越理解出版的逻辑,也希望从如何写、如何读、如何编等角度,谈一谈自己对医学科普出版现状的理解,也希望与广大医生作者共同交流探讨,创作出更多高水平医学科普作品,将国内医学科普出版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通信作者:王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肿瘤、胸外科、健康科普等。

上一篇:癌症叙事:引领科普创作新风尚
下一篇:医学人文读物:贵在原创,赢在升华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分享好文章


郑重声明
全国青少年科学创作活动


科普创作评论 Science Writing Review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关注《科普创作评论》微信

《科普创作评论》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
文章投稿
期刊微信
期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