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亲李元
科普创作评论
李星燕 李兆星 李星玉
2025-10-10 13:02
兆星上小学时写的第一篇作文,那也是他人生第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我的父亲》。依稀记得文中写道:“有一天夜里,我睡了一觉醒来,看见爸爸书桌上的灯还亮着,他还在伏案工作。于是问他‘怎么还不睡觉’,他回答我说‘手上的一篇稿子第二天天象厅要用’。”这是60多年前父亲李元给我们这些子女的印象。后来,凡是我们在家的日子,总会看到那书桌上的灯光和父亲伏案的身影(图1)。如今,他已经走了多年,再次写同样的题目,那深深印在脑海里的熟悉的灯光和身影又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
图1 李元伏案工作
一、献身事业,贡献卓越,是我们的无上骄傲
2025年,是我们敬爱的父亲诞辰100周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父亲竟然离开我们已近9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从未淡去,洪亮的歌声依然时常回荡在我们耳畔。他最爱唱的那首老歌,非常贴切地表达了我们此刻的心情——《教我如何不想他》。
父亲是天上的一颗星,6741号小行星——李元星。这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及国际天文学界对他在建立北京天文馆和在中国科普事业中所作贡献的表彰。父亲的一生,从青少年时代对天文的热爱,到考入紫金山天文台奠定一生的事业;从参与创建北京天文馆,上演《到宇宙去旅行》,到协助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天文学卷;从来到中国科普研究所,引进介绍国外科普成就和动态,推动中国太空美术事业发展,再到“退而不休”,老骥伏枥,继续在科普园地辛勤耕耘,活跃在各类科普活动中,办书展、画展,到电视台演讲,去学校与小朋友互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甚至90岁高龄之时,还在纪念卡尔·萨根(Carl Sagan)诞辰80周年暨《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Pale Blue Dot,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新书出版座谈会上作了即兴发言。
1987年10月,北京天文馆在建馆30年之际授予他“天文馆事业的先驱者”荣誉称号。1990年他荣获“建国以来有特殊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199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国际编号6741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2007年,他参与创作的科普丛书《e时代N个为什么·天文》(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组织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毕生为中国科学普及事业作出的贡献。2014年,他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作为子女,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献身科普事业、贡献卓越的父亲感到骄傲!
二、博览群书,积累知识,是我们的人生引领
父亲不仅事业有成,还是我们的人生引领。我们家庭和睦幸福,父母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母亲性格谦和善良,勤俭持家,对三个孩子百般呵护。父亲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在气质、精神和文化素养上给予我们深深的影响。他自幼爱好天文,但是兴趣不止于此。除了天上的星星,他对地上的事——科技与文艺,也很关心。他买的书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虽够不上藏书万卷,但几千册总是有的,父亲丰富的藏书给我们的文化启蒙,令我们受益终身。
星燕10岁时,父亲专门为她买过《完达山中》(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版)一书,这让她从小萌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那时候,许多小朋友都来我们家看书、借书。父亲一概欢迎,且多有推荐。他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小朋友们都喜欢他。
星燕初中毕业后远离家乡,父亲仍然极尽所能给她寄书,极大地充实了她在异乡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她成为精神上“富有”的人。在20周岁生日时,星燕收到了父亲寄来的“高尔基三部曲”,附有父亲所写“经过童年,走向人间,在社会大学中锻炼成长,学习高尔基的战斗精神”的寄语,一字一句都体现了父亲对子女的殷殷期望。
回想起来,从上小学起,父亲就给我们订各种报纸杂志,包括《小朋友》《儿童时代》《我们爱科学》《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等等。其中,《我们爱科学》《儿童文学》和《科学画报》都是我们童年的最爱。那时,《我们爱科学》每期都会有一些科学小实验。于是,我们试着用废灯泡做烧瓶,空墨水瓶做酒精灯,又凭着这些自制的实验仪器,和邻居小朋友一起做了很多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小实验:从提炼精盐开始,到后来试着从草木灰中提取硝酸钾,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在不断动手获得的知识中与日俱增。《趣味数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版)吸引着我们去讨论和解决那些诸如农夫怎样把狼、羊和白菜分别平安渡过河的古老难题。《元素的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版)让我们知道了物质和元素是怎么区分的,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的镭,门捷列夫如何发明了神奇的元素周期表,后来元素周期表上那些空着的位置又是如何被一一填满。随着我们的成长,父亲为我们添置的书也不断与时俱进。兆星喜欢做模型,父亲就买了与飞机、舰船模型相关的少儿图书给他。后来,兆星开始做矿石收音机,父亲带着他从东安市场的旧书摊上淘来了上下两册译自苏联的《少年无线电爱好者》(人民邮电出版社1956年版),之后又添了《少年半导体收音机》(少年儿童出版社1964年版)。兆星从《少年电工》(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版)上学会了欧姆定律,而从《算得快》(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版)中学来的速算方法更是至今都在使用。
此外,父亲还将很多书籍,比如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科幻小说等,借给他的同事们看。依稀记得,他的书都套上了塑料书皮,书的前页还会贴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爱护图书,请勿损坏,请勿折角,按时归还!”
在父亲的藏书中,科学书居多,文学书也不少。正是这些文学作品,教我们了解了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诚实与欺骗、宽恕与复仇,这些人性中最基本的矛盾与冲突。各种各样的中外童话书陪伴我们度过了童年,我们对诸多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经典文学名著的学习和阅读也多来自父亲的推荐和指导,以及他的“图书馆”。
三、崇爱艺术,陶冶情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
父亲对我们影响深远,不仅让我们爱上阅读,还是我们的艺术启蒙老师。他一生热爱艺术,把艺术之美融于科普,将国外的太空美术介绍给中国的科学爱好者和科学美术工作者。因为家中有很多画册图集,所以我们很早就接触到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油画、罗丹(Auguste Rodin)的雕塑、希施金(Ivan Shishkin)的森林、迪士尼的卡通,以及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熊猫、黄胄的驴,丰子恺和张乐平的漫画,等等。这些伟大的画作把我们带领到了视觉美的世界。中国美术馆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书法艺术也是父亲的所爱。他存有不少字帖、拓片、印谱,并写得一手好字。他的书法虽不成名,但流畅奔放,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并且,父亲不只是中文写得好,英文、俄文,就连希腊字母都写得非常漂亮,仿佛印刷的一样(图2)。
图2 李元的手绘星图上,中文、英文、希腊文都十分好看
父亲还喜欢欣赏音乐。童年时代,我们就沐浴在美妙的“音乐之声”中。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唱片区是父亲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带回来的唱片中,西洋古典音乐是我们最喜爱的,也有一些好听的各国歌曲。正是父亲和那些黑胶唱片把我们一步步引入了音乐的殿堂。父亲对音乐的热爱不止于欣赏,实际上,我们的父母都爱唱歌,唱各种年代的歌曲。父亲在天文馆工作很忙,经常加班,但有一个暑假,他仍然协助单位组织了“少年之家”,不仅找来歌本选歌,还用毛笔将歌词歌谱抄写在报纸上,认真地教孩子们唱歌。他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也起劲。一群孩子伸长脖子,扯着嗓子,在父亲的带领下,热情高涨,齐声高歌:“前进吧,小伙伴们,前进吧,革命的接班人……”那些日子真是令人难忘。
四、潜心科普,勤勉耕耘,是我们的事业楷模
父亲有乐观的性格,无论何时都不放弃他钟爱的事业。在他最低谷的时候,也仍然关注着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第一次留在月球上的足迹令他兴奋不已。他坚持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查最新的资料,借回家后又充满热情地给我们讲解阿波罗11号登月和返回地球的过程,第一、二级火箭的脱离,指挥舱和登月舱在月球轨道的分离和对接,以及返回地球时在海上溅落,等等。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展现过一幅从飞船上拍摄的地球升起的图片,蔚蓝色的地球悬挂在黑色的天幕上,美丽极了。父亲说:“瞧,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日夜忙碌不停的地球!”我们被父亲激动的情绪带动着,情不自禁地梦想着坐在凡尔纳小说中的飞艇上。那是我们第一次在照片上看到我们居住的地球,永生难忘。据兆星回忆,1970年家在江西时,有次夜里自己在家睡得正香,被父亲唤了起来,拉到门外。仰天望去,一颗明亮的彗星拖着巨大的彗尾遥挂中天,美丽且壮观,竟不知是在梦里还是现实!那正是不期而至的“1970年大彗星”(班尼特彗星)。父亲说,不是每个人一生都能有机会看到大彗星。第二天,兆星回到学校,夜里把同屋的同学全叫起来看彗星,与大家分享人生难得的观赏机会。大家都很兴奋,兆星也算帮父亲普及了一回天文。
父亲对他钟爱的事业充满热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遗余力。我们小时候,他每周必去一次北京图书馆(1998年更名为国家图书馆)或者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每次都会背回几本又厚又大的外文书,有时甚至一下借回十几公斤重的书。有借必有还,他基本是来回负重。如此年复一年,不断积累资料,更新知识。父亲有一个大帆布包,很结实,他喜欢背着去图书馆。1987年,北京图书馆搬到了紫竹院,离家近了他跑得更勤,甚至因此于1999年与2000年连续两年获评国家图书馆年度“读书标兵”。保持跑图书馆习惯的父亲积攒了很多本阅览笔记,里边记录着各种资料及其详细出处,这对他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年版)选图以及在中国科普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都有极大的帮助。父亲的记忆力非常好,家里有那么多图书和杂志,时有好友同事来家聊到某事,他可以即刻把相关的书从架上取下来。
父亲收集的资料不限于图书,还有大量剪报。星玉给父亲买过非常多大文件夹,家门口的复印店也被父亲“踏破”了门槛,店员也成了朋友。后来,父亲上了年纪,星玉就成了他的“秘书”,成天往复印店跑,或复印资料,或冲胶卷印相片。母亲笑称父亲养活了那家店。父母访美归来后,有一天邮局给家里送来了一个从美国海运来的大邮包。那是他们乘飞机返航时行李带不了的东西。原本是用一个纸箱子装好的,纸箱却因一路长途辗转破了,箱子里的东西就被装进了一个大口袋。送货人将东西悉数倒在地上,看到那一大堆纸片和旧杂志,直觉好笑,实在不解为什么大老远从美国运来这么一堆“破烂儿”。其实,那都是父亲在美国参观天文馆、天文台、博物馆、图书馆以及游乐园时收集的印刷品和介绍,以及有特色的各种杂志,可以丰富他的资料库。
父亲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热情得益于他的好身体。他年轻时在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的綦江里,练就了游泳的本领。我们长大以后,他也带我们学习游泳,“风里锻炼,雨里考验”。父亲和母亲还都喜欢旅游,走南闯北。星燕从小就迷醉于父亲书架上那些《旅行家》杂志及中国名胜风景画册。在他们的影响下,她也喜欢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土地,用心灵去体验世界的神奇。虽然父亲终日忙于工作,没有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但星燕每次旅行归来,讲述各种奇闻异事,他都兴致盎然,并且很快会拿出保存的各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与我们一同分享。
五、与人为善,心怀热忱,是我们的生活典范
父亲工作非常忙,经常加班加点,还常常出差,所以对家里的事情管得很少。退休后,虽然仍热衷于他的事业,但对母亲的照顾多了许多。尤其是晚年时,母亲身体不好,记忆力减退得厉害,父亲经常在家陪着她。每天午睡醒来,一起吃小点心,喝下午茶,聊天,唱歌,父亲还经常不厌其烦地回答母亲翻来覆去问的同一个问题,画面非常温馨。
敬爱的父亲从来都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在任何人面前都平易近人、谦和有加。在大院里,他曾捐资给修车的人治病,还曾经捐助过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在国家图书馆开展的户外运动俱乐部“行摄匆匆”书吧活动中,也有他的捐助。在我们不大的家里,父亲还热情地接待过一群来自杭州高级中学的小天文爱好者(图3)。
图3 李元在家中给来访的学生讲解天文
晚年时,父亲的眼睛不好,腿脚不灵便,可是乐观热情的心从未泯灭。科普界的一些朋友常来家里看望他,有时也有一些登门求教的晚辈,他都热情接待。志同道合的人,聊起天来真是海阔天空,不亦乐乎。陋室虽小,却经常洋溢着一阵阵科普人的欢声笑语。
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活力四射、精神焕发的可爱之人,他的心中永远有梦,他的身上能量满满。他为我们做出的榜样,令我们终身受用。仰望星空,宇宙浩瀚,天际缥缈。我们亲爱的父亲,在您百年诞辰之际,我们衷心祝愿那颗“李元星”,带着您的梦幻和激情,带着您的精神和智慧,永远遨游在太空!
通信作者:李星玉,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档案馆工程师(退休),研究方向为全国气象历史资料的拯救与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