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纪录片的影像价值和叙事机制研究
——以《百年巨匠·科技篇》为例
科普创作评论
刘忠波 陈蕾
2025-03-15 10:43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1]。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列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这些举措为新时代科学家纪录片如何更好地展现科学家群体与个人事迹,以纪录片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指明方向。
科学家是攀登科技高峰,挑战自然与社会未知难题的先锋,是促进人类科技事业发展,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特定群体。在将他们的事迹载入史册时,这一“书写”行为带有铭记科学家成就、传承科学文化思想、提高科学普及效果等多重目的。
2009年,中国科协联合11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史料的工程——“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称“采集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工程重点面向在中国科技发展事业中拥有突出贡献的80岁以上老科学家,以其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系统采集生平经历、求学历程、师承与学术关系等各方面文献资料。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类型最广泛的中国现当代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截至2022年底,采集工程已获得实物资料14.7万件、数字化资料34.5万件,后者包括视频资料47万分钟、音频资料56万分钟。同时,采集工作对资料制定了严格的拍摄和入藏标准。
采集工程和科学家纪录片的创制二者相互成就。一方面,采集工程为科学家纪录片提供大量素材,另一方面,科学家纪录片的创制工作能够助力科学家口述资料以音视频形式归档,构建以纪录片为载体的科学家影像文献档案。依托采集工程视听资料支撑拍摄的“走近中国科学家”系列微纪录片(2021)等作品广受社会好评,片中首次呈现中国治疗性乙肝疫苗开拓者闻玉梅、“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奠基人毛二可等老科学家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人物·故事》2021年播出的“科学大家”系列,也以采集工程资料为依托,共推出10集10位科学家纪录片,为留存和传播珍贵的一手科学家视听文献资料提供支持。在视听新媒体时代,科学家纪录片作为多模态典范性叙事形式,能够实现以广域跨媒介为依托的融合传播,也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兼具文献性、学理性与艺术性的传播载体与传播方式。
2024年5月,科学家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在中国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首映。《百年巨匠·科技篇》是《百年巨匠》第二季重点篇章之一,是“百年巨匠”系列首次着眼于中国近百年科技历程以及其中的一个个重要节点性事件,推出“百年巨匠”的科技人物丰碑。该片讲述了8位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重要科技人物——李四光、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集中展现这8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奋斗历程和突出贡献。片中邀请到了这8位科技巨匠的家人或助手,以这些亲历者的视角口述科学家们当年的事迹,细致讲述几位科学家科研探索、成长成功背后真实而动人的故事。《百年巨匠·科技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30余家电视台以及学习强国等多家新媒体平台同步上映,并配合纪录片形式推出同名图书,为“以纪录片讲述科学家故事”提供了示范性传播效果,也为理解纪录片承载科学家叙事,“激活”科学家历史影像文献,提供了新颖的案例。
《百年巨匠·科技篇》聚焦20世纪中国科技巨匠,在百年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书写中注入科学家精神内涵。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近百年来,老一辈科学家在困难中摸索,以前瞻性视野谋划中华民族科技腾飞的宏伟蓝图,为持续促进科技生产力转化迭代与创新创造奠定基础。他们身上所凝聚的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成为熔铸在现代中国科技史中的精神支撑,引领科技现代化事业的开拓发展。
本文以《百年巨匠·科技篇》为主要分析对象,讨论这一类型纪录片发掘科学家历史影像文献价值,塑造科学家形象,展现科学家精神品质的叙事机制。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理解科学家纪录片构建科技发展历史逻辑,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独特作用,激励广大创作者进一步探寻面向未来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的路径。
一、科学家纪录片的内涵及其发展
科学家纪录片指以科学家群体为主要拍摄对象的人物纪录片。从主题来说,科学家纪录片多为以科学家为主题的人物传记类型,其发展演进受到中国科技事业建设的影响,反映时代科技话语。黄河明的《科教电视电影编导(电教理论基础)》(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专门将“科学家传记片”划归到科学普及教育片,纳入科普片的子项分类[2],但是这里的“科学家传记片”并未明确区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不同属性。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纪录片首先是纪录片,必须符合纪录片之种种要求”[3]。科学家纪录片往往将前沿科技发展加以形象化展现,因此,科学家经常参与其摄制工作,以保障影片的科学性。同时,与传统的科教片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有所不同,科学家纪录片更关注科学人物,弘扬科学精神,但“科学精神比较虚,要表现它,只能从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特别是从事件和人物活动的过程描述中让观众感受到”[4],也就是不仅“讲知识”,更要“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纪录片强调科学纪录片的科学精神传播功能,以及科学家在科技传播中的主人翁意义,也可以视为科学纪录片的一个子类型。
早在1950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华罗庚教授回国》《欢迎李四光博士》等新闻纪录片,就记录下了爱国科学家伴随共和国科技发展在历史性开端中的个人选择。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向科学进军”的时代语境中,一批展现科学家风采的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日偏蚀》(1953)、《探测宇宙》(1955)、《科学奖金获得者》(1957)、《清华大学50周年校庆》(1960)、《现代化声学实验室》(1965)等新闻简报也以新闻纪录电影的形式呈现了不少生动的科学家形象。
1978年第二次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伴随“向科学现代化进军”的号召,科技与科普领域均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有关科学家的叙事也开始呈现在当时的新闻纪录电影创作中。《数学家陈景润》(1978)、《陈省身教授来华讲学》(1978)、《李政道教授来我国讲学》(1979)、《桥梁专家茅以升》(1982)、《女博士韦钰》(1982)、《中国考察队在南极》(1985)等新闻纪录片以当代科学家为表现对象,不仅在以工人、军人、农民等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艺叙事潮流中独树一帜,同时也促进了科学家纪录片表现题材的多样化。
近年来,科学家纪录片以科学家为对象,展现科技人物事迹、科普科技领域知识,作品数量逐渐增加,样式和题材更加丰富多元。《科学家的故事》(2011)、《华罗庚》(2011)、《仰望星空》(2012)、《诗与真》(2019)、《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202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21)、《星河一叶》(2021)、《程开甲》(2023)、《归来》(2023)及《百年巨匠·科技篇》等纪录片,讲述科学家的人生故事,摹画现当代中国科学家群体与中国科技发展交相辉映的时代图谱。此外,科学家纪录片在形式、传播媒介上进行了丰富的探索,传统体裁与媒介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大家》栏目推出的“科学家系列”(2003—2019),新体裁与新媒介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国科协联手策划制作的“走近中国科学家”系列微纪录片及网络纪录片《我是科学人》系列(2019)等。科学家纪录片的发展为纪录片弘扬科学家精神奠定了影像文献基础。
二、科学家精神纪录片的影像价值
“纪录片”一词,英文为documentary,本身具有文献资料的内涵。文献资料性质对纪录片提出了真实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多方面的要求。文献资料通常符合进入存档保留的条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百年巨匠·科技篇》多模态塑造科技人物群像,挖掘科学家个人与学科发展、特定科技史阶段与时代面貌等不同维度的历史影像文献,特别重视照片、新闻片、演讲影像等科学家历史影像文献的利用,如竺可桢在美国波士顿的照片和李四光早年读书教室照片,1914年中国科学社合影、1950年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合影等。该片还将科学家手稿、居所、物品等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物媒介进行了视听语言的再开发,如杨承宗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聘书、钱三强在北平研究院的登记材料、何泽慧的回忆文章手稿以及在康奈尔大学档案馆收集到的茅以升的海外资料等。
真实性是科学家纪录片的基本原则。“纪录片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能够传达真实的印象”[5],真实性带来的真实感也奠定了科学家纪录片忠于科学家事迹真实本源,描摹历史细节的特质。《百年巨匠·科技篇》利用历史影像文献为勾勒20世纪中国科技史样貌奠定基础,通过真实影像史料追溯中国核物理、气象、数学、地质、化工、航空、航天、桥梁等自然科学萌芽兴起时的状况,在寻根中保持叙述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百年巨匠·科技篇》充分挖掘了每位科学家从早年生活岁月点滴,到成为科学家参与科研活动、科技实验、创新创造,再到以身许国完成国家各项重大发明与科技战略规划等一系列过程的真实影像素材。这种影像利用与生产机制体现了科学家纪录片追求真实表达所作的努力,彰显“科学以求真为准则,教育以求善为要义,文化以求美为目标”[6]的追求,有助于观众在理解科学家时摒弃诸种刻板形象,走近他们真实的生命情境。
多角度“拼合”鲜活的叙事资料,可以丰富科学家纪录片的整体内容。《百年巨匠·科技篇》生动展现了大量通过采访这8位科学家的身边人而收集到的珍贵资料。例如,《李四光》一集邀请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从亲人的视角引入李四光名字的由来等小故事;《侯德榜》一集中邀请侯德榜长孙侯盛锽先生讲述母亲对侯德榜的回忆;《竺可桢》一集邀请竺可桢幼子竺安先生和竺可桢秘书沈文雄先生共同回顾竺可桢面对困难时的心路历程,既有作为普通人的悲喜忧欢,也有作为科技工作者的道义担当,呈现出丰沛、充实的竺可桢精神;《钱三强》一集收录了别样的采访片段——钱三强之女钱民协女士在纪念钱三强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上所讲述的对父亲的回忆;《华罗庚》一集邀请华罗庚之女华密女士、华罗庚长孙华云先生共同回忆华罗庚不同时期生活中的点滴故事;《钱学森》一集邀请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先生和钱学森秘书顾吉环先生分别讲述钱学森早年和晚年的生活实事;《邓稼先》一集通过回溯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女士以及邓稼先妻侄许进先生的访谈,“拼凑”出隐姓埋名时期真实的邓稼先形象。
口述历史方式为科学家纪录片提供多元侧面。有学者指出,多位曾接受“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访的科学家曾表示,接受采集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我回顾成长经历而进行的“自我采集”,加深对自我的认识[7]。该片的筹备制作过程更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各位科学家所执教高校的专家,以及相关学科研究与历史、档案领域专家的广泛参与,他们以专业化的视野,将物件、故事、回忆等有形或无形的史料纳入科学家故事叙事体系中,并通过口述史采访形成对科学家历史的再叙述。这部科学家纪录片的创制不仅起到了联结中外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相关历史研究的联动作用,也为科学家口述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提供了范式和经验。影片对科学家资料的抢救、保存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家精神纪录片的叙事机制
《百年巨匠·科技篇》着眼“百年”,不仅以科学家叙事串联中国百年科技发展史,还浓缩了中国百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波澜诡谲的大历史宏观叙事。该片充分吸纳集合文、音、图及视听素材等多性状文献载体,将数万字的脚本内容通过视听语言进行叙事,讲述了动态而立体的中国科学家故事。具体而言,这部作品在叙事机制上有几大特点。
第一,打破确定性单一时空形式,在科技历史时空逻辑中突出科学家主体。具体来说,《百年巨匠·科技篇》中以老一辈科学家的集体奋斗作为共性的科学家历史轨迹。他们的共性是都放弃了海外的优渥条件,回国报效,投身新中国科技建设。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属性,即共和国科技的开拓者。科学家们与科技工作相伴走过一生,以此构成影片的纵向逻辑。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追求,成为公众对殚精竭虑、终生奋斗的人民科学家的共时记忆。历史的递进意识超越了单个科学家的个人叙事,也赋予科技话语穿透单一线性历史时间的某种贯穿力量,汇合成为一种典型的中国科学家叙事,进而实现科学家精神的叙事旨归。
第二,通过灵活、移动的叙事聚焦形式强化叙事焦点。比如,《茅以升》一集中,讲述茅以升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首先采用全景式叙事景别,展现当地的地理环境、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工程建设的整体规模和布局全貌。表现编制武汉长江大桥技术设计方案时,画面则转换为微观叙事景别。镜头聚焦于科学家们严肃思考时的面部表情特写,强化集智攻关这一叙事焦点。不同于以述带事的方式,影片多以景别带动叙事进程,汇集差异化叙事层次,实现画面的状物与寓意效果。此外,纪录片中描述特定时刻往往使用流动的历史影像文献,用动态影像表现这个时刻的独特意义。《百年巨匠·科技篇》将一个又一个“此时此刻”的“时”化为具有完整状态的“事”,让值得铭记的科学家过往转化为鲜活发生的永恒瞬间。
第三,调整镜头焦距和画面色调,塑造纪录片独特的叙事风格。《华罗庚》一集开头通过固定镜头呈现华罗庚年少生活成长的金坛县整体风貌,随后从辽阔的城市景观摇转至局部建筑,将镜头推入华罗庚纪念馆内。在今时档案馆、书笺与过往动画演绎之间的几度推拉换场中,勾勒出华罗庚从少时到成年的个人经历,展示了华罗庚在其家乡乃至更广的社会范围中产生的深远影响。纪录片先讲述华罗庚在抗战时期“危楼欲倒,猪马同圈”的环境中苦读,然后介绍其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访问教授,画面主色调由暗及明,音乐由促及缓,暗示这一过程中华罗庚科研的风生水起与物质条件的渐趋充裕。之后,一句“祖国需要你们”出现,画面色彩再一次肃穆起来,泛黄的信纸,远行的归船,带出了华罗庚归国这一重要人生转折。渐进式经历叙事和平行式事件叙事在镜头色彩的转换中实现对接,强化表现华罗庚的人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之间的关联,体现出他在数学、计算机、应用数学领域的开拓,优选法和统筹法的大规模普及推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一系列国家重大学科发展事件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该集正是通过镜头焦距、画面色调等,巧妙地利用现实场景和情绪氛围弥合个体叙事与历史叙事间的“裂隙”。
第四,突出声音叙事在纪录片中的作用。将画外解说与照片、物品等史料结合,能通过人声表现力让静态的视觉资料更为鲜活。例如《钱学森》一集,叙述时聚焦于一张钱学森父亲钱均夫留学期间与鲁迅、许寿裳等人的合影老照片,解说词以现在进行时的时态讲述20世纪初期那段早已成过往的历史,不仅拉近了历史往事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让无声的照片更加生动。同时,影片通过旁白串联全篇,聚焦关键人物,解读关键历史信息。在旁白的文字表达及内容结构上下功夫,有时能起到突出重点、丰富视频层次的效果。例如《邓稼先》一集,旁白先交代“1986年6月24日,病人鲜为人知的身份,上了中央媒体的头版头条”,由此引出当期报纸原件内容——“他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的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层进式的旁白解说形成段落式表达,意味深长,对塑造科学家人物和情节推动起到重要提示性作用。
第五,以灵巧的叙事框架,讲述最新最有价值的关键事件。《百年巨匠·科技篇》中《钱学森》一集补充引述了目前最新的访谈片段,比如通过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曾为钱学森海外同学的加州理工大学教授弗兰克·马勃(Frank Marble)等人的口述回忆,挖掘了更多有关钱学森的经历细节。在60分钟时长中,该集在事件和情节的选择方面更加精练,通过讲述关键事件,题旨鲜明地展现钱学森的爱国奉献精神。开篇从钱学森归国开始讲起,单刀直入切进钱学森归国后推动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经历,侧重表现个人学术与国家科技发展的联系,略写钱学森家庭生活等经历。片中较为细致地梳理了钱学森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介绍钱学森在不同阶段的论著,比如钱学森参与执笔的《迈向新高度》13卷本报告、《超空气动力及稀薄气体力学》论文手稿等。该集围绕他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拓展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钱学森在学界的主要学术经历及同行交流情况等,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钱学森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氛围、学术关系以及他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影响。该集压缩其他钱学森题材作品常见的影像文献,在引用钱学森回忆国防航空建设过往的录音时,插入钱学森撰写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手稿等新公开的文献,注重向观众传递专业的学科知识。
第六,以开放、综合的故事视角,全面展示科学家精神。比如,《竺可桢》一集通过竺可桢的后人、研究者等多视角的叙述,展示竺可桢的世界:有的讲述庚款留美时期竺可桢科学救国的理想,有的讲述他对气象学研究的毕生坚持,有的讲述他在浙江大学气象所建立过程中凝聚人才的一系列努力。在这部作品中,“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呈现出丰富的侧面,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联性特征。随着叙事情节的起伏,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在影片中同步发生内在转化和循环。例如,该集着重展示竺可桢一生都在思考“我能为我的祖国做些什么”这一问题,并不断调整方向,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人们铭记的“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爱科学”的印象。
此外,数字化时代的纪录片还应灵活运用视听语言,构建新的叙事表达系统。《百年巨匠·科技篇》使用数字特效来提高画质精度,让画面更美观,同时赋予作品前沿的美学风格,以全新的方式重现人们或已耳熟能详的老科学家故事。
四、结语
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以真实影像媒介形式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8位老科学家的重要事迹,凸显了他们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的关键作用和重大贡献,彰显出科学家纪录片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当下,无论是深刻洞悉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因素,还是系统深入挖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根源动力,抑或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动因,都离不开对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倡导。在新媒体时代,科学家纪录片通过图、文、声、影等多模态媒介,展现科学家形象,讲述科学家故事,可以创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叙事形态。未来,如何讲好科学家故事,构筑真实影像的价值体系,探索科学家纪录片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拓展纪实影像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应用维度等问题,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虚拟现实媒介叙事研究”(21&ZD327)。
通信作者:陈蕾,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科技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EB/OL].(2019-06-11)[2024-09-11].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6/11/content_5399239.htm.
[2] 黄河明.科教电视电影编导(电教理论基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 赵宏洲.科学文化的阐释者——关于科学家纪录片的联想[J].科普创作通讯,2008(4):15-19.
[4] 廖烨.影视科普节目创作的一个难点[J].电视研究,1999(12):52-54.
[5] 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第2版)[M].陈犀禾,刘宇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
[6] 高峰.中国纪录电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7] 王慧斌.史实·记忆·事迹:中国科学家口述的定位和功能[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10):107-112.